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星期日

夜探兵马俑 (2)



下午5点半一过,在偌大的整个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里,参观的游客已经陆续离去,从一号坑出来转去二号坑时,发觉只剩下咱们这一团人在各个建筑物里穿越奔走。天色逐渐暗下来,馆里的守卫下班的下班,换班的换班,导游说,晚上8点开始,就会轮到考古工作人员登场,继续修复出土陶俑的工程。



在中国的历史上,秦王朝是尤其辉煌的一页,始皇帝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而出土的兵马俑,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甚至在考古发现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见的,对于公元前二世纪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以及艺术等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材料。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后来在秦始皇从葬坑的基础上,修建了兵马俑博物馆。



已经出土的兵马俑,计有8千多件,造型逼真,仔细观察,没有一个是相同的。有将军俑、铠甲俑、跪射俑、骑兵俑、武士俑、车兵俑、弓弩俑、马俑等,排列成各种阵势,俨然一支整齐威严、浩浩荡荡、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出击的军队。坑里还有几万件兵器。沉寂了几千年的兵马俑,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的探索中、以及细心的修复之下,又再重新焕发出了光辉,被赋予新的生命,甚至名震全球。如今,秦王的兵马俑,经常周游列国,三不五时,被借到各个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去作展览。



                                        秦始皇大型彩绘铜车马


                                             



2006年,有个名叫Pablo的德国小子,在中国念表演艺术,自己取个中文名字叫做马林。马林从小就对兵马俑非常的着迷,虽然在几年前去过博物馆和兵马俑一起拍了照,可就是觉得不过瘾。这个鬼怪的马林找天穿上一件自己缝的有点像兵马俑的服装,在一号坑逛来逛去,趁守卫一个不注意,翻身跳入坑里混在兵马俑队伍中,一动也不动扮成另一个兵马俑。守卫们化上好一段时间才找到那个假扮的兵马俑,马林就是硬梆梆的站在坑里,说不听也拉不动,守卫只好把他抬离土坑。后来马林向有关当局道歉,解释那是因为自己对兵马俑过度痴迷所作的不当行为。幸亏他没有对兵马俑造成任何损坏,所以当局也没有对他作出任何惩罚,只是警告他一顿了事。






2012年12月26日星期三

夜探兵马俑 (1)

在运城参观了两间关公庙,再继续上路时已近下午2点,俺就在思量,司机如何能在5点半以前把咱们送到西安兵马俑博物馆。不出俺所预料,司机能做的就只有在高速公路上尽可能加速;不过由于旅游车装有GPS车辆监控管理系统,一旦跑得太快,“滴滴滴”,接着一把娇柔的声音就会提示司机减速,以免被大道上的超速监控器逮到了证据。

应该是来到渭南市附近,交警拦下了咱们的车,一面检视着司机呈上的所有证件,一面对司机说:“你们从运城过来,只有你自己一个人驾车,一定会比较累,先把车停在一旁,去洗个脸,喝点热饮,休息一会儿再上路!”
哗!没想到这里的交警那么有人情味,如果他知道咱们今天一大早就从壶口出发,全程都是那个万能司机自己一个人掌的舵,说不定交警先生会禁止司机再继续上路,下令咱们在此地过夜!

想是关老爷给于咱们一路上的保佑,无惊无险,终于平安到达临潼。下午5时刚过,远见西安导游手握一叠门票,在博物馆入口处对着咱们不停的挥舞。虽说兵马俑博物馆开放时间是从早上8.30 到下午5.30,只要在5点前凭票入馆,还是可以继续在馆内逗留一段时间的。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面30公里的骊山北麓,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公元前259年,秦庄襄王在赵国京都邯郸,生了儿子姓赢名政,公元前246年,当年只有13岁的赢政,就被立为秦王,到了22岁正式上朝执政。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在位37年,在他14岁时就已经开始为其修建陵墓,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由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设计师,大将军章邯监督建筑工程,征集了72万工匠,最多时曾经动用过80万工人去修陵。



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陵园,就是秦始皇陵,其规模巨大,加上丰富的陪葬物,往后的所有帝王陵墓,无一能与之相比。陵区的总面积有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从湖北、四川等地运送过来。陵园就是完全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来建造,大体呈回字形,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分为陵园区和从葬区两个部分。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话说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的地方,有个小村庄叫做西杨村,村的南面为一片柿林,还有乱七八糟很多的墓冢。1974年3月,村民杨志发、杨培彦等十几个人在这里进行开井的工程。他们挖到2米深时,发现了烧红土块;继续挖下去,发现了陶俑的残断躯体;再挖下去,又发现了砖铺地没、铜镞、铜弩机,以及8个残破的陶俑。当地主管部门接到汇报后,考古学家立即去现场收集散失的文物。随后,文物局组织了秦俑考古队,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师生也去帮忙发掘,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发掘出了秦始皇兵马俑,揭开了考古史上新的一页!

