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4日星期六

2022年圣诞节有感


 大疫三年,转眼又一个圣诞节来临。

回想2020年新冠加上希盟政府倒台,老马身为希盟政府首相却暗地里和污桶包头共商要组马来人大团结党,结果是青蛙蛤乸乱跳,老马辞首相职位,不敢开国会还借疫情实施戒严令的冇油灯强行当上后门首相。无能的政府以及一大群不知从何处钻出来、只懂得支薪捞钱的骑哩怪,导致国家经济加速衰退,许多贫困家庭断粮,要举白旗求助,民间自发互助,2020年的圣诞节最是难过。

2021年新冠疫情越加猖蹶,5月6月时,每天确诊人数是5位数甚至接近6位数,每天因新冠病殁者达3、4百人,等如每天死去一架飞机的乘客数目,有很多还是送院前死亡。在愤怒的人民咆哮呼吁中,仅坐了8个月首相位子还未坐暖的冇油灯悻悻然下台,换上了后门污桶龟丞相。

对英文都非常陌生的龟丞相,试问他可以有何作为?两年来,污桶包头土团天天光把精力化在争权夺利,皆计划在来届大选独揽大权,到时就可以把整个国家的利益瓜分吞掉。

污桶主席杂尸迫不及待逼龟丞相解散国会举行全国大选,甯管大选日期是落在雨季甚至会发生水灾的11月,污桶杂尸以为形势对他极有利,污桶一定可以重回一党独大、再次执政中央的局面,杂尸亦可以坐上首相的位子。 

人算不如天算,选举结果污桶惨败,以前老马时代刻意把选区分配不公平,规划更多马来选区,以让污桶可以永远稳获更多席位,岂料污桶的马来区竟在一夜间被包头党吞完。

饱受新冠疫情和后门政府孬官们污烟瘴气三年来的煎熬,许多人民终於觉醒把票再投给希盟,因为只有华叔才有资格当首相,领导人才济济的希盟政府把这个国家从泥潭中拯救回来。

虽然希盟没能单独执政,得跟污桶30党员加上东马两党成立联盟政府,但在华叔秉持廉洁、中庸、破除政治朋党文化、平等对待国内各民族的大前提下,人民对於目前的联合政府寄於厚望和肯定。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希望污桶杂尸与其党员,在华叔与希盟政府正能量的熏陶之下,能够回归正道,老老实实尽责任做些为国为民有供献的好事。



2022年12月15日星期四

骆宾王(2)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被诬入狱,坐了一年牢於679年秋天遇赦出狱。是年冬天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於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途经易水时不由心生感慨,写了《于易水送人》一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此地曾是荆轲刺秦时,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长期怀才不遇,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法施展。在易水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同时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骆宾王一生处於理想与现实、怀才与不遇的矛盾冲突中,造就了他耿介正直的性格和汲汲进取人生态度,他的诗文中贯注着饱满的激情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形成“刚健”“风骨”的精神气格。

骈(pian)文是一种文体,起源於汉末,形成并盛行於南北朝。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亦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锵锵。

骆宾王的骈文鏗锵有力,意象大气昂扬,具有一股催人奋发、激人前进、积极向上的力量。他的骈文抒情意味浓重,不论是求仕之情亦或批判之情,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运笔如舌,挥洒自如,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徐敬业讨武曌zhao檄xi》便是这样的代表作。

(曌)是武则天为自己选的名字,意即日月当空,普照大地。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掉了唐中宗,立睿宗,自己则临朝称制。武则天此举引发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曾经追随唐太宗平定四方、战功赫赫的徐世绩的儿子徐敬业。

徐敬业公开表达对武则天“牝鸡司晨” (pin ji si chen 古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的不满,在扬州发动政变,挑战武则天。为了让自己师出有名,遂任命当时在他府中当幕僚的骆宾王起草讨伐武氏的檄文。骆宾王本是性情中人,嫉恶如仇,非常痛恨武则天的各种手段,於是,在徐敬业的支持下,一篇由文案高手骆宾王执笔的千古檄文《讨武曌檄》横空而出。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泊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bi 宠爱)。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hui di 皇后的礼服) ,陷吾君于聚麀(you 母鹿)。加以虺蜴(hui yi 毒蛇蜥蜴) 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姐屠兄,弑君鸩(zhen)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

辞藻华丽,文笔犀利,用辞猛烈,一气呵成,开篇即历数武则天罪行累累,罄竹难书,将武则天骂到狗血淋头。之后再点明武氏乃亡国之祸根,从而道出讨伐武氏之必要性;强调己方起兵完全是正义之举;最后是号召全国的功臣贵戚联手匡扶社稷。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pou)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助,无废旧君使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骆宾王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

“先帝的的话音好像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幼主不知被贬到那里去了!如果能把当前的祸难转变为福祉,好好送走死去的旧主,效忠当今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於废弃先王的遗命,各种封爵赏赐,当如同泰山黄河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目前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请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那家的天下。这道檄文颁布各州郡,让大家都知晓。” 

这篇檄文被后人认为是千百年来檄文中之上乘之作,理直气壮,气势磅礴,在昂扬激越中,带着情感的笔端,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声泪俱下,具有极大的煽动力和鼓动性,借此希望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

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问谁是作者,旁人回答是骆宾王。武则天读完后拍案叫绝,感叹说:“宰相安得失此人?”

宰相真是失策咯,居然错过了如此大好人才!

才华横溢却看不清天下大事的骆宾王,以为天下的人都会参与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伟大事业中,事实上,响应的人极为有限。叛乱行动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武则天派出的军队镇压了。徐敬业兵败身死,作为讨武檄文的作者骆宾王亦难逃厄运,有传说他和徐敬业同时被杀;有人说他投江自尽;也有人说他逃出生天遁入空门,总而言之,一代唐朝历史上的大才子从此人间蒸发,不知所踪。


2022年11月19日星期六

改革在今朝

 

回顾上世纪80年代,马哈迪上任后实行操控司法公正,除了本来是用来对付马共的内安法令,再加上所谓的官方机密法令、煽动法令、大专法令、出版法令等等恶法,全部用来对付反对党,打击排除异己,嵌制人民,民间发出不同的所有声音都被噤声。

经过1987年10月27日茅草行动大逮捕后,马哈迪的霸权势力越发巩固。在22年107天的首相任内,老马培养了许多污桶朋党企业家,私有化了各经济领域。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上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并导致土著金融助理行政总经理加里尔被谋杀弃尸在香港新界香蕉园里的马来西亚土著金融(CIMB的前身)诈骗案,当时的首相老马和财政部长东姑拉沙里,竟然说他们对25亿马币被搬出国完全不知情???

从此,污桶的贪污腐败,日新月异,掌权的污桶政客和依附它们的党员,一代比一代更加腐败,更加贪婪,更加堕落,更加无耻,更加猖狂,经年累月,偷钱的数目和项目越加越大花样百出,令人咋舌。上樑不正下樑歪,曾经民调显示,80%的大学生都认为贪污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他们竟然可以接受!!!

