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作诗,相传那些《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廷花 》、 《堂堂 》等宫体诗为陈后主所作。太乐令何胥善於文咏,采其中尤艳丽者为曲。据说后来隋炀帝杨广亦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有七篇《春江花月夜》,其中有两篇是杨广的作品。
唐朝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这首乐府吴声歌名拟题作诗, 写下了令后世读者为之倾倒的一首唐代长诗。
这首诗的题目包含了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从出现次数来看,“春” 字用了4次,“江”字出现12次,“花”字2次,“月”出现15次,“夜”有2次,重点是落在“月” 上。整首诗由景、理、情依次展开。
第一部分描绘春江的美景:
“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开篇呈现的是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景,一轮明月就在江上随潮涌生,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春江的每一个角落都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绕过花草遍生的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有如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霜。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般的银辉色,月色如霜,导致霜飞无从觉察,汀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一起,看不明也分不清。 江天澄澈,孤月独照,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清明安静有如神话般美妙的境界。
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而产生的感慨: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汀畔 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明月高挂天空,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让人仿佛置身在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禁不住遐思冥想:“在江畔最先看到月亮的会是谁呢? 月亮是在那一年开始照到人间的呢?”
神思继续飞跃的诗人想到:“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俳徊中天,真好奇它是在等待着什么人吗?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第三部分是写人间游子和思妇的离愁别绪:
“白云 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游子如一片白云缓缓离去,只剩下闺中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那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苦苦相思?
“可怜楼上月俳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俳徊不去,与思妇作伴为她解愁,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知思妇触景伤情,反而思念尤甚,她要赶走这恼人的月色,但月色还是真诚的依恋着思妇,总是卷不走也拂不掉。
处身异地的游子和思妇共望月光却无法相知,只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不断飞翔,却飞不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是未能回家。连做梦也念念归家的游子,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将西落。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游子凄苦的落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遥远。而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的背景紧系全诗,以“月” 为主题,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而“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则是不停的在整首诗穿插其中,相互呼应,有如九连环般环环相扣,节节相应,绵绵不绝,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而诗人就把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好让读者去感受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