2009年5月28日星期四

人间仙境-Milford Sound









米尔福德峡湾,位於纽西兰南岛的西南部,Fiordland National Park 和the Te Wahipouramu World Heritage site 的一处冰河地形。是世界遗产的其中之一。

200万年前,几千米厚的巨大冰川移走后,留下幽深的峡谷,被海水灌入以后形成目前的峡湾-fjoid。Milford Sound从Tasman Sea 延伸入内湾有16公里长,两旁是陡峭的巉岩,有的甚至超过1千2百公尺高,插入海底深达290公尺。

湾内的最高峰,也是世界临海最高的山峰之一,Mitre Peak-麦特尔峰,是Milford Sound 的著名地标。



到了Milford Sound,处身在这世界自然奇观里面,不由为之而惊叹,那的确是上帝鬼斧神工的杰作。


几乎对所有的大自然,毛利的传说永远是美丽哀怨也带着神秘感。
他们认为峡湾是一个叫做TuTe Raki Whanoa 的神灵,用魔术符咒创造出来的作品。


毛利人称米尔福德峡湾做Piopiotahi。


Piopio是唯有生长在纽西兰的一种雀鸟,纽西兰鸫鹟,the South Island Piopio,也叫NewZealand Thrush,属於Turnagra capensis,已经在1963年灭绝。
毛利对人类的永恒信念-当毛利人将要逝世,Piopiotahi-a single Piopio一只鸫鹟,就会飞来此地哀悼。


无论是笼罩在朦朦的烟雨中,亦或是深蓝澄静的海水闪耀在明媚的阳光下,Milford Sound永远居有无限的魅力,吸引众多的凡夫俗子,不辞劳苦,千里跋涉,为的是要一窥峡湾的千姿百态。






每天上千旅客从世界各地来到Milford Sound,估计每年也上55万左右。

旅客分水陆空三路,大多是从Queenstown坐5个小时车程来到Milford Sound。也有步行54公里的Milford Track,就算給河边的Sand-Fly叮了好几个大包,游客仍然乐此而不疲。

这里还是纽西兰和世界上其中之一,雨量最多的地方。全年大约有182天,雨量达到6813毫米。

大量的雨水形成几十条大大小小的瀑布,垂挂在悬崖上,有的高至几千米。在高耸的悬崖上,细小的瀑布总是在落入湾底前,早已在风中飘散。
峡湾里著名的Browne Falls 和Sutherland Falls,是排名在世界上最高的瀑布排行榜里面。

1883年,作者James Hingston 在书中如此描述米尔福德峡湾:“For thousands of feet upwards the eye looks upon straight cut rocky frontages, not worn smooth by time, or by wind or water, but as sharply defined and as fresh looking in all respects as if riven asunder but yesterday by the stupendons wedges of Titanic Masons.“




2009年5月19日星期二

Mirror Lake, The Chasm



一大早从Te anau出发,因为在中午12点以前,必定要到达Milford Sound。
这段路我认为是南岛最美最美的风景地带,有林间瀑布,白雪山峰,蓊郁雨林,险峻深谷。

121公里的路程,是世界上景色最棒的高山道路之一,也是较为艰险的一段山路。上图是ElingtonValley的上游,左面是the Earl Mountains,右面则是the Livingstone Mountains。


Milford Road途中,我们来到镜湖。 Mirror Lake也叫Lake Matheson,宽大的湖面,湖水澄清平滑如镜子,湖中的倒影,就是峰顶盖着皚皚白雪的南阿尔卑斯山脉,令人叹为观止。这里环绕的山主要是Mt. Cook和Mt.Tasman,湖是在1万四千年前由冰川所形成。


纽西兰南岛在the Fox Glacier 附近的Mirror Lake-镜湖


                                                       The Darran Mountains


                                                           The Elington River


Homer Tunnel入口位於雄伟陡峭的山壁间,周围为复盖白雪的山头,并有许多溶雪所形成的小型瀑布。左图是Homer Tunnel附近的山壁,壁上满布纵横的水迹。



The Chasm,沿着木桥走20分钟,可以绕一圈走过the Cleddau River。


Cheddau River流到这里,河水忽然全灌入一个大大的无底深渊。每一个游客来到此处,都被这些大自然奇景所吸引。隆隆的大水,所经之处,雕塑了许多圆滑的石头,坑坑洞洞。The Chasm-深渊,就像一个巨型不见底的大盘,不管Cleddau River在此处如何争扎,奔腾,跳跃,河水依然被吸进黑洞里去。