当这个国家的领导层贪污滥权,人民有何选择?

(1)选择与强权对抗,敢於表达不满,面对警察恶势力的逮捕,用内安法令把你囚禁,给你安插谋反罪名,但是有人依然勇往直前,无怨无悔。就好像行动党的林吉祥,从29岁(1969年)当选国会议员却逢5.13事件被逮捕囚禁了17个月。国阵政府要他解散行动党,给他做部长,林吉祥拒绝了。1987年茅草行动再被捕,把林吉祥和儿子林冠英扣留了长达18个月,可是,50多年以来,他和行动党的同志们依然没有放弃,坚持改革的理念,希望马来西亚能够成为一个属於多元种族的马来西亚人的国家。

(2)选择同流合污,不拿白不拿,有机会也要跟着发国家财。就好像卖华、民政和国大党。

(3)选择保持缄默,明哲保身。就好像有些所谓的学者、高知识分子、文化人、报人,有的甚至为了利益转身当文棍枪手cyber trooper,颠倒是非黑白,助纣为虐。

(4)选择离开自己的国家,移民海外。

其实大多数人都认为,要走的应该是那些贪污腐败的政棍,马来西亚是我们的国家,只要大家同心协力,以投票方式把涂毒祸害了这个国家60多年的贪官孬官赶下政坛,选一个开明廉洁有能力人才济济的政府,必定能把马来西亚逐步带往进步光明的大方向。

要知道人民才是老板,千万别让一群不会做事只会偷钱的经理和员工霸占着自己的公司几十年,浪费公司资源让公司负上巨债甚至要搞到破产。提起勇气,把我们手中的每一张选票,终止贪污和腐败的污桶霸权,禁止搞种族神权政治的政棍继续嚣张。年长的一辈更要提起勇气,不要再被污桶卖华在每次大选时必祭出的5.13魔咒所困惑,要拯救马来西亚,就需要我们大家明智的投出手中神圣的每一张选票。

经过了近3年来新冠疫情的折腾,老百姓对无能政府的容忍度已是彻底崩溃了,改革图强,就从2022年11月9日的今天开始吧!!!




2022年11月16日星期三

骆宾王(1)

 

唐代有四名文学家王勃、杨炯(jiong)、卢照邻和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的诗文虽然未脱齐梁以来之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了文学风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在初唐四杰中, 骆宾王诗作最多,尤以擅长七言歌行,其代表作《帝京篇》就是初唐罕有的长篇,为当时之绝唱。诗人往往以嵚崎磊落的气息,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层出,形式非常灵活。

 继骆宾王的刘希夷、张若虚,盛唐时期的李颀(qi)、王维、高适,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谷、韦庄,以至清代的吴梅村等人的长篇歌行,都可以说是依据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是浙江义乌人, 可别以为骆宾王是什么王爷,据说他的名(宾王)和字(观光)是来自於《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骆宾王的父亲在青州博昌县当县令,不幸死於任内,骆宾王和家人流离失所,搬了好几个地方,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早年岁月。

七岁那年,有客人上门,看见虎头虎脑的骆宾王,想逗逗这个小孩。当时人们喜欢把鹅当宠物养,客人指着骆宾王家里的白鹅,叫他作首诗。自小聪慧的骆宾王,稍加思索,张口即成千古名篇,那就是今天中国小学生的必读 作品——《咏鹅 》 :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神童骆宾王长大后依然才气逼人,兼一身侠骨,爱打包不平。

话说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在四川做一个小小的新都尉,结识了一名女子郭氏,两人相处如胶似漆。后来郭氏怀孕,卢照邻暂别郭氏奔赴洛阳准备重新找一份更好的差使,挣多点钱再来接郭氏团聚。郭氏生下孩子后不幸夭折,而卢照邻却是音讯全无,郭氏四处打听卢照邻的消息,偶遇骆宾王,骆宾王曾在四川与卢照邻往还唱酬,得知郭氏情况,正义感爆棚,出手就是一首长诗《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 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关恨蜀川。

归云已落涪(fu)江外,还雁应过洛水瀍(chan)。

~~~~~~~~~~~~~~~~

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

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把个卢照邻骂到够够力,不过大概卢照邻没有机会读到,因为他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因文字狱坐牢,出狱后染风疾生大病,又赶上父丧,病情加重,行动不便。患病日久,卢照邻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颖(ying)水(沙颖河,淮河最大支流)而死,年仅四十来岁。

还有一次,京城有个名头很响还有很多粉丝叫李荣的道士,他和一个叫王灵妃的女道士偷尝禁果后不辞而别,骆宾王知道后又来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文《代女道士灵妃赠道士李荣》,指名道姓,就是要让那些负心汉红透透!

“ 玄都五府风尘绝,碧海三山波浪深。

桃实千年非易待,桑田一变已难寻。

~~~~~~~~~~~~~

只将羞涩当风流,持此相怜保终始。

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

上林三月鸿欲稀,华表千年鹤未归。

不分淹留桑路待,只应直取桂轮飞。”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在他写给妻子的悼亡词《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就是借用了骆宾王这首长诗中的这一句。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骆宾王被调入朝廷当侍御史,唐高宗李治病重,武则天开始为女皇之路做准备,布局朝中势力,血洗李唐一脉,排除老臣和异己。这时的骆宾王要管更大的事,他多次上疏讽刺武则天,结果是被贬官,遭到诬陷,以贪赃罪名下狱,在狱中写了《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深秋季节寒蝉叫个不停,蝉声把我这个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怎能忍受秋蝉扇动乌黑双翅,对着我一头斑斑白发,无尽止的长吟。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翅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掩没了它的鸣唱。

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这首诗前面有一段序,是一篇简短精美的骈(pian)文,《在狱咏蝉》(并序):

余禁所禁垣(yuan)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nang)时,将虫响悲于前听?~~~~~~~~~~~~~~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衰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诗人首先从禁所的古槐写起,以晋代殷仲文仕途的失意及西周时召公明察狱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ling yu)的痛苦和期盼获得明察的心愿。

“每到傍晚太阳光倾斜,秋蝉鸣唱,发出轻幽的声音,凄切悲凉比以往更甚。难道是心情不同往昔,抑或是虫响比以前听到的更悲?” ~~~~~~~~~~~~“ 听到蝉鸣的声音,想到昭雪平反的奏章已经上报;但看到螳螂欲捕鸣蝉的影子,又担心自身危险尚未解除。触景生情,感受很深 ,写成一诗,赠予各位知己。希望我的情景能应鸣蝉征兆,同情我如微小秋蝉般的飘零境遇,说出来让大家知道,怜悯我最后悲鸣的寂寞心情。这不算为正式文章,只不过聊以解忧而已。” 


待续


2022年10月25日星期二

韩非子(2)