俺在想,幸亏兵马俑不是在晚清时、或民国初年、或国共战争时被发现,不然就一定会遭受如敦煌石窟的孬运,被洋人把陶俑都通通给盗走了!


待续


2012年12月20日星期四

关帝家庙

从关公祖庙出来,踏上旅巴,“好了!现在咱们终于可以启程去西安咯!”

“还没有,还要去关公的家庙!”

“什么?关公还有家庙?”



全中国的关帝庙数之不尽,可是关公的家庙却仅此一间,是常平村民在隋朝初年创建的。
车子转了几条街,很快就到了目的地;看来关公的家庙占地也不算少,近一万三千四百平方米,所有建筑都是坐北向南。整个家庙里面,亦是古柏参天,一派庄严肃穆。





据关公故里的民间传说,年轻时的关公,因仗义而把横行乡里的恶霸打死,逃往他乡。关公的父母,为了使关公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在外,竟然双双投井自尽,断绝了儿子对父母的牵挂。后人敬佩关公父母的深明大义和坚毅刚烈,在投井处建筑砖塔,以供后人凭吊。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hai)州守王朱旦,顾工人疏通挖深古井时,发掘出关公的墓砖,砖上刻有关公祖父和父亲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还记述了关公的家庭状况。于是朱旦写了《前将军关壮穆侯祖墓碑铭》,现存关帝家庙中。

虽然关公去世已近一千八百年之久,但以忠义为核心的关公文化精神,却是跨越千年久传不衰,上至帝王世家,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成为了关公的拥戴者。据统计,历代有16位皇帝加封关公,从侯封到王、帝、圣,最后成为了众人所敬仰的保佑神和武财神。

关圣帝君,也是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能治病消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庇护商贾、招财进宝。传说关公生前善于理财,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后世商人公认他为会计专才。商人做生意,最重要是信用和义气,关公信义俱全,所以把他奉为商业神。商场上如有人合伙做生意,也会请一尊关公像,以表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会背叛合伙人。

除了在道教中的重要职位,关公在中国佛教也身兼要职,是护卫寺院的护法神-伽蓝菩萨。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左护法为韦驮菩萨,右护法就是伽蓝菩萨——关公。

一直以来,香港民间认为关公会保护尽忠守义的人,所以警察以及黑社会份子都尊崇关公,每天必要拜一拜他们的关二哥。有一点不同的是,差馆的关公像是手持大关刀,脚穿红鞋;而江湖黑道所拜的关公像,则是腰悬宝剑,脚穿绿鞋。

关帝庙不仅是遍布全中国,就连美国、日本、韩国、澳洲,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应该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关帝庙。

David K. Jordan 是美国圣地亚哥、加尼福利亚大学的名誉教授,他在中国人类学方面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尤其专注中国民间宗教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David K. Jordan 的心目中,关公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觉得关公的仁义智勇,俱有深刻的意义,可以影响世人。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David K. Jordan认为,如果上帝的子民也能像中国人的关公一样,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了!




2012年12月17日星期一

关公祖庙



关公生于160年,卒于219年,本字长生,后改为云长,名关羽,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因为关公一生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维护其统治的地位,当然也希望朝廷中所有的文臣武将,能够学习关公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尽忠于君王,保卫国家。所以历代帝王极力宣扬关公的崇高威德,对关公多加褒封,由侯而王,清代更把关公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最后被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故有“山西夫子”之称。



东汉末年,刘备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刘备、诸葛亮等入蜀,关羽镇守荆州,刘备夺取汉中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包围襄阳城、围困曹军于樊城、擒曹魏武将于禁、斩曹操大将庞德、威震华夏,震动中原。