2009年5月11日星期一

夜探第阿纳螢火虫洞



离开Dunedin,车子往西南方慢慢驶去。经过Gore-
一个自治镇。这里盛产Brown Trout 红鳟鱼,Mataura River 把山上溶化的冰雪,带入Lake Wakatipu,经过Gore,再经Mataura Town,然后流入南太平洋。


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到Te Anau去夜探第阿纳螢火虫洞。放下行李,立刻奔往纽西兰南岛最大的湖-Lake Te Anau的湖畔。

从东面Eglinton River 的河水流入Lake Te Anau,然后流出经the Waiau River,往南向Lake Manapouri 注入。湖的面积广阔非常,蔚蓝的湖水,远方绵延的峰顶,覆盖着初秋过早降下的白雪,美得动人心魄。


吃过晚饭,绕着湖边走过几条街道,来到登船的码头。船在湖上行驶了大约30分钟,往Lake Te Anau 的西面靠岸。如果是在白天,我们就可以在船上清晰的观赏这里的湖光山色。可惜当时天色已暗,夜空的月光,倒影湖面,船在移动间,把湖水划出一道一道的银光,也煞是好看。
第阿纳萤火虫洞处在Murchison Mountains下面。纽西兰独有的稀有鸟类-Takahe-南秧鸡,又名泰卡鸡就生存在山中。1898年被认为已经灭绝,1948年又再次被发现。

根据毛利的传说,古时,洞的名称是:Te Ana-hinatore ( the Phosphorescent Caves),不过1780年间,住在此处的毛利族又叫它:
Te-Ana-au (The cave of swirling water)。这里的石灰岩洞被大水冲刷,形成许多钟乳石。洞中的山涧激流,瀑布,漩涡,冲力猛烈,隆隆作响,震聂人心。
这些山洞曾经在人间,销声匿迹了一个时期。直至1948年,才被探险家Lawson Burrows 重新再发现。

Te Anau Gloworm Caves有像迷宫般的许多通道,这些是Aurora Caves下层的一小部分。洞穴形成了有1万2千年之久,而石灰岩却已有3千5百万年的历史。Te Anau Gloworm Caves,因为不断被带有酸性水质的河流(theTunnel Burn)冲刷,所以洞穴的面积会继续增加。
入口处,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得弯腰低头慢慢走进去,小心额头敲到岩顶。每个人保持安静,不发一点声音,紧紧靠着前面的队友,生怕独自迷失在黑暗的洞穴中。忽然来到一处大约有20米高的空间,我们在桥上徐徐前行,桥下哗哩哗啦的漩涡激流,接着轰轰隆隆有如山洪爆发的洞内瀑布。我们站在看起来挺结实,也不滑溜的桥上,心里有点发毛,对此大自然的杰作,惊叹不已。

借着洞内导游手电筒昏暗的光线,看到岩壁上海里生物的残骸化石,说明这里的石灰岩,几百万年前在海底的形成经过。

走着走着,来到洞中的一处水道,我们被安排分乘两只小船-Punt。导游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她拉着绳索使小船移动,往深幽黑漆漆的洞穴缓缓前行。
头顶上开始出现点点闪烁着的蓝光,洞穴的尽头更见繁密。就像黑漆漆的天空布满了星星,还会向我们眨眼睛。我们的双眼却不眨一下,紧紧盯着头上的蓝光,有如身处太空,在天上群星的拥簇下四处浮游。

原来Glowworms(Arachocampa luminosa)-螢火虫幼虫寻找食物,是靠发出蓝绿色的亮光,将飞虫吸引到从它们所在的洞窟垂下来的粘丝上。它们越饥饿,发出的光更亮。当幼虫孵出后,会立即找食物。大约九个月的时间,变成蛹,也不再进食,因为已经没有了嘴巴。
而蛹是在12到13天后成长为飞螢(fungus gnats),它们用1至5天的时间交配产卵,然后死去。3个星期后,粘粘的卵孵出幼虫,一个生命的周期又再重复开始。
这里实在是一个千变万化,激动人心的螢火虫世界。

Posted by Picasa

2009年5月5日星期二

留恋丹尼丁




 来到Dunedin,就必定要望一望纽西兰最古老的大学-The University of Otago-奥塔哥大学。毛利族称它为:Te Whare Wananga Otago。
140 年前,1869年,Thomas Burns以及其他委员创办了这所大学,1871年开课,可惜Thomas Burns没等到这一天的来临就逝世了。
大学的motto是拉丁文:Sapere aude,亦即:Dare to be Wise。大学的毕业歌曲是:Gaudeamus igitur,iuvenes dum sumus-----" Let us rejoice, while we are young"。