 虽然韩非子冤死在秦国狱中,但他的著作和思想却得以流传,对后来秦朝的政治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生长在战国末年的韩非子, 他的思想和荀子、老子 以及早期一些法家人物的思想,都有一些渊源关系。

韩非子对人性的看法和他的老师荀子是一致的,荀子认为 “人性皆恶” ;韩非认为人之常情皆 “好利恶害”  ,他对人性的看法甚至比老师来的更负面,韩非看到即使在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存在着功利关系。

在著作《韩非子.六反》中写道: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古代的人,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来衡量,生男对自己家的利益比较大,生女则不然,所以亲情也不在考量的范围,就把女婴给杀了。

荀子认为人性是自私自利的,得通过“化性起伪”的方式对人进行伦理道德的教化,韩非却认为那不管用,必定要用“法”来管治人 。

最初给《老子》这部书作注解者就是韩非,收集在《韩非子》书里有两篇文章:《解老》和《喻老》  ,第一篇是解释和阐发老子法术方面的思想 ,《喻老》就是用了许多具体的故事来说明老子的思想。

“权不欲见,素无为也。” 

 这是在另一篇文章《扬权》中所提到的一个主要问题, 即君主必定要大权在握。就有如《老子》书中所说的: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韩非子. 扬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意即君主要让各种资源和人才发挥其作用,依靠法律,君主则能无为而治。

韩非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使君主的权力不受侵犯,韩非主张尊君卑臣,提出要“强公室,杜私门《内储说下.韩非子》”,主张对那些私门势力和好比恶虎般的权臣,要“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主道. 韩非子》”,予以坚决铲除和镇压。


在韩非之前, 先秦法家的政治理论和变法实践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李悝(kui)、吴起、申不害、商鞅、慎到等一系列对法家理论和实践有重要贡献的人物。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韩非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的思想传统,提出了“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的观点,主张“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各变”《五蠹.韩非子》,要根据今日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在《韩非子》 这部书里记载了前辈们的许多事迹,而韩非子对他们的思想也有所继承和批判。

如商鞅特别重视的法, 

  “宪令著于官府,刑法必于民心  。——《韩非子》”   

  一定要把法令向人民公布并进行教育,让人人心中都有法律的概念。

“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韩非子》”  

 对遵守法律者应给予奖赏,  对违背法律者则进行惩罚。

赏与罚是法家视为治国之两种利器;

“赏莫如厚而信,罚莫如重而必。——《韩非子》”    

 商鞅以此法调动了民众从事耕战的积极性,使秦国的力量越加强大。

可惜的是商鞅有法无术, 不会察觉奸臣的企图行为,最后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在韩国变法的申不害 ,就专门教韩昭侯用术,对群臣进行考核,循名责实,管理朝中大臣,论功行赏,同时得暗中窥探明察各大臣的行为。

韩非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亦指出申商学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於“申子未尽于术,商子未尽於法《韩非子. 定法》”。

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君主得要善用权术,臣下则必须遵法。与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 主要在“ 术以知奸” 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 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 以刑止刑”,就算是轻罪也得被判刑受罚,如此人民才不敢造次;强调“ 严刑” 和“ 重罚” 。

所以韩非子认为法和术,两者在治理国家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慎到是一个从道家过渡到法家的人物,慎到的思想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权势的重要性。

君主一定要有权势,好比:

“飞龙乘云,腾蛇游雾。——《韩非子. 难势》”   

在治理国家方面,君主掌握了权势,才会有人服从。“势”相当於一种权力架构,这制度性的东西并非为个人而设定,仅为君主之位者而设。

韩非著作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体。

惟有:“法术兼用,抱法处势”,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2022年10月7日星期五

韩非子(1)

 战国时代,群雄并立,战乱频繁,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最最活跃的年代。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当时的著作皆需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战国末年,在诸子百家中出现了一位旷世奇才,他就是先秦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大约出生在公元前280年,卒於公元前233年,亦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河南)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以及慎到的“势”於一身。

据《史记〉记载,韩非子精於“刑名法术之学”,所谓“刑名法术”,就是法家思想的另一个说法;韩非子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司马迁还说,韩非子的学说“归本於黄老”。

黄老学说即从战国末年到汉初流行的一种政治学说,它是以传说中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为主要的内容。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韩非虽然口吃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就连李斯亦自叹不如。口吃的人在社交方面难免会遭受一定的挫折,这让韩非子对社会当中负面消极之事更能感受深切,对人性的阴暗面,对政治官场上负面的东西,观察尤为深刻。

韩非子的文风虽会让人感受到带有压抑的气氛,但韩非子的文章逻辑性强,说理精密,文笔犀利,对事情分析透辟,推证事理,对问题的分析层层辨析,论证滴水不漏,有如审判官的判决书,条分缕析,切中要害,严丝合缝。

说到韩非子的老师儒学大师荀子,曾经“三为稽下祭酒”——(曾经三出三进於稽下当学官),特别重视外王和事功,比较关心社会和政治,形成为有别於邹鲁儒家的学说。因此历代儒者把荀子排除在儒家道统之外,指他背离了孔孟儒学的真传,融会孔法却创立了自己的新学派。

到了韩非时期的韩国,内政混乱,权臣当道,在诸侯当中岌岌可危随时会被秦国吞噬。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的韩非,目睹自己国家越来越削弱,心感焦虑,多次给韩王上书,不断提出改革的建议。当时的韩王即战国时期韩国末代国君韩王安,对韩非子的主张没有采纳,而是“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无视贤明的人才,浮夸者反倒获得提拔。

韩非子觉得非常愤懑,认为这是“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於是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一系列的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在《孤愤》里,韩非子写道:

“其可以罪过诬者,以公而诛之;其不可被以罪过者,以私剑而穷之。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不僇(lu)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

意即对这些变法的人,那些奸臣要想迫害他们,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小的罪名,就冠冕堂皇的把他办罪,置其於死地。如果实在找不出罪名,奸臣就可能顾杀手私下把他们给幹掉。

韩非於《孤愤》中表达了当时的法学之士(法家人物)他们那种孤独无助而又十分险峻的处境。那些锐意改革的法术之士,不但很难得到君主的理解和支持,更坏的是随时可能遭到君主身边那些掌握大权的奸臣的迫害。

韩非子有两篇文章《难言》和《说难》,是专门研究如何游说那些君主,让他们能够接受自己的法治主张。

秦王赢政读了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他的才华,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很可能当时秦王以为文章的作者已经作古,感叹再也没机会得见,秦王身边的李斯就告诉秦王作者是韩国的韩非子。秦王为了见韩非,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本来就不重用韩非,如今干脆把他以大使身份送过去秦国了事。秦王见到韩非很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

《史记》记载:秦王悦之,未信用。

韩非上书劝秦王先伐赵而后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他们对秦王说:

“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之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李斯告诉秦王韩非是韩国诸公子,他终究只效忠韩国,绝不会为秦国着想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此人安上一个罪名关进监狱里去。秦王竟然相信,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