后来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
关羽及其长子关平,带着十几个骑兵,走麦城北边的一条小道,遭预先埋伏的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绑送见孙权,孙权要关羽投降,关羽宁死不屈。
潘璋把关羽父子杀掉,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把头安葬在洛阳。孙权又把关羽的身躯葬在当阳,蜀汉的刘备则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以招魂祭祀。后来解( hai) 州的关帝庙,被认为是关羽魂魄归返之处,因此民间有说:关公是“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加上戏曲和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以忠对国家和君主、以仁待人、以智处事、以义对朋友、以勇作战,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解州关帝庙,是全国最大的关帝庙,占地有两百多亩,被称为“武庙之祖”,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神圣殿堂。庙貌古朴宏丽,主庙内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雕梁画栋,又具庄严肃穆。全庙共有上百所殿宇,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殿阁嵯峨,气势雄伟。屋宇高低参差,前后有序,高高耸立的牌楼,密密排列的斗拱,布局既和谐统一,各建筑亦自成格局;庭院间古柏参天,藤萝满树,还有----还有----还有一大片柿子林,树上结满了令俺们垂涎欲滴的柿子。


 待续

2012年12月13日星期四

关公的故乡

在俺编排的行程里,本来是没有运城这一块的,也是旅行社老板的领队,却特别钟情要去运城,干嘛呢?原来他专诚要去拜关公!

在路上走了好几个小时,车子将要进入运城,远远望见有大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的水域,问导游那又是什么湖,小王说,那些是盐池。又增加多点认识了,原来哦,中国古代解州盐池的生产,在社会经济与政治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北宋时,盐池的财利,就达到全国赋税收入的一半,成为国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现在的盐池,却是山西省多种化工原料产地,好像元明粉 (sodium sulphate)、硫化碱 (sodium sulphide)等。




运城市盐湖区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古时称作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山西人把解jie读成hai,解(hai)州镇的西面有全中国最大的关帝庙,也有座全中国最大的关公雕像。解(hai)州关帝庙,开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朝和清朝之间屡毁屡建,现存的建筑,则是在康熙四十一年(1672)被大火破坏后,化了十年再重建的。



小王又讲了一个关公年轻时的故事:关公生性忌恶如仇,当年惩除了当地多名横行乡里的恶霸,豪霸家属勾结官府,除了要追杀关公,还要把关姓族人赶尽杀绝。常平村的关姓族人被迫隐姓埋名,一路向北,举族迁居到安邑古村,所以盐湖区北相镇西古村,是运城市关公故里关圣后裔中,最为古老以及庞大的嫡系集聚地。目前这村子里有1500多人,80%的村民都姓关。

话说当时关公逃亡到一河边,却渡不了河,遇一老妇人,老太在了解了关公的情况之下,突然往他脸上用力打了一个大巴掌,把鼻血都打了出来。就把鼻血糊了关公的整张脸,再拔下一些头发拈在他嘴巴四周;追兵赶到河边,只见一老妇和一红脸长须汉,就没认出关公,询问老太,老妇人乱指一方向,官兵就朝那方向追去。官兵走后,关公用河水洗脸,洗来洗去,脸上的红色和须发,竟然无法脱掉,转头想问老太,不见老妇人踪影,关公方悟出,那一定是神仙来搭救了!传说中,那是天上的王母娘娘得悉关公遇难,於是下到凡间,扮一老妇人来救关公,从此,关公也变成了个红脸美髯须的模样了。


待续



2012年12月8日星期六

壶口瀑布

流淌了160万年的黄河,千古不息,从雪峰连绵的昆仑奔腾而出,汇集所有来自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沼的水源,穿越峡谷,冲出昆仑山脉。九曲回转,横越塞上,到了内蒙古托可旗与山西偏关县接壤之地,突然来个90度大转折。原本由西向东奔流着的黄河,调头往南,一路呼啸,势不可挡。经过千万年坚韧不断的冲刷,在莽莽黄土高原上,拉开了一道巨大深邃的峡谷。这道峡谷,从起点到陕西省韩城市、与山西河津之间的禹门口,共长720公里,把黄土高原一分为二。古时,峡谷的西面为秦国,东面为晋国,大峡谷就被称为秦晋峡谷。

在李白的《将进酒》,开头第一句就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说:“你们没有看见吗?黄河中的浩荡洪流,有如从天上倾泻下来,头也不回的一直奔流进入大海!”

