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4日星期三

梅关古道 (2)

 


历经数千年的梅关古道,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十里,却穿越了历史的千年风雨,沉淀了世世代代的文明,妨如一条内涵丰富的文化长廊。

话说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爱吃荔枝,广东的荔枝新鲜采下就立即经由梅关古道,快马加鞭传递到京城去。《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传》写道:“ 妃嗜荔枝必欲先致之,乃置驿传送,在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因此后来就有了杜牧所写的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岭南从秦朝开始,就是流放犯人的蛮荒之地。到了唐宋年间,无论官员以及贵族,遭遇贬谪,也是常被贬到岭南地区。不少有识之士因罪流放岭南,当他们经过梅关古道时,眼前的古道、虬松、岭梅、心中的家国天下事,触景生情,禁不住怆然而涕下。

《度大庾岭》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朝廷发配岭南,途经大庾岭(梅岭)时所写。

“度岭方辞国,停轺(yao)一望家。

魂随南翥(zhu)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ji),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由於岭南地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远离整个大唐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简直就是鸟不生蛋、不毛之地。唐朝统治者通常把犯重罪的官员流放到岭南的桂州、柳州、雷州、环州等州郡。

大庾岭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诗人来到“ 华夷” 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此去身陷边鄙,祸福难料,家阻万山,赋归无期,忆往思来,百感交集,“ 停轺一望家”,岂能不 “ 泪尽北枝花” 呢!?

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宋哲宗病逝,六十五岁的苏东坡才遇赦北还,与儿子苏过从海南岛儋州乘一叶扁舟渡过琼州海峡。过赣北行,途中走到梅岭上,於一小村店少憩,有一老翁出来问随从:“ 这个当官的是谁? ” 

从者答:“ 苏尚书。” 

老翁说:“ 是苏子儋吗?” 

答曰“ 是。” 

“ 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 

东坡微笑谢之,题了首诗於墙壁,《赠岭上老人》:

“ 鹤骨霜髯心已灰,

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

曾见南迁几个回?”

“问一声老人家,你一直住在大庾岭,可曾见过有几个被贬的人回来呢?” 

透过诗句,诗人虽获赦,在庆幸中却包含了太多的苦涩。

公元1279年(帝昺祥兴二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於五月四日出大庾岭,至南安军,正跨越大庾岭(梅岭),心情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押送文天祥往大都受申的兵丁征衣被濡湿了,此刻,一阵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南安军》:

“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文天祥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大义凛然,绝定饿死殉国,在狱中坚持斗争了三年多,后於柴市从容就义。


2024年1月19日星期五

梅关古道

 


位於古老县城大余(庾)县境内的梅岭山麓,赣州和韶关的交界处,有一条以碎石砌成的千年古道, 那就是被誉为岭南“ 最早的高述公路” 之梅关古道,它穿越梅岭直达广东的南雄市。在梅岭之巅,有一座古老的关楼叫做梅关,关楼所处位置正是江西和广东的交会点,一侧是岭北,另一侧为岭南。

话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两次南征百越平定南方,并设置了会稽、闽中、南海桂林等郡。为了运输物资和便於军队平定南粤,秦始皇在五岭(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及周围群山)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沟通南北的三条关道,横浦关即梅关,古时称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当年的梅关古道为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和物资交流开辟了先河。

可是历经了800多年的梅关古道,却没有进行过任何维修,中间又遭多次战火摧残,旧关道更加残破,到了唐初时已变成“ 岭东废路” 一条。

唐玄宗开元时官至右丞相的诗人张九龄,於开元四年(716年)秋天,以官吏任期届满(秩满)为由,辞官归故里——韶关。张九龄路过梅岭,目睹丛林侵道,数里不通,山路险峻难行,便向朝廷谏言开凿梅岭,当时也因为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玄宗下召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

张九岭选择的路线与秦皇时代有所出入,经过对梅岭的考察勘测,选了从大庾到南雄距离最短的一段路线,比秦朝古道缩短了4公里。 此项工程浩大,经过几许艰辛努力,大庾岭古道终於开通,后人为纪念张九龄“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的功德和感戴其夫人支持丈夫事业,在古道南山脚下建造了一座“ 夫人庙” 。

自从张九龄率领村民凿通梅岭驿道后,梅关古道日渐兴盛,成为了一条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往后也成了历代中原、江南百姓因战乱等原因向广东珠三角大迁徙中的最大通道。

梅关古道横跨五岭之大庾岭又称梅岭,那是因为张九龄在开凿通道时,在道旁种植大量梅树而得名。夹峙於两峰之间的梅关古道,虎踞梅岭,宛如一道城门把广东和江西隔开。南雄梅关除了作为南北交通要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 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 、“ 南北咽喉,京华屏障”。

对於梅关古道的重要作用,历代官府都非常重视,不间断对古道进行修建。明代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雄知府郑述重修梅关关楼,砌古道90多里,重刻“ 梅关” 石碑立於关前,并在道旁补种松树和梅树,这次的修建工程可算是历来最大的一桩。明代和清代,梅岭驿道一片繁忙,“ 为江广襟喉,南北之官轺,商贾之货物,与夫诸夷朝贡皆取道於斯”。

乾隆二十二年(1757), 清政府实行海禁,广州成为通商口岸,全国各地商品集中在广州出口,梅关驿道更趋繁荣。清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丰元年(1851),古道被作了最后一次的维修。

到了清朝后期,梅关古道开始衰落,首先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了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加上海运的兴起,清政府开通了从广州到上海、天津的客货海运路线。

其次,从1931年开始,国民党对江西中央苏区的共产党发动疯狂围剿行动,调来军队镇守大庾,封锁通道,对中央苏区和粤赣边游击区进行军事封锁。1932年,国民党利用大庾钨矿的税款修建了南雄至大庾的公路,刻意绕开村庄,是赣粤之间的省际干线。1936年,修建了30多年的粤汉铁路(广州到武汉)全线通车,梅关古道彻底失去了商业运输的作用。但由於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梅关古道成为了一处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游客到韶关,必然要去走一趟梅关古道。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