在《孤愤. 第十一》,韩非谈到了智术能法之士,与众人之间所必然发生的矛盾冲突。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硬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所谓智术之士、能法之士皆即真正的法家人物,他们性格刚强坚毅,严明苟察,能洞察一切的奸邪,敢於对付并惩治那些贪腐奸邪的权臣。假如这些智术能法之士掌握了大权,君主身边的奸臣就不能得逞了,所以这两者之间是势不两立的。不幸这种情况就真的发生在韩非和李斯、姚贾之间。

姚贾就是一个典型的奸臣,经历让人非议,被韩非称为“梁之大盗,赵之逐臣”,靠了一把油嘴却能在秦王身边做了大官,这在韩非子看来是不符合法治精神的。韩非曾对秦王批评姚贾,认为重赏这种人是不利於“厉群臣”的。

最后是李斯派人把毒药送进监狱,逼韩非自杀。韩非希望能够再见秦王一面,但不被允许,韩非只好喝下毒药含恨而死。这一切都是在秦王不知之下所发生的,过了一段时间秦王又想起韩非这个人,就想再见见他,却被告之韩非已在狱中自杀身亡了。一代奇才韩非,就如此不明不白的死在秦国的监狱里。


待续


2022年9月9日星期五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东坡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琖(zhan)凄然北望。” 

‘西江月’为词牌名,原先是唐代专门教习音乐的所谓教坊里流传出来的曲子。 据考究,苏东坡在被贬黄州第二年(元丰三年——1080年)中秋夜对月独酌,写下此词。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中秋节,当时苏东坡在密州(山东诸城),因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七年也未得相见,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加上仕途的失意,此刻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乘酒性正酣,挥笔写下了历来被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而在写《西江月》时的苏东坡,心情则是比以往沉重。写《水调歌头》时的那种在仕途失意时依然能保持着旷达超脱乐观的胸怀,此时都碎成片片。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世间万事都好像一场虚无缥缈的幻梦,人生到底经历了多少个凉意的秋?秋夜西风吹动树叶,在回廊上发出凄厉的声响。自然界正经历着季节的转换,人生何尝不一样?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琖凄然北望。” 

因为没有好酒的缘故,所以无客来访。委婉道出自己被小人谗言遭贬的经历,人情势利,世态炎凉。月亮一旦澄明耀眼,云彩就来遮蔽。就好比某些人总见不得别人好,时刻想出言中伤。如果世人足够清明,又怎会因乌云的遮蔽而忽视月亮的皎洁呢?中秋之夜,又有谁能与我一同欣赏今晚的月光?我只拿着酒杯,神情凄然望向北方。

《西江月》这首词的上篇写伤感,咏人生的虚幻和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以梦喻世事,许多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让词人禁不住对人生的纷扰,产生了极度厌倦却又无法摆脱,怅惘之余,对逝水年华更具无限惋惜和悲叹。

下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奸人当道,善人被排斥,忠而被谤,感愤世态炎凉。被贬的词人独自一人在异乡把盏赏月,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还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的愤懑。可内心依然存有渴望朝廷的理解和重用。

“中秋谁与共孤光”,作者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痛苦,就是被世人认为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苏东坡,於这首词中的哀怨隐忍更让读者久久不能忘怀。



2022年9月6日星期二

《春、江、花、月、夜》 (2)

 

话说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作诗,相传那些《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廷花 》、 《堂堂 》等宫体诗为陈后主所作。太乐令何胥善於文咏,采其中尤艳丽者为曲。据说后来隋炀帝杨广亦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有七篇《春江花月夜》,其中有两篇是杨广的作品。

唐朝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这首乐府吴声歌名拟题作诗, 写下了令后世读者为之倾倒的一首唐代长诗。



这首诗的题目包含了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从出现次数来看,“春” 字用了4次,“江”字出现12次,“花”字2次,“月”出现15次,“夜”有2次,重点是落在“月” 上。整首诗由景、理、情依次展开。

第一部分描绘春江的美景:

“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开篇呈现的是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景,一轮明月就在江上随潮涌生,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春江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绕过花草遍生的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有如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霜。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般的银辉色,月色如霜,导致霜飞无从觉察,汀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一起,看不明也分不清。 江天澄澈,孤月独照,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清明安静有如神话般美妙的境界。

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而产生的感慨: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汀畔 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明月高挂天空,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让人仿佛置身在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禁不住遐思冥想:“在江畔最先看到月亮的会是谁呢? 月亮是在那一年开始照到人间的呢?”

神思继续飞跃的诗人想到:“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俳徊中天,真好奇它是在等待着什么人吗?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第三部分是写人间游子和思妇的离愁别绪:

“白云 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游子如一片白云缓缓离去,只剩下闺中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那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苦苦相思?

“可怜楼上月俳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俳徊不去,与思妇作伴为她解愁,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知思妇触景伤情,反而思念尤甚,她要赶走这恼人的月色,但月色还是真诚的依恋着思妇,总是卷不走也拂不掉。
处身异地的游子和思妇共望月光却无法相知,只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不断飞翔,却飞不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是未能回家。连做梦也念念归家的游子,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将西落。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游子凄苦的落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遥远。而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的背景紧系全诗,以“月” 为主题,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而“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则是不停的在整首诗穿插其中,相互呼应,有如九连环般环环相扣,节节相应,绵绵不绝,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而诗人就把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好让读者去感受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2022年8月25日星期四

《春、江、花、月、夜》(1)

 


明代嘉靖年间,著名文学家李攀龙编辑《古今诗册》时,从浩如烟海的唐人作品中,发现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攀龙如获至宝,将此佳作收录在《古今诗册》中;此后,又有多位明代诗论家陆续捧场,有了明人的大力推荐,清朝人顺水推舟,清初所有重要的唐诗选本皆收录此诗,大家盛赞好评不绝,张若虚与其《春· 江· 花· 月· 夜》沉寂历经了三个朝代以后方破茧而出,终於得到世人的赏识。

虽然张若虚也是唐代诗人,相较於李白杜甫等,张若虚却是寂寂无闻的。有关他生平的介绍仅得两处,一是在清代编纂的《全唐诗》中,不多不少刚好二十六个字:

“张若虚,扬州人,兖(yan)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

另一处在《旧唐书.艺文志. 贺志章传》中,字数更少,仅得六个字,还是介绍贺知章时附带的:“若虚,兖州兵曹”。

从唐朝到元朝,张若虚和他的《春· 江· 花· 月· 夜》被冷落埋没了好几百年。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萃》《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完全找不到张若虚的诗作;就连由唐代至明代的二十多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

北宋著名文学家郭茂倩当年曾经收录《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在他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而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诗的本子幸存其中。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所编校的《全唐诗》中,其中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作者二千二百多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而张若虚的诗只存二首,《代答归梦还 》以及《春江花月夜》。往后,《春· 江· 花· 月· 夜》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张若虚被誉为唐朝一位惊才绝艳的诗人,一首《春· 江· 花· 月· 夜》,被文人评价:“孤篇压全唐”。