 雄浑壮丽的黄河,百转千回,风涛万里,泥沙滚滚,从天边奔流而下,掀起层层黄浪。唐代诗人刘禹锡,被万里黄河的磅礴气势,触发了心中的豪情与联想,视线从黄河转向天边,跟着还想到天上的银河以及牛郎织女,於是他写下了《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黄的河水,被紧紧夹峙在500米宽的河床上,一直向南奔腾咆哮到陕西省宜川壶口乡境内,两岸岩壁陡然缩成仅有50米宽的壶口,喧嚣的滔滔黄浪,霎时撞向石壁,被约束在狭窄的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硬是一齐挤进壶口,跌入60米深谷中,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这就是享誉中外的壶口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气势壮观、声如雷鸣、骇浪翻滚、惊涛拍岸、排山倒海、惊天动地、水雾升空;呆立河边观瀑,俺那澎湃的心,禁不住随着黄水在沸腾,跟着巨大的浪涛在翻滚。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诗人光未然,一定是看到晋陕峡谷的黄河,好像千军万马的汹涌波涛、奔腾怒吼、声震河谷,飞泻的瀑布,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产生巨大的声响,在山谷中回荡,如万鼓齐鸣、旱天惊雷,遂把灵感写在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中。




从洪洞出发到壶口瀑布,大约190多公里,导游小王说,以前的路很难走,他曾经坐上8个小时颠簸的车程,搞到头昏脑胀,方能一睹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色。如今咱们可幸运多了,自从有了高速公路,快速又方便,节省了好多时间,旅途上也不会像以往的那般辛苦。

站在山西省临汾市吉县的壶口镇,眼望对岸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的壶口乡,有人说,从陕西这方观壶口瀑布比较美,也有人说,在山西这边看瀑布更棒。时值10月下旬,雨季刚过,河边众多山泉小溪,汇集大量清流,这个时期,水量最大,相对瀑布的宽度也较大,更能突现那种“倾泻奔放,自上而下,势如投壶”的景观。除了不能接近的主瀑,从山西这边可以见到的其他溪流瀑布较多,相反从陕西看过来,溪流瀑布的数量就显然少了许多。




远望过去,烟波浩淼,大浪卷着水泡,一路往下游奔腾而去,这时,俺又想变做一只小鸟,跟着黄水飞到壶口瀑布的下游,去看看那两块巍然屹立在巨流之中的巨石。相传大禹治水时,把一座阻塞河道的山一辟为二,导水畅流,如今那两个小岛,远望如舟,近看如山;有孟氏后人被河水冲走,恰在这里获救,所以两个小岛被称为孟门山。




2012年12月3日星期一

般若品第二 (4)

惠能说:
善知识!我这法门,从一实相般若,能生八万四千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世间的人,有八万四千的烦恼尘劳的缘故。假如世人没有尘劳,便能时常发现自性智慧,念念不离菩提自性。
了悟这法门的人,即是没有妄念。如果心无思量执著,不起诳妄,随缘应用自真如性,以智慧关照一切,於一切色心诸法不取著、亦不舍离,这就是见自性成佛道了。

善知识!如果想要进入甚深的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的人,必须修持般若行,持诵金刚金般若波罗蜜经,即能得见自性。
应当知道这部金刚经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经中已经分明赞叹,不能经说。这法门是最上乘的脚法,专为有大智慧的人说,为有上等根性的人说。
小根性小智慧的人、听闻此法,心生疑惑不相信。为什么呢?譬如天龙降雨于阎浮提,城市村落,都被漂流於水中,如同漂流草叶一样。
如果雨是下在大海中,海水是不见得有什么增减的。假使是大乘根性的人,假使是最上乘根性之人,听闻他人说金刚般若蜜多经,即能心开悟解,因而知道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这是自己运用智慧时常观照的原故,并非假借文字言句的灌输、而后知道的。
譬如雨水的下降,不是从本无而今有,原是自然的天龙可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统统蒙受到雨水的泽润。百川众流,注入大海中,能与海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也是这样。


(论议)
禅以无念为宗,无念之念、即是没有妄念的正念,也就是真念,并非不念。
但能於有无、善恶、生灭乃至苦乐、怨亲、憎爱等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无念时,自性的本来面目就自然呈现了。


2012年11月28日星期三

寻根究底


虽然,苏三是打死也不会再踏足洪洞县,可是,到了21世纪,连住在海外的华人,也会找机会到山西省的洪洞县去寻根。

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区,流传着一首民谣: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首民谣,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亿万古槐的后裔,所魂萦梦牵的“根”,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於洪洞大槐树的移民故事。

清朝末年,有个在山东当官的景大启,当地人听他说来自洪洞,对他格外亲切,把他当自己人看待,有人还翻出族谱,说自己祖上也来自洪洞。景大启看了很感动,与另一个在山东当官,也是来自洪洞的刘子林商量,募资回乡修复古大槐树遗址,得到许多洪洞人纷纷支持。接下来,大槐树旁建起了碑亭和牌坊,牌坊横额两面刻有四首怀古诗,其中一首刻道:

