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3日星期五

苏东坡被贬海南岛


苏东坡本名苏轼(1037年-1101年),博学才高,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文、诗、词三方面皆达到极高的造诣。甚至在医药、烹饪、水利方面, 苏东坡亦具很深的研究与供献。

苏轼在21岁时和当年19岁的弟弟苏辙同考中进士,为主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所赏识,25岁步入官场。苏轼共经历了5 代皇帝,分别是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

除了赵祯和赵佶,看来北宋的好几个皇帝都很短命: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宋英宗赵曙(1032年-1067年),宋神宗赵顼(xu)(1048年-1085年), 宋哲宗赵煦(1077年-1100年),宋徽宗赵佶(1082年-1135年)。

宋神宗时期,大臣王安石提倡、并由皇帝赵顼推行新政「熙宁变法」,也就是「王安石变法」,旨在改革消除北宋建国以来的许多积弊,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库的收入。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於部分举措不合时宜,执行中运作出问题,反而造成平民百姓利益受损,加上新法对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有所影响,所以遭到保守派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的激烈反对。

苏轼认为政府做的一切都应以民为本才是,他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王安石自视过高,不愿接纳他人意见,最大问题就是用人不当,偏偏他的支持者和助手可以归类为阿谀谄媚的小人。结果造成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顾及和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

苏轼既反对王安石过於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旧党司马光等尽废新法。苏轼在新旧两党之间均受排斥,以致仕途坎坷。

1071年苏轼主动申请离开京城去杭州任职,往后8年间,他先后在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居官清正,一心为国为民的苏轼,所到之处,皆获得当地老百姓敬佩和爱戴。

1079年,刚调任到湖州的苏轼给神宗赵顼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谢表是旧时臣子感谢皇帝的奏章。新党中的小人以文章中的某些词句污蔑苏轼对皇帝不忠、包藏祸心、莽撞无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更从苏轼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朝廷之意的句子。一场文字狱让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连带其他反对变法的朝臣亦受牵连。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 “乌台诗案”。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古代监察官员)都是乌鸦嘴。

新党中的小人如李定等人非要置苏轼於死地不可,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朝野同时展开救援活动。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变法派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劝谏皇帝免除苏轼死罪。当时退休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曰:“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最后苏轼被从轻发落,在入狱一百零三日后,贬往黄州(湖北省东部)当一名无实权并受当地官员监视的小官。心情郁闷的苏轼曾多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山,写下了《赤壁赋》、 《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名作。由於薪资微薄,苏轼带着家人往城东一块坡地开荒种些粮食蔬菜以维持生活。在种地的日子里,苏轼给自己起了一个称号,叫做 “东坡居士”。 

1085年年幼的宋哲宗赵煦即位,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入朝,轮到王安石的新党被打压,苏东坡被召还朝任官升至翰林学士。目睹旧党执政后的腐败现象,苏东坡向朝廷提出谏议,对旧党进行抨击。这次苏东坡是既不能容於新党,也不能见谅於旧党,遭新旧两党排挤,惟有再度自求外调。



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恰逢大旱饥馑瘟疫一齐发生,苏轼用心逐一把问题解决。看到长久不治的西湖,湖泥淤塞,葑草芜蔓,感慨上书朝廷,动用了20多万民工,开除葑田,恢复旧观。更把挖出的淤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后人名之为“苏公堤”。

苏轼在杭州生活自由自在倒也蛮开心,自比唐代的白居易。白居易为人忠厚,性格刚直,乐善好施,真诚待人,写诗作文主旨分明,为苏轼所敬重,视其为心中的楷模。据说“东坡”这一笔名亦源自於白居易诗歌中的意象,如:白居易的《东坡种花二首》。

(1)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

          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

(2)巴俗不爱花,竟春无人来。唯此醉太守,尽日不能回。

          春坡春向暮,树木尽何如? ~~~~~~~~~~~~~~~  

 苏轼  也写过一首《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1091年苏轼被召回朝,因政见不合,外放颖州(安徽省)。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轮到新党再度执政,苏轼被贬至惠州(广东惠阳)。年近6旬的苏轼,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老百姓的热情欢迎。苏轼成了大众景仰和爱戴的名人,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文艺成就,还有他的民本情怀,从青年到老年,足迹所至,皆尽心竭力为民众办事,