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kai)运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中华民国诗人学者闻一多更评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大约一千三百多年前,有个名叫张若虚的江南书生,写了篇题为《春·江·花· 月· 夜》的歌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a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俳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九段,共三十六句,四句一韵,九次转韵,文辞优美,结构严谨,字句雕琢,回环相扣(月升~花开~春临~春逝~花败~月落)。

待续


2022年8月14日星期日

《天香. 龙涎香》(2)

 


再来看朱彝尊写的《天香.龙涎香》:

泓下吟残,波中焰后,珠宫不锁痴睡。沫卷盘涡,腥垂尺木,采入蜒船鲛市。南蕃新谱,和六一丹泥分制。裹向罗囊未许,携归金奁(lian)先试。

炎天最饶凉思,井华浇帛铺澄水。百沸凉膏,嘘作半窗云气。麝(she)火温黁(nun)欲陷,又折入犀帷袅难起。螺甲重挑,茶烟较细。

开头也是在描述那好像一条龙的抹香鲸,然后龙涎被采了,拿到市上去卖了。按照香谱的做法,涂以六一泥(道家炼丹用以封炉的一种泥)封起来熏制。制好了点一点试试。

夏天时凉快的方法除了以井水浇涤,用澄水帛之外,那就是点龙涎香。龙涎香气能使人的心静下来,心静自然凉,可以消暑热。

“澄水帛”为唐同昌公主用以消暑热之帛;根据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下:“公主命取澄水帛,以水醮之,挂於南轩,良久,满座皆思挟纊。澄水帛长八九尺,似布而细,明薄可鑑,云其中有龙涎,故能消暑毒也。”

龙涎香点了以后,烟雾漫开如云气一般。点着点着,火有点灭下去,烟也没那么旺,绕来绕去绕到帐顶却绕不上去了。以螺甲重挑,火稍为旺一点,一缕轻烟又往上飘了。


一部《乐府补题》,让朱彝尊从中借鉴了咏物词的高雅而隐曲的外壳,在实际创作中却把寄托深远的精神内核完全抽去。朱彝尊这种写法,在康熙政权的年代,竟然赢得清王朝和知识分子双方面的认可,让清代的统治者的文化整饬(chi)政策与汉族文人们的复杂心态,在一种“醇雅”的审美价值上达成了微妙的默契。

清统治者当然不希望汉人继续怀念他们的故国,而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当官身为贰臣的汉人,内心里的愧疚感,可以通过藉由《乐府补题》的创作方式来宣泄来赎罪,同时避免踩到文字狱那条红线,在这方面,朱彝尊可以说是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种“醇雅”的理论主张是朱彝尊在填词后期、开宗立派所创导的新词风,亦迎合了当时的时局,於是大家都来学朱彝尊写咏物词,朱彝尊的词名和以他为盟主的浙西词派,霎时红红火火起来了。


2022年7月29日星期五

《天香. 龙涎香》 (1)

 

 话说南宋灭亡后,元朝有个掌管江南浮屠叫杨琏真伽的胡僧带人去盗掘钱塘、绍兴的南宋帝后陵墓,窃取陵中珍宝。打开棺盖时,见宋理宗赵昀容貌如生,有人说是因为含有夜明珠。盗墓贼把墓中宝物洗劫一空,同时把赵昀尸体倒挂树间,只为了沥取腹内水银和取出口中的夜明珠,过后把骸骨抛在草从中。更有传说那个盗贼胡僧把宋理宗的头盖骨做成酒杯,送给元朝皇帝使用。

当时有义士如唐钰(yu)、林景熙等听闻这消息非常悲愤,招集乡人冒险去收拾帝后遗骸予以安葬。

此举感动了一些有民族思想的文人词客如王沂(yi)孙、周密、唐珏(jue)、李居仁、王易简等十四人结社填词,以“龙涎香” “白莲” “蝉” “莼” “蟹” 等为题,托物寄情,以志其家国沦亡之悲,抒发亡国之痛。

康熙十八年(1679)到康熙三十一年 (1692) ,此时朱彝尊始得大名而成为一代词宗。原因在於朱彝尊带了一本书入京引起轰动,这就是宋末元初南宋遗民词人王沂孙等所创作的咏物词之合集——《乐府补题》。王沂孙他们所咏之物,都是以前乐府里没有的,故曰“补题”。



先来看王沂孙创作的一首咏物言志词《天香. 龙涎香》:

孤峤幡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汛(xun)远槎(cha)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甆(ci)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几回殢(ti)娇半醉。剪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惜余熏,空篝素被。

译文: 

孤独耸立的海中礁石上缭绕着浓烟,层层云涛蜕尽二淡月出现,鲛人趁着夜晚,到骊宫去采集清泪般的龙涎。风送竹筏随着海潮去远,夜深时龙涎和着蔷薇花的清露进行研炼,化作心字形篆香而令人凄然魂断。龙涎装入红瓷盒后用文火烘培,制成打开一看是女子纤纤细指的形象。点燃时一缕翠烟萦绕在幕帘,仿佛是海气云天。

暗想从前,依人半醉时的娇慵之态,红袖添香纤手挑灯。在故乡的溪山,外面轻雪漫漫飘扬,屋内温馨和暖,情味香甜令人陶醉。而今,我如同荀令老去,早已忘却昔年酒宴间那温馨与缠绵。徒然爱惜当年留下的余香,把素被放在空空的熏笼上,以此来抚慰一下伤透的心田。

龙涎香为海洋中抹香鲸肠内之分秘物,而龙涎香应该是王沂孙喻指盗墓贼把宋理宗的尸体倒挂树上滴出的水银。

作者在上阕从采香制香到焚香,层层推进,逐层展开,以神话的奇幻情调造境,在一缕香烟的萦回缥缈中,把对龙涎香制作的过程做了总结。下阕从“几回殢娇半醉”到“小窗深闭”,通过上阕龙涎香本身的叙写,而开始回忆起当年在焚香之背景中的一些可怀念的情事来。

前面借用了许多典故的所有铺垫,却在“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电光石火之间,蓦然一笔扫空,前面的所有温馨甜蜜的场景全都被推翻了。

1279年,南宋的残余势力被蒙古部队逼到广东崖山一带,在此发生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总计50万,南宋惨败,海上浮尸十万,经此一战,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彻底消灭,陆秀夫带着年幼的小皇帝投海而亡。

宋王朝已经彻底灭亡了,故国往事,如梦如烟,一去不复返了,爱国的词人就是想忘也忘不掉。

无限悲欢今昔之感在於言外,固久已长逝无回,甚至在记忆中也难於追忆。因而“总忘却”忘却不易, 因此“谩惜余熏,空篝素被”,无限往事虽空而旧情难已,如今既已不复有熏香之事,独留一丝怅然而已,昭示出对故国的思念,全词意蕴潜隐,寄慨甚深,写一种难以挽回的悲哀,让人低回宛转怅惘无穷。 


