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福建金门行”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福建金门行”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2年6月22日星期三

花生汤

 



花生又名落花生,原本生产在南美洲一带,世界上栽培花生的国家就超过100多个,亚洲最为普遍,次为非洲,花生可以说是上天赐於平民老百姓的营养作物。

花生被人们誉为“植物肉” ,含油量高达50%,品质优良,气味清香。花生亦适用於治营养不良、脾胃失调、咳嗽痰喘、乳汁缺少等症。花生中油酸对人体心血管有益,对人体的高血脂,有害胆固醇有降低作用。

把花生和红枣煮粥,炖得烂烂的花生以及刚好入口的红枣,这就是一道“穷人的造血库” 了。就连花生根亦含有白黎芦醇(Resveratrol)的成分,在花生根中提取的Resveratrol具有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助邪的双重功效,也可以帮助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同时预防心血管病。

花生可以煲很多种汤,如:花生莲藕排骨汤、眉豆花生煲鸡脚汤、花生煲猪手汤、花生罗卜汤、木瓜大枣煲花生鸡汤、花生煲猪尾等等等等,这些广东人的老火汤的确令人饮过番寻味。

2019年3月中来到厦门,竟然发现了一味福建人的花生汤,据说这是一道发源於泉州地区的美食。虽然材料简单,只有花生仁、白糖、清水和鸡蛋,可煮法却相当考究。花生米先挑除疵粒,用开水浸泡去膜,加水置砂锅内以文火熬煮。等花生熟了才能放糖,继续熬至花生烂透为止。花生汤的特点是要把花生仁熬至酥烂不碎,入口即化,汤色乳白,甘甜爽口;食用时配以油条、炸枣、韭菜盒、肉包、甜包、糯米炸等甜咸点心。 

地陪说厦门的花生汤最著名的是位於中山路头的黄则和花生汤店。咱们走着走着,看到一家外观好像不错的花生汤店,可是人家不收现金,只许用微信支付。

后来几个乡芭佬终於坐入一间有收现金的花生汤店,六个人只order 三碗花生汤,那也不是碗,全是即用即弃的食具,第一次尝吃,大家分尝一点点就好。试过福建省闽南地区这道特色传统名点花生汤,俺这个广东人的味蕾,还是认为花生莲藕煲排骨汤、花生煲鸡脚汤比较鲜甜更美味。

  

2021年10月17日星期日

泰宁大金湖




要从厦门到武夷山,最好就是先去漳州南靖云水谣古镇,再访永定洪坑村土楼群,途经龙岩,夜宿永安市,还能泡上温泉。接着就到了武夷山脉南端的泰宁县,可以说从福建省东边的厦门,往西转北绕上一个圈,就一直玩到北部的武夷山去了。




话说闽江中游富屯溪,源出武夷山脉岱坪村,其一大支流因为河床沙里含有金沙,故名金溪。1980年中国政府在金溪的卢庵滩建了一座水电站,金溪水被堵截后,上游形成了一个全长60多公里的人工湖——大金湖。






泰宁大金湖位於福建省西北部,属三明市泰宁县。大金湖地质公园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体,兼有花岗岩地貌景观。大金湖真是好大,坐船走一段水路,船靠小码头让游客上岸观景约50分钟,时间到船就开走去另一个景点。有人慢吞吞不知为啥,待船开了她才出现在岸边急得大喊大叫 ,船家只好倒回头去让她上船。当天咱们在大金湖仅游四个景点,如果想看完四周的湖上景点,那得在泰宁待上两三天了。

甘露岩寺位於金湖西岸,长滩人形山西侧,是泰宁最著名的岩寺。哎呀救命咯!又要爬山,不上去又不行,因为下山是另一面另外一条山径,没办法,只好勉强一级一级慢慢往上爬。







甘露岩寺始建於宋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距今850多年。甘露岩是隐藏在悬崖峭壁上的一个天然洞穴,高80多米,深和上部宽约30多米,但下部宽只有10多米,呈倒三角形。据说当时有位云游僧人看中这个岩洞,四处求人资助筹划在岩中建寺。木匠们采取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独特结构建筑方法,把一 根粗大的柱子(高约30米、粗约3.38米的杉木王)落地,撑托起四幢重楼叠阁,全部木质建筑,分上殿、蜃楼阁、观音阁、南安阁四部分组成。







下山中途,身后突传来几声轰隆巨响,俺们只道不知何处山崩了,加快脚步头也不回的直往山下走。只见几名年轻的僧人和俗家弟子飞步往山上冲去一探究竟。隔天看新闻幸好也无事发生,导游说可能是远处岩洞内有落石,空旷的岩洞内有回音而导致发出巨响。
下山时见道旁有一小堆一小堆包扎好的建筑材料,旁边有牌子写着请上山的志工们帮忙顺道带上山。实在想不通800多年前那些匠人是如何把建筑木材扛上甘露岩去的呐?