“迁民往事忆当年,拄杖穿云窗夕烟。
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

景大启等人,编辑了一本《山西洪洞大槐树志》。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内外出现着一股“寻根热”,“洪洞移民” 也随着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之一。经过有关大量洪洞移民研究论著的考证,发现仅是迁入山东的洪洞大槐树移民,人口数量就已经非常庞大。

为何这么多人会从山西移民到其他地方呢?追根究底,这又得从元朝说起:
元朝统治中国89年,带给中国人民无穷无尽、超乎想象的巨大灾难。蒙古军入侵中原,北方人口不断往南逃,[蒙古军制,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由此可见,蒙古军所经之处,干的事情就是杀人放火和掠夺。

忽必烈在中国屠杀了1800万人,北方90%汉族平民几乎遭种族灭绝;四川的2千多万人口,被蒙古军屠杀后,剩下不足80万人。在蒙古人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有7000多万人口。

随后的瘟疫与饥荒,又导致大量人口消失;元朝政府曾经有20多年对黄河多次的缺口视若无睹,任由黄河中下游泛滥成灾,大片土地沦为沼泽,水灾使老百姓无处安生,很多地方人烟绝迹。水灾过后,尸陈遍野,村舍变废墟,良田变瘀泥,一穷二白的居民,往往被接踵而至的瘟疫夺走了生命。元朝后期的那些烂皇帝更是变本加厉,每天只会过着奢华靡烂的生活,挥霍无度,到处搜罗民间美女。政府入不敷出,滥发货币,祸国殃民,统治者不断向人民征税,尤其对汉人特别残酷,掠夺他们的土地财产,更把他们当作奴隶。

“饿死已满路,生者与鬼邻” 的悲惨局面,促使人民心中燃起了反抗的烈火,在水深火热之中苟延残喘的老百姓,愤然起义,红巾军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元朝政府多次因为镇压红巾军,曾经把多个村子的村民杀得没剩一个活口,如果怀疑其中某个姓氏的起义军,立刻就去把那些同姓的村民也全部杀掉。最后红巾军虽然失败,但农民军坚持斗争了13个年头,历经大小数百战,波及大半个中国,为后来推翻元朝起了绝大的影响力。

战乱后的20多年,朱元璋只见到他所统治的江山满目疮痍;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有如鬼域的无人之地。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各地人口均衡,洪武年间,朱元璋实施移民政策,主要是从山西和浙江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

当中原地区大闹灾荒战乱时,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时的镇守将军扩廊帖木耳,骄勇善战,足智多谋,再加上那里群山峻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起义军多次进攻山西都不得成功。适逢山西在好些年来,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当地人民也可以吃得饱、穿得暖。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探听到那个地方没有打仗、没有水灾和瘟疫、人人不会饿肚子,立即争先恐后往那里逃去,导致山西人口剧增。

明朝大移民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历时50年。朝廷给移民拨发路费、安家费、置办农具的银两、到了当地,自己耕种的土地就归自己拥有,还免税三年。明朝时,洪洞是晋南最大、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县城。政府规定移民者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手续,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各地。

可是“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就算政府有补贴,还真没多少人愿意离乡别井,去遥远陌生的地方碰运气。官府没办法之下,有人献计,先张贴告示:“除了广济寺大槐树下的人可以留下,其他地方的人都得迁徙;而不愿迁的人也必需到大槐树向那里的官员求情。”



当成千上万人齐聚大槐树下的时候,大批官兵突然出现,把所有人团团包围起来,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押送上路。迁徙多是在农民秋收后,飒飒秋风之中,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乌鸦)叫得好像在悲哭,树叶凋落,大槐树上一个个老鹳窝特别起眼。移民拖男带女,怀着难舍的心情,边走边频频回头,好把故乡再看多几眼。越走越远,村子逐渐消失在视野中,而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老鹳窝,仍然隐约可见。
从山西洪洞县迁徙的移民,到了中原地方,人人都在自家门前种一棵槐树,以纪念自己的故乡。过了一代又一代,当有人问起家里的老人家,他们的祖先来自何处?有些不识字的老人,根本记不起自己的父祖说过啥,印象中就只有洪洞的大槐树和老鹳窝了。



一棵槐树可以活上二、三百年之久,据说上面图片那棵是第一代洪洞大槐树的根部。



只见有人排着队,向第二代和第三代的槐树虔诚跪拜,不知道是否在向他们的祖先有所祷告?