待续



2022年7月19日星期二

《贰臣》

 贰臣,就是指前朝官吏投降新朝继续做官的人。

明朝末年,有不少文臣武将投降了满清政权。在历史上,这些“排着队下首阳山的齐夷们”是被鄙视和为人诟病,不单没有好的评价,根本被人瞧不起。但在明末清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间段,有些贰臣是应该被区别看待的,如曹溶,他虽然官至布政使和按察副使,但与顾炎武、黄宗义、傅山等抗清义士或遗民交好,私底下接济帮助他们。还有周村店人李化熙等,身为贰臣的他们心情是矛盾纠结和痛苦的,在清朝当了几年官皆以父母年老体衰为由而辞官还乡,从此不再涉足官场。



《生查子. 旅思》——明末清初诗人吴梅村

一尺过江山,万点长淮树。石上水潺潺,流入青溪去。

六月北风寒,落叶无朝暮。度樾与穿云,林黑行人顾。

清初,明朝遗留的名士学者们对朝廷采取的是消极的不合作态度。为了消除隐患,安抚和控制这些有号召力影响的文人,顺治九年,朝廷下诏命各地推荐文士应试为官,吴梅村是首当其冲的人选。

吴伟业(1609年~1672年),号梅村,生於明朝万历三十七年,明崇祯四年(1631年)考上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太子侍从官)等职。吴梅村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亦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於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来把李商隐色泽浓丽的笔法与元白叙事诗善於铺张的特点结合起来,以工丽的语言,多变的章法,贴切的典故来叙写新的题裁,表现新主题,世称“梅村体”。

“梅村体”,即吴梅村的七言歌行体叙事诗,以明清易代之际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具“诗史”风格。

《圆圆曲》为“梅村体” 代表作,把古代叙事诗推到了新的高峰。

清兵南下之后,吴梅村长期隐居不仕,以复社(明朝末期的一个政治学术团体)名宿主持东南文社活动,声望更高。正因为吴梅村是一个名声赫赫的先朝遗老,他的出仕客观上将造成瓦解人民抗清斗志、为清廷怀柔政策所利用的消极影响,他的许多好友和一般遗民志士对此都坚决反对,力加劝阻。最初吴梅村亦誓死不从,奈何他实在太有名,清廷正是需要这些有名望的知识份子出来站台,朝廷软硬兼施,吴梅村恐怕祸及父老家族,被迫於顺治十年九月北上应试,被授秘书院侍讲。

顺治极好文词,经常让词臣侍从左右。顺治十三年,吴梅村升任国子监祭酒(相当於现在的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主持人兼高等教育局局长)。

吴梅村内心对自己的屈节仕清极为歉疚,痛悔无绪,常借诗词以写哀。勉强度过三年,於顺治十三年(1656年)底,以奉嗣母丧为由请假返乡,从此辞官隐居。

1671年夏季,吴梅村旧病复发,预感自己不久於人世,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蓑,葬吾於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曰:诗人吴伟业之墓。”

1672年1月23日,吴梅村病逝,葬於苏州玄墓山之北。

对吴梅村来说,清朝的官职是他一生的耻辱,他只要世人记得自己是诗人吴伟业而已。


2022年7月7日星期四

今日无税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大街北首立有一块六角形石碑,上面刻着“今日无税”四字。究竟是谁人在周村立了块“今日无税”碑,使其成为清顺治年的“保税区”呢?

话说淄川县周村店人李化熙,於1634年(明崇祯七年)中进士,先做湖州推官(明朝时推官为各府的佐贰官——幕僚),后升为天津道尹(行政长官)。时值久旱大灾,灾民外逃,李化熙主持各地设立粥厂,救济河北、山东、河南灾民几十万。后改任陕西巡抚,还未上任,皇帝旨谕,命他任榆林三边总督,统理西征军务。


清兵入主中原后,李化熙无奈也当了贰臣,顺治元年九月,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次年转为工部左侍郎。他建议革去班军和大部边衣,得旨准行。顺治四年(1647年)兼任兵部侍郎,顺治六年加右都御史衔。顺治八年晋升太子太保。顺治九年擢升刑部尚书。李化熙认真查办了一批官员的贪腐案件,曾上奏一道特疏“慎刑五事”,请朝廷恢复朝审制度,派遣恤刑官巡治各地监狱,完善了司法建设。


清顺治十年(1653年)以家母年迈为由,辞官回乡。当时周村有荒粮地一千六百余顷,每年田赋由当地老百姓分摊,乡民负担很重。为此,李化熙公陈督抚,被特许免除。为振兴家乡经济,李化熙承担了全部市税,并在大街立下了“今日无税”碑,使周村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保税区”。


李化熙为人慷慨好客,健谈幽默,对庄邻灾民及贫困者时有周济帮助。除了每年代捐周村市税,他还建桥修路修祠建学堂等等义举。李化熙令地方政府整治市场,打击地痞流氓欺行霸市和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於是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做买卖,周村街市上的商号达数千家,丝市街、绸市街、鱼店街、油店街、银子市、棉花市等主要大街商贸活动十分繁荣。

康熙八年(1669年)李化熙逝世,周村商民十分感激他对周村商业发展的贡献,集资为他在西市场建了一座大祠堂,定每年九月九日为李化熙大瞻拜,往后成为了周村一个隆重的节日。





2022年6月28日星期二

周村烧饼


山东省淄(zi)博市西部的周村区,著名的传统小吃要数周村烧饼。周村烧饼源於汉代,成於晚清,是山东省名优特产之一。山东周村烧饼原料为小麦粉、白砂糖和芝麻,以传统手工制作,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有很多酥孔,比一般烧饼薄,又香又脆,入口一嚼即碎。

据考证,山东周村烧饼源於汉代的胡饼。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解释:“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以胡麻著上也。” 

溲就是浸泡、和面的意思;大漫冱指形状大而平整;胡麻就是芝麻。相传张骞得其种於西域,故名。从原料上看,胡饼就是铺满了芝麻的面饼,与吊炉烧饼无差别。

明朝中叶,山东省周村贾商会集,各种山东小吃应时而生。一种名为胡饼炉的烘烤设备传入山东周村,饮食店师傅们根据焦饼薄香脆的特点,用上烘烤胡饼的方法,创造出了山东大酥烧饼。

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山东周村郭姓烧饼老店对烧饼制作工艺更加用心研制几经改进,使山东周村烧饼以全新的面目和独特的风味面世。




首先把水和面进行生发,然后分成指肚般大小的剂子,在案板上进行揉炼加工,增加韧性和延伸性。再把球状剂子放在延盘内,用手沾水延展成浑圆而薄的生饼。经过水涝去皮炒熟的芝麻,放入木制晃盘内,双手端平,前后振晃,使芝麻均匀地排列在盘内。然后双手轻夹生饼,到晃盘中沾上芝麻,接着贴在烘烤炉的鏊(ao)子上,几分钟就烤好出炉了。

俺买了几包带回家,经过长途跋涉,当家人把盒子打开一看,“这是啥东东啊?全是碎片来滴?”。

“没关系啦!就算是碎片的周村烧饼,依然香脆可口,好好吃喎!”



