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2024年4月贵州行”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2024年4月贵州行”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5年2月14日星期五

黔灵山公园

 

2024年4月24日,从贵阳回程的班机被安排在下午,早餐后还有空闲时间,地陪小周说要带咱们去黔灵山公园走走。黔灵山公园位於贵阳市中心的云岩区枣山路,一路走来,只见沿途商店林立,店前也有许多小贩在摆摊,虽然当天并非假日,街道上却是车水马龙,人行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小周说:这里每天都是这般热闹的。

自2024年1月1日起,黔灵山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据说以前是需要5元门票的。黔灵山公园是全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央森林公园之一,面积6000亩,黔灵山的最高峰大罗岭、海拔1396米,黔灵山脉是贵阳老城西北的一座山脉。目前黔灵山脉基本被贵阳市区所包围,也成了贵阳老城区和新区的分界线,除了黔灵山公园,这里还建设了鹿冲关森林公园、云贵山山体公园等城市公园。

黔灵山原名“ 大罗岭” ,山中有几口古老的泉水,分别是圣泉、檀泉、白象泉、月亮井。圣泉的历史最悠久,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 1375年——1414年),被封为镇远侯的贵州总兵官顾成登山游玩并发现山中圣泉。

志文云:圣泉在治城西五里,水自山麓涌出,消长不一。镇远侯顾成甃(zhou)石为池,覆以亭,池中置一石鼓,以验消长。其流溉田数百亩。亭侧有观音堂,郡人岁时游观焉。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赤松和尚云游至此,见大罗岭南众山之间有块平地,那是山脚苗寨大罗木寨民罗氏的祖地。赤松向罗氏化缘求捐,就在大罗岭下结茅庵,取名“ 黔灵山寺”。黔灵意为贵州之灵山,也可以说,这座山是因为有了黔灵山寺才得名,后来,赤松和尚将黔灵山寺改名“弘福寺”。

民国时期,弘福寺成为贵州佛教会所在地,果瑶法师於弘福寺创建贵州佛学院。民国时期的贵阳市政府把黔灵山脉作为保育林区,避免这里的环境遭到破坏。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黔灵山逐渐被建设成一个大型游览公园。1954年贵阳市政府在黔灵后山筑坝拦大罗溪水建造人工湖,湖水面积28公顷,取名黔灵湖。1956年,黔灵湖畔建“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1957年黔灵山风景区改建为黔灵公园,并对外开放。



跟着当地老百姓排队入园后,触目所及,公园里人头攒动、热闹得像集市,仿佛整个贵阳的人都聚集在这里,每个人都要在这里找到一片属於自己的天地。有打牌的、下棋的、做早操的、跳着华尔兹的、打太极拳的、在石板地上练书法的民间高手、唱歌吹奏乐器等等等等;給人的感觉就是:贵阳的老百姓生活得可滋润呢!


黔灵山公园有个景点名为麒麟洞,原名白衣庵,本为尼姑修行之地。西安事变后,蒋光头先把张学良幽禁在贵州息峰集中营,后於1941年转移到麒麟洞。1949年,杨虎城将军也被转移到麒麟洞一段时间,总共被关押12年。国民党弃守重庆前夕,蒋光头下令把杨虎城及其幼子幼女,加上秘书宋绮云和家人全部杀害,并用硝镪水毁灭尸体。如今,麒麟洞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黔灵山的景区特色之一就是——猴子,地陪小周也叮嘱咱们在公园里逛不要手挽塑料袋,也不要打开hand bag找东西,免得那些猴哥以为两脚兽的袋子里有食物冲上来抢。

据说上世纪80年代,大约有30只圈养的猴子逃出笼子,跑到黔灵山生存繁衍,因时常与人接触,猴群逐渐变为半野生种群。到了2020年,黔灵山的猴子已突破1200只。如今,许多游客来黔灵山就是为了看猕猴嬉戏。

1958年,黔灵山建设了一个动物园,经过20年的发展,拥有华南虎、金丝猴、金钱豹等等上70多个品种。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因资金问题,导致动物园没落。直到2012年后,贵阳出资千万打造了黔灵山动物园,游客才再次在黔灵山看到大熊猫、白虎、东北虎、非洲狮、金钱豹、孔雀、驼鸟等动物。

                                海浜

                                星宝

可惜咱们要赶着去机场,错失了去看看黔灵山公园里熊猫馆的大熊猫海浜和星宝。星宝於2013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出生,4岁时回到家乡成都,5岁来到黔灵山公园。海浜是旅日大熊猫的后代,已经14岁,据说在日本没有被善代,幸亏来到贵阳后被照顾得很好。