船又停到湖上另一个小岛,咱们看看瀑布,四周逛逛,导游说再上去山顶看有位奇人表演写书法。又要爬山?咪搞我!后来团友下来说:没啥看头,卖字画而已!






 游过大金湖,接下来去参观泰宁尚书第。明朝天启年间(1821-1627),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在泰宁县城内胜利街福堂巷打造了一所拥有120多间房子的大宅院,为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





尚书第内部主要建筑全部采用杉木,柱径粗大,排柱密集。 李春烨用最好的杉木建造大宅院,除了坚固耐用,同时显摆了他的地位和身份。房屋内部装饰更为讲究,所有天井都用大块条石拼砌,呈棋盘状,出水洞镂空成花鸟兽图案,天井内置石雕花柱,花架和石水缸。平日大石缸里装满了水,用以养鱼浇花和防火。大厅地面以方砖铺砌,呈菱形。厅堂的窗户是条格状,夏天通风透气,冬天糊上白纸防风又采光,暖和又明亮。每个房间地板下有阴井,开启活动板门就可倾倒污水,古代的工匠设计实在了不起。








2021年8月24日星期二

榕城掠影

 



游罢武夷山,接下来的行程就是乘高铁(动车)到福州。

因为武夷山导游 曾经叮嘱咱们这群大乡里,上下动车间隔只有2分钟,要抓紧时间。两分钟之内挤在一堆乘客中要迅速把大小行李箱都搬下车厢,搞到咱们紧张兮兮,生怕来不及下车,就不知会被载到那一个站去了。幸亏武夷山北站和福州站都是终站,动车停留的时间稍为宽松一点点,无惊无险,咱们也终於能顺利的完成了一段高铁之旅。






公元1065年,北宋太守张伯玉,62岁时自越州知府任上,转去福州上任。福州位於中国东南沿海,夏季天气炎热,加上台风暴雨频繁,福州老百姓饱受洪涝灾害,很多人生了病。经考察,张伯玉下令大规模种植榕树(Banyan tree)。榕树为常绿大乔木,气根多数,一年四季不会调零。榕树成林,既可减少夏季炎热,亦可抵御台风暴雨的侵袭。几年的时间,福州已是绿荫满城,行人走在城里也不需撑伞遮挡灼热的阳光。自此,福州有了另一个名称,叫做“榕城”。

远在唐代856年,福州的大地上已经生长有20棵巨大的榕树。榕树的寿命很长,一般活百年以上是没问题的,有的甚至可以活上千年之久。

3月中旬,福建的气象预测每天必雨,幸亏咱们从厦门走到武夷山的7天里都能躲过变成落汤鸡。然而到了福州的第二天,一大早雨就下个不停,因为回程班机在傍晚时分,於是福州导游安排大家撑伞游西湖公园。






有1700多年历史的西湖公园,位於福州市区中心。史载,公元282年,西晋郡守严高筑子城时开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以灌溉农田,此处於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唐朝灭亡,五代的闽王朝把西湖弄成自家的御花园。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原先仅有3.2公顷的西湖公园不断修葺扩建成今日约45公顷的总面积。导游叫咱们自己去逛,里面很大,有很多景点,不过,要记得45分钟后就得回到车上。雨越下越大,虽然撑着伞鞋子袜子裤脚都湿透了,烟雨茫茫,相机都淋雨了。猛然记起春天是流感施虐的季节,千万不要感冒,不玩了!赶紧折返,出了公园还得走上一段路才能找到旅巴。






不久,雨稍歇,咱们来到了三坊七巷。福州依山傍水,风光自然秀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三坊七巷是主要标志。

从晋代开始,贵族士大夫就在福州不断的建大宅。从汉唐到民国时期,在三坊七巷聚居生活过的革命先烈、仁人名士、官宦显贵、思想家、实业家、藏书家等等少说也有400多人。






其他团员忙着去买江瑶柱,吃花生汤,俺和另一团友两人同撑一伞,霏霏雨中直奔南后街。问警察叔叔《林觉民故居》往何处走?警察叔叔指向杨桥东路对面,哪!过了马路就是。




首先影入眼前的是三坊七巷旁、澳门路16号的林则徐纪念馆。1839年正月,钦差大臣林则徐从北京到广东查禁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上把英国人偷运入中国的200多万斤鸦片烟烧毁。虎门销烟的事件,令林则徐名闻中外。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中学时念他的《与妻诀别书》,印象深刻。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遇清巡防营大队人马,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林觉民坚信,“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暝目”。1911年5月3日,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5岁。

林觉民故居位於福州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在林觉民就义后,父亲林孝颍为逃避清兵追杀,带领全家躲到福州偏远郊外。 作家谢冰心(谢婉莹)祖父谢銮恩买下住宅,冰心从小就生长在林觉民故居。据说林觉民的侄女林徽因也曾在此居住。如今辟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参观了贤人烈士们的故居,不期然会有种特别深的感触,有点震撼,有点脑激荡。回家一定要好好去温习林觉民那篇让人读来荡气回肠的《与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