苏轼才华横溢,所到之处必题写诗词,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写下了580多篇诗词、散文和序跋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数《食荔枝》,诗曰: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就在苏轼准备以惠州为终老之地时,命运再次给他开起了玩笑。1097年,苏轼写了一首诗又被说是讽刺朝廷,结果被发配到海南岛儋州。

一千年前的海南岛是瘴气弥漫、毒蛇出没、鸟不生蛋的蛮荒之地。当地居民多是仍然过着原始生活的黎族人。在宋朝,放逐海南岛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地处边陲、闭塞落后、相去京城几千里外的海南岛,为唐宋以来死囚流放之所。

苏轼心里也慌了,觉得这次凶多吉少,在给友人黄敏中的信写道:

“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62岁的苏轼交待完后事,和小儿子苏过乘一叶孤舟漂往天之崖、海之角的海南岛。据说当初两父子是过着“ 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暑无寒泉-----” 的悲苦生活。只能在荒地里挖野菜,吃芋头,很快就瘦骨伶仃,还自嘲身轻如此,以后可以骑在鸟背上飞回家了。

海南岛昌化军使张中欣赏苏轼为一代文豪,借官舍给父子俩住,还送酒送肉。后来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至雷州时,听说苏轼住在昌化官舍,即遣使渡海把苏轼父子逐出官舍,连带张中亦遭革职查办。

附近百姓见苏轼两人蹲在桄椰林里淋雨,好生可怜,马上帮着盖了茅草屋,即苏轼之 “ 桄榔庵”,又给苏轼送来食物和粗布供其饱肚御寒。得到海南岛黎民的帮助,苏轼又感觉自己能够活过来了。

在儋州,苏轼带领乡民挖水井、重视农耕、改进工具垦地、发展水稻生产、办学堂推行文化教育,培养出一批饱学之士,对改进黎民的生活素质,作了很大的努力。

拮据艰辛的贬谪生活的确让苏轼愁闷不已,幸亏与他形影不离的《陶渊明集》让他得到情绪的舒缓。在海南期间,苏轼写了一百多首 “和陶诗”。和陶诗可以作为苏轼穿越700年前与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心灵沟通,带给他几许慰藉,成为他对待困境的解脱途径。

苏轼在海南岛虽然背负着政治挫折和生活上的宭迫,但他的创作热情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是更加旺盛。经历了大风大浪后,心绪变得成熟稳重,对一切是非荣辱,始终保持豁达的胸怀。此时的苏轼, 深深感受领悟到了陶渊明的质朴与平淡,由是额外产生了不少自己独特的见解。虽名叫“和陶”,却别於陶诗,苏轼的和陶诗乃“借陶而入,由己而出 ”。

《和陶还旧居》就是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写的第一首诗:

痿人常念起,夫我岂忘归。 不敢梦故山,恐兴坟墓悲。

生世本暂寓,此身念念非。鹅城亦何有,偶拾鹤毳(cui) 遗。

穷鱼守故沼,聚沫犹相依。大儿当门户,时节供丁推。

梦与邻翁言,悯默怜我衰。往来付造物,未用相招麾。


《还旧居》则是晋宋之际诗人陶渊明写的一首五言诗,诗中描述旧居房屋的变迁、人事的推移呈现的一幅萧瑟衰败景象,藉以抒发作者因环境体衰而产生的岁月易逝、人生无常的悲慨之情。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仟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 气力不及衰。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后世有学者们认为,苏轼虽然和陶渊明皆身处乱世,相比之下,苏轼一生经历大起大落,晚年还被流放到蛮荒之地,在极度恶劣环境下,苏轼依然能努力让自己保持乐观豁达之心,随遇而安,放下世俗的包袱,珍惜现有的人生。在人生境界方面,苏轼的感悟看来要比陶渊明更超然旷观了。

1100年,宋徽宗赵佶即位, 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职,北归途中,病逝於常州,享年65岁。  


2021年4月3日星期六

又是清明节

 


去年今日,行管令下,人人被禁扫墓。

 寂静坟场,祖先和亲人亦无奈。

多少伤心焦虑,空回首,内心煎熬。

清明节,细雨纷飞,静立坟前,追思祖辈,方晓自己从何而来,也将往那儿去。 

今年清明节,行管令下诸多限制。背着重罚款恐吓下,子孙依然扫墓去。

“风雨利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虽然禁止跨州,身在他乡他国的子孙,惟有隔空遥祭先人。

清明祭拜祖先,表现着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

清洁廉明的教诲,清明,是感恩,也是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