2024年11月10日星期日

荔波小七孔

 

荔波地处贵州省的最南端、贵州广西省区的交界处,属於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区,地形聚集了贵州的高原和广西丘陵的综合优势,既有高山,也有丘陵,属於喀斯特地形地貌 (Karst)。



从平塘县到荔波车程大约两小时,在荔波吃午饭,只见桌上摆了一盆红鸡蛋,中间放个孔雀头装饰,导游说吃饭前用红鸡蛋在头上转三圈,然后在额头上磕一下,表示红运当头。


根据相关记载,最早於公元前221年,荔波为象郡毋敛县地(今广西崇左市境),后又在明太祖洪武元年、清顺治十六年等时间被划为广西境内。

而小七孔风景区中横跨响水河的小七孔桥则建於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是荔波作为贵州通往广西商旅大通道之历史见证,商人从荔波小七孔古桥、黎明关等地出发,经广西环江、最终到达广西怀远的“ 盐马古道” 。


荔波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凹陷地带,集山、林、洞、湖、瀑、险滩、急流於一体。小七孔景区以精巧、秀美、古扑、幽静著称,移步换景、令人耳目一新。



从小七孔景区的西门开始,一路可经过卧龙潭、鸳鸯湖、翠谷瀑布、水上森林、石上森林、断桥飞瀑、68级跌水瀑布、拉雅瀑布等景点,最后到达小七孔古桥。位於景区之首的小七孔古桥长25米,桥面寛1.8米。拱高4米,由麻石条砌成,桥身爬满藤蔓和蕨类植物,桥下是涵碧潭。




地无三尺平的贵州省,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有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 的贵州,到处都是地下河,这便是特殊的喀斯特水文地质二元结构。



降雨落於树冠后,从树干向地表径流至喀斯特石灰石裂缝和枯枝落叶间隙中,形成森林滞留水。溪水沿着洼地一侧流出,迂回穿插在森林间,再沿着地下河入口潜入地下无影无踪。突然又从地势较低的地下河出口猛然翻涌而出,自上而下形成了瀑布、潭等高低错落的喀斯特特有的景致。







荔波小七孔景区的一道小型瀑布横跨路面,游客从下方穿行。


卧龙潭就在距小七孔风景区西门数百米处,为喀斯特暗河,亦是卧龙河的源头。鸳鸯湖距离卧龙潭大概5000米 (5 km),典型喀斯特盲谷湖,其水域面积约20公顷,深约40米,位於黄后地下暗河下游明流段,主要由上下两个大湖组成。

(地表河流通过河床上的漏水孔转入地下,地表上的水流消失或河道终止,在地表形成没有出口的河谷,此谓“盲谷”。)



小七孔风景区的响水河为黄后地下河下游明流段,从龟背山脚冒出,长达1.6千米(1.6 km),落差314米,因河床瀑布众多,响声震天,故称“ 响水河”。

翠谷瀑布坐落於响水河上游,紧靠努内吉海湿地,瀑布高达60多米,是一个封闭的峰丛洼地,瀑布旁群山苍翠,翠谷因此而名。

历史记载,1944年底日寇进攻贵州,右路攻陷荔波,前锋止於深河桥,此进攻路线与旧黔桂铁路和贵南高铁吻合。旧黔桂铁路是在抗战时期,为了运送抗战物资生命线而紧急抢修,由於时间紧迫,沿途地质条件复杂,环境恶劣,铁路修得极其艰难。日寇攻下桂林和柳州,沿铁路和桂黔古道追击中国军队,一直打到紧邻都匀的深河桥,贵阳危在旦夕,幸赖军民殊死抵抗击退敌人。小七孔是水族和其他各民族同胞保家卫国,顽强战斗的精神坐标,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和传颂。


1984年,四川雅安人艾福田决定开发小七孔风景旅游区。作为荔波水电局设计勘测队队长,他不仅参与建设小七孔三级电站(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确定的示范电站),而且首先发现并积极向外推介“ 小七孔” 。在州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小七孔风景区从无到有,逐渐壮大。1988年,小七孔风景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84年开始,艾福田在景区相关建设中持续工作了五年,使小七孔风景区初具规模。



“ 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这是小七孔古桥头碑上刻的一句对联。小七孔古桥以及不远处的大七孔桥,皆非大清官府修建,它们是当地少数民族劳动与血汗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