2022年6月22日星期三

花生汤

 



花生又名落花生,原本生产在南美洲一带,世界上栽培花生的国家就超过100多个,亚洲最为普遍,次为非洲,花生可以说是上天赐於平民老百姓的营养作物。

花生被人们誉为“植物肉” ,含油量高达50%,品质优良,气味清香。花生亦适用於治营养不良、脾胃失调、咳嗽痰喘、乳汁缺少等症。花生中油酸对人体心血管有益,对人体的高血脂,有害胆固醇有降低作用。

把花生和红枣煮粥,炖得烂烂的花生以及刚好入口的红枣,这就是一道“穷人的造血库” 了。就连花生根亦含有白黎芦醇(Resveratrol)的成分,在花生根中提取的Resveratrol具有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助邪的双重功效,也可以帮助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同时预防心血管病。

花生可以煲很多种汤,如:花生莲藕排骨汤、眉豆花生煲鸡脚汤、花生煲猪手汤、花生罗卜汤、木瓜大枣煲花生鸡汤、花生煲猪尾等等等等,这些广东人的老火汤的确令人饮过番寻味。

2019年3月中来到厦门,竟然发现了一味福建人的花生汤,据说这是一道发源於泉州地区的美食。虽然材料简单,只有花生仁、白糖、清水和鸡蛋,可煮法却相当考究。花生米先挑除疵粒,用开水浸泡去膜,加水置砂锅内以文火熬煮。等花生熟了才能放糖,继续熬至花生烂透为止。花生汤的特点是要把花生仁熬至酥烂不碎,入口即化,汤色乳白,甘甜爽口;食用时配以油条、炸枣、韭菜盒、肉包、甜包、糯米炸等甜咸点心。 

地陪说厦门的花生汤最著名的是位於中山路头的黄则和花生汤店。咱们走着走着,看到一家外观好像不错的花生汤店,可是人家不收现金,只许用微信支付。

后来几个乡芭佬终於坐入一间有收现金的花生汤店,六个人只order 三碗花生汤,那也不是碗,全是即用即弃的食具,第一次尝吃,大家分尝一点点就好。试过福建省闽南地区这道特色传统名点花生汤,俺这个广东人的味蕾,还是认为花生莲藕煲排骨汤、花生煲鸡脚汤比较鲜甜更美味。

  

2022年5月31日星期二

朱彝尊之「雨花台 」

 


康熙三年(1664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朱彝尊入曹溶大同备兵署为慕僚,到“策柴车入京师” 应博学鸿词科之征的这段时间,为了养家糊口,奔走四方。十多年来生活相当落魄坎坷,他形容自己是“短衣尘垢,栖栖北风雨之间”。

此时所作词集取名《江湖栽酒集》,用的是杜牧《遣杯》里的诗句:

落魄江湖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但是文学创作往往是在作者越落魄时, 越能写出好的作品。在词文创作上,这个时期恰恰是朱彝尊“情见乎词” 最为灿烂的时期。

《卖花生. 雨花台》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说到雨花台,那是在南京的城南,中华门外聚宝山上。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降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

至於“白门”,典故出自《南齐书. 王俭传》:“宋世外六门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者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

南北朝时代,南朝第二个皇帝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在位时,有人在南京城外挖出一个白虎形状的酒杯。历史上,通常白虎酒杯是用来奖励那些敢於提意见的能人志士。从那个挖出的白虎樽上有文字记载:南京城的正南门都是用竹做的门。

南齐之前,台城的城墙皆以木、竹搭建,萧道成将“白门出土白虎樽” 一事感觉是上天在暗示他得把城门修起来,於是把南京城的台城修以砖墙,把「正南门」修得更加坚固,即现今的「宣阳门」,民间俗称「白门」,所以“白门”指的就是“南京”。

 而白门湾就在长江边上,多种柳树。

李白的《金陵酒肆离别》写道:

“白门(一作“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诗经》里面有一首诗《伐檀》,为《国风. 魏风》之一首,是魏国民歌,反映老百姓嘲骂统治者剥削不劳而食。

“坎坎伐檀兮,寘(同‘置’)之河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不稼不穑(se),胡取禾三百廛(chan通缠,即三百束)系?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xuan 通悬)貆(huan)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所以,大长干接小长干,“干” 指的就是河边,岸边的陆地。

南京是六朝都城,历史上著名的金粉繁华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南明福王也以南京为首都。清兵南下时,南京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作者在明清易代之际,正好游览雨花台,通过对金陵城满目荒凉衰败景色的描绘,借对六朝的追溯来表达对明朝的哀怨。

词人先让读者看到衰柳,听到冰冷的潮水往返击打着空城的声音,感受到冷潮中的苍凉和冷落,也被词人内心中深沉的感慨所感染。

放眼望去,大街小巷依然存在,这本来是南京城最繁华的地方,如今却啥都没了,只有孤寂的渔人在垂钓寒江。

不愧是“研经博物,海内读书人”的  朱彝尊,先把“歌板酒旗 ” 集中起来,再以“零落”和 “尽” 加上寥寥几笔,瞬间抹去了古都金陵昔日的歌舞升平,营造了一个萧条幽僻的境界,这是作者从大量的事物以及前人的诗句中,以自然简炼的手法,所提炼锻铸而成的作品。 

六朝建都的南京,如今一片衰败荒寒,以前天花降落之处,而今只剩下空荡荡的坛台。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就像那“秋草”般枯萎了。此时此地,除了自己独自倚着栏杆眺望。

“燕子斜阳”,化用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诗意。

原诗为:“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斜阳里突然飞来了燕子,遗憾的是这燕子却是“来又去”了,就连燕子都感到雨花台的衰败荒凉,到了不堪栖息的地步,何况是人呢?旧日金陵那些豪们大户人家都去那儿了?