最初,大学是设在Princess Street纽西兰著名建筑师William Mason设计的the Post Office,或者应该叫做 Dunedin Stock Exchange Building。
1878和79年才迁移到目前这座由英国建筑师设计的the Clock Tower Complex。1912和1922年间,建筑师Edmurd Ansombe 加入扩建大学。带有哥德复兴式的建筑风格,使到奥塔哥大学被列入一级的历史建筑物。
2007年,University of Otago被评为纽西兰最好的大学。它也是纽西兰第一所医学院和唯一的牙医学校,南岛的医学研究中心。也是第一个将试管婴儿附诸实际的医学中心。



Dunedin Railway Station,这座由建筑师George Troup 设计Baroque style巴洛克式的建筑物,在南岛非常有名。它还被称为 a jewel in the country's architectural crown。
1904年建造,1906年开始运作。早期是非常繁忙的一座火车站,现在已经改为Otago Excursion Train Trust's Taieri Gorge Railway tourist train,只用在旅游方面。





Larnach Castle,这是纽西兰唯一的古堡。当年William Larnach 从澳洲来到丹尼丁,选了在Otago Peninsula山脊上,这块绵延辽阔的地带来建造他的豪华城堡。城堡最高处的瞭望塔上,可以看到壮丽的丹尼丁海湾全景。

1871年开始城堡的结构建筑,花了三年时间。另外又用了12年完成内部装修。里面有43个房间,一个舞厅。雇有46个佣人。

我们跟随一位长着花白胡子的室内导游,层层楼梯走上去,进去每个房间,看里面陈设的家具。听白胡子大叔娓娓的述说着城堡的历史,William Larnash 的事迹。
William Larnash 是成功的企业家,也做了国会议员,不过他后来却因为家庭变故以及生意失败,于1898年在国会楼自杀。
1967年the Barker family-巴克家族买下城堡,花了多年维修和恢复展现城堡的原来风貌。



                                            Larnash Castle 的美丽花园。



2009年5月1日星期五

丹尼丁




Dunedin,毛利人叫它Otepoti。纽西兰人的读音是“等呐等”。丹尼丁是南岛第二大城市,人口大约有十二万三千。因早期移民关系,在这里,可以见到英国维多利亚和爱德华式典雅建筑物。丹尼丁还被称为南半球的爱丁堡,因极具有苏格兰的传统色彩。亦可见纽西兰和英国的渊远流长。

上图是全世界最陡的一条街-Balwin Street。我们在阳光普照下慢慢走上去,如果走完全程,可以在下图的白色小屋内,花两元纽币,向店主买一张证书。

街道确实陡得历害,见一辆车,发足马力,引擎大吼之下,勉强衝上坡。我正打算走Z字形继续攀上去,又听见很吵的马达声从路的下方传来。一辆白色的车子,衝到一半,停下,倒滑下坡。一个老外下车对我傻笑,扛下车上的东西,抱在手里,用腿去爬坡好了。
其实住在Balwin Street 的居民有个好处,每天攀爬这条街,就是很棒的一项运动了。


被街道两旁非常别致的小房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朋友都爬到顶端去了,我仍在中端拍照。突然一阵骤雨,乖乖,环顾四周,没个避雨之处。只好躲在一丛矮树旁,等雨点稍疏,赶紧下坡。走没两步,密密的雨点又洒下。刚好走到小白屋,不管三七二十一,跑进门口避雨了。原来店主就住在隔壁另一间小房子,这么清幽的环境,简朴无华的生活,住在这里的人,也健康长寿得多。

丹尼丁的天气可以是一天四季,阴晴不定,等我们跑回旅游车上时,都已经成了半个落汤鸡。

车子在Otago Peninsula美丽的海岸线慢慢行驶,我们的目的地是世界稀有的黄眼企鹅野生动物区。

管理员给我们穿上厚厚的雨衣,可以挡风御寒,同时可以掩饰我们。看黄眼企鹅,得守很多规矩。最重要是不能喧哗,不可以曝露我们的存在,不能惊动任何野生动物。

跟着管理员在斜坡爬上爬下,脚下是黏滑的新鲜羊粪。从搭建的隧道里,板隙间往外寻找企鹅的踪影。


黄眼企鹅出海觅食回来,摇摇摆摆,搁在沙滩上休息。



肥胖的海豹,吹着海风,在作日光浴。



终於给我们看见这两个宝贝,真有不负此行。我们陶醉在黄眼企鹅的一举一动中,导游在身旁催促。
出了观尝隧道,发觉天色已暗,气温下降。爬上斜坡时,要大口喘气。难怪比我们年长的73岁老伯,气喘得爬不上石级,情急之下,家人把他给背着走上去了。



Posted by Pic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