2012年11月25日星期日

苏三与洪洞县

Image result for 梅葆玖苏三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唱起一段《苏三起解》,令京剧戏迷和票友们拍案叫绝。

故事叙述明朝名妓苏三,为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年幼时父母双亡,被人拐卖到北京苏淮妓院,花名玉堂春。天生丽质又聪明好学的苏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后结识了官宦子弟王景隆,两人相恋,并立誓要同偕白首。不到一年,王景隆床头金尽,被老鸨赶出门去;苏三劝王景隆回家勤奋读书,必要上京考取功名。老鸨设计把苏三卖给山西商人沈燕林作妾,沈妻与人私通,合谋毒死丈夫,诬告苏三,贿赂县官,把苏三严刑逼供,苦打成招,苏三被判死刑,监禁在死囚牢狱中。

王景隆进京后得知苏三被卖到山西,一心要到山西找苏三,考中进士后,出任山西巡按;得知苏三犯了死罪,即密访洪洞县,探知冤情,并下令押解所有涉案者到太原复审。解差崇公道,把苏三押解上路,从洪洞去太原途中,苏三向崇公道诉说自身的遭遇。

王景隆为避嫌疑,托刘推官代为审理,刘氏公正判决,苏三沉冤得以昭雪,原罪犯伏法,贪官知县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终成眷属。而苏三蒙难被丈夫救回的故事,确实发生在山西省洪洞县,直到公元1920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

苏三和王景隆的恩怨爱情故事,被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成《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话本小说《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至于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也把苏三的故事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

旅巴驶近临汾盆地的北端,导游小王的《苏三》故事也刚刚讲完了,清清喉咙,吊起嗓子也来一段《苏三起解》: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言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唱着唱着,咱们已经到了苏三最厌恶的洪洞县。
京剧《苏三起解》里有句唱词:“越思越想越伤情,洪洞县里无好人!”
其实剧本里唱的本是洪洞县衙里没好人,渐渐被人们传成了“洪洞县里没好人”,把那个“衙”字给省掉了。可这一句“洪洞县里无好人” 搞到全国通传,人人皆知。人们常以此取笑洪洞县人,还把坏人集中的地方也叫“洪洞县”,使洪洞县老百姓尴尬极了。

洪洞县也常被写成洪桐县,明明是洪dong,为啥又念洪tong?原来山西话就是把dong念成tong,外省人听起来,“洪洞”就变成“洪桐”,在书写上,洪洞和洪桐就变得混淆不清了。



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

超级大宅院 (2)


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一向居住在汾河峡谷间的沟营村;元朝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由王实开始搬去静升村居住。由农耕到经商,人丁渐旺,加上后来有些子弟读书当官,遂成为了当地一大望族。



王氏家族的鼎盛时期,分别于清朝康熙、乾隆和嘉庆年间,这时期做到五品至二品官的就有12人,还有那些受封的不知啥名堂的各种大夫之类,也有几十人之众。王家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开设店铺、作坊之余,也不忘修桥筑路、蓄水开渠、办义学、赈灾济贫。




王家大院建在静升村的北山坡黄土高地,居高临下,背阴朝阳。后面的土坡一来可以挡风,二来凭借坡间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系统,不会缺水,也无水灾之患。正面则阳光充足,居高望远,田园漫漫,河水潺潺,四周群山连绵,层峦叠翠,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十八世纪以后,王氏家族逐渐衰败,除了社会政治经济客观因素的影响,最主要是那些纨绔子弟日趋奢靡,把先祖勤俭创业的品德遗忘得一干二净。不事生产,不会守业,书也不念,只懂的拿钱去捐官;更有的是嫖饮赌吹,染上鸦片烟瘾,就算祖先留下金山银山,也被坐食山崩,就是有家财万贯,亦有如遭受狂风扫落叶般,全给王氏的不肖子弟败个清光了。





来到接近陕北地带,当然要看一看窑洞啦!本来叮嘱了旅行社,必定要在旅途中找个窑洞让咱们拍拍照,可是他们也不敢肯定。当俺在王家大院高高的城墙上逛来逛去,偶尔往左下方一瞥,哗!那些是啥东东?竟然全是俺的摄影目标——窑洞!




以陕北轩辕黄帝陵为标志的传说中的炎黄时代,土穴窑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就是发生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上。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上面种有树木花草。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不破坏生态、经济又省钱。由于黄土高原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所以窑洞都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然后采取拱顶的方式以保证其稳固性。
窑洞沉积了古老黄土地深层文化,这里的人民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