“如此江山”用的也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典故:

《浪涛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shang) 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全词深刻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

“如此江山”,这个国家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

 






2022年5月13日星期五

「清代词人」朱彝尊(2)



朱彝尊是在曹溶广东布政使司幕中开始填词,那时是顺治十三年(1656年),朱彝尊已经是二十八岁左右。到了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辞官归田后,朱彝尊六十四岁左右收笔,转而专门从事经学研究。在清代词人当中,朱彝尊应该说是起手比较晚但收笔比较早而整体成就非常高的一位词人。

晚清有位著名词学家况周颐写了一本书叫做《蕙风词话》,在《蕙风词话续篇》卷一就提到朱彝尊在年轻时写过一本词集叫《眉匠词》,况周颐将其注了下来,所以后人还能有机会看到《眉匠词》。

事实上,朱彝尊没有把这部他初期的词作《眉匠词》编入他的《曝书亭集》里面去,原因就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到了晚年给自己编全集时,往往会有一种“悔其少作”的现象。随着学历智慧功力的增长,写的作品也越来越好,对比之下,作者会觉得自己年轻时写的那些风花雪月、功力浅薄的东西,生怕一旦流传下去,会对自己有负面的影响,就会大篇幅把早期的作品删掉,甚至乾脆烧毁。此种现象在清代可屡见不鲜。

《眉匠词》收集有词作56首,多写思妇闺情;一种抒发对远游丈夫的思念愁怨,另一种表达对青春不再,时光飞逝的无奈感慨。在晚唐宋初的词中,这两类情感体裁最常见,尤以花间词,通常落笔闺房,抒写离愁别恨。

朱彝尊起手填词,可以说深受曹溶影响。曹溶早期词作风格纤绵婉丽,宗法花间。朱彝尊在《静惕堂词序》里提到他与曹溶的相遇相处:“彝尊忆壮日从先生南游岭表”。朱彝尊在追随曹溶的游幕过程里,受其点拨由“花间”入手,写情爱之作亦是很自然的事了。

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其中的一首《菩刹蛮》: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裊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朱彝尊的《菩刹蛮》:

栏杆横处莺啼急,峭风吹浅樱桃色。寒到玉楼边,月高人未眠。

绣衾金镂凤,中有江南梦。夜夜梦欢时,天涯欢不知。

把两首《菩刹蛮》放在一起,后人也真有点分不清那一首是谁写的。而能够做到这一点,即是朱彝尊的成功之处了。朱彝尊学“花间”学得很像,当时整个清代人学填词,根本都是从“花间”入手的。

“花间词” 是一种活跃在晚唐和五代的中国词派,从它的来源《花间集》得名,以温庭筠为鼻祖。一般来说,词以长短分类:“慢词”最长,自九十至二百多字,亦称“长调”;而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 五十九字以内为“小令”。

 顺治十三年(1656年)到康熙二年(1663年)为朱彝尊填词过程中的初期,在他早期词作《眉匠词》收集的以小令居多,路子比较杂,反映的不仅是他个人学词的一段经历,同时亦见证了清初词风由明代卑糜到主张清雅的转变过程。无论体裁主体意象和场景的选择,大多不出《花间集》的范畴。而词作情感的泛化、绮丽风格的雷同、小令体制的限制,使得朱彝尊在填词的过程中逐渐另辟蹊径,最终走向和“花间”风截然相反的创作道路,确立了标举清空醇雅的路径。

待续



2022年4月27日星期三

「中山公园」之樱

 



愣着愣着,转眼四月快过完了,山东省青岛中山公园的樱花也应该开始凋谢了吧?!

 回顾2018年4月初踏入青岛中山公园,迎面是一片正开得轰轰烈烈的白色樱花海,树下和人行道上则是人山人海。

向来俺只知道武汉大学的樱花每到花期出名壮观,没想到原来中山公园也有赏樱活动。据说青岛樱花会已有80多年的历史,每年4、5月间在中山公园举行。




1898年,德国侵占胶州湾,拿下青岛,先后於1902年和1905年把一个渔村里的房子拆掉,驱逐了三百多户村民,把全部土地用来作为植物试验场。找来世界各地花花草草二十多万株,果树林木百多种,还特别从日本移植了两万株樱花,搞了一个“森林公园”。 

1914年日本和德国较量一番,然后日本抢了青岛,在公园里再把樱花种成一公里的长廊,还把公园改名“旭公园”。

1922年青岛回归中国,赶紧改名为“第一公园”。为了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1929年5月再把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至於武汉大学的樱花则开在每年的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抗日战争期间,武汉沦陷,武汉大学被迫迁往四川乐山,日寇占用校舍辟为司令部和战地医院。1939年前后,日寇从日本引来二十多株樱花树苗种在校园通道两侧,在於炫耀武力和长期占领的意图,最无耻的说是为了缓解日军的思乡之情。

战后,1947年3月,武大生物系师生返校后发现校园的樱花树开花了。但这樱花是代表着国耻啊!有人建议把樱花树砍掉,而当时驻守在武汉的部队主张保留武大的一草一木。不过, 从1950年代起,这批象征日本侵华的罪恶之樱的生命期逐渐结束,陆续枯死。到了1957年,第一代日本樱花根本死绝。

1972年中日建交时,当年的日相访华,送给周恩来总理1000株大山樱苗,周恩来把50铢转送武汉大学。10年后某日本企业送给武汉大学100株垂枝樱苗。20年后,武汉大学再获赠200株樱苗。

如今武大校内有上千株樱花,其中不少是科研人员培育以及从国内其他地方移植过来的。




可千万别误会樱花产自於日本,据日本学者撰著权威性樱花专著《樱大鉴》记载,樱花原生中国,最早是从喜马拉雅山脉传入日本的。

远至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在宫苑之中就已经有了樱花栽培这类园艺。唐朝时,樱花已普及到私家庭院中。

唐朝白居易有诗云:

“ 亦知官舍非吾宅,且劚(zhu 砍削)山樱满院栽。

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

诗人从山野掘回野生的山樱花,植於庭院以观赏。从有关文献资料中可知,中国古代已确有钟花樱、垂枝樱、山樱、重瓣白樱花等多种樱花。




盛唐时期,从官宦人家到平民老百姓的院子里,随处可见绚烂绽放的樱花。此时“樱花节”已经流行,出游赏樱亦成为平民百姓的幸福生活方式。当时万国来朝,樱花也随着建筑、服饰、茶道、剑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东瀛。算起来日本栽种樱花的历史至今仅为千余年,比中国整整晚了一千年。




据文献考证,中国古代樱花与樱桃同种异名,实属同源,只是樱花品种更丰富。

话说白居易和韩侍郎、张博士三人一起到京城长安的曲江游玩,观赏樱花,途中下起大雨,弄得泥水满身,肮肮脏脏,不禁有所感叹: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

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蹋雨曲江头。”

早知道在附近的红樱小园子里走走就好,这样既赏了花也不累,那才是真正的看花赏花,怡情养性哟!



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与友人在离别时,摘下一枝樱花送与好友,就好譬临别折柳赠送一样,既表示依依惜别,也祝愿友人一路平安,元稹写道:

“樱花树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

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

分别以后,两地相隔,不免有所思念。只要看到这枝樱花,想到我们分别的这片樱花林,见樱如见人。那千枝万朵的樱花,就代表着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樱花的花期极短,很快就凋谢,日本人反而最爱的是片片花瓣掉落时那种短暂的“凄美”,樱花凋谢时“吹雪”的景象。

中国诗人对樱花却持有一种长久的快乐,白居易的一首《樟亭双樱树》就表达了这种愉悦:

“南馆西轩两树樱,春条长足夏阴成。

素华朱实今虽尽,碧叶风来别有情。”

不管是樱花树还是樱桃树,花谢了还有果实,果实掉了也还有茂密绿阴可供乘凉,春去花谢都不重要,快乐的时光依然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