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山东行”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山东行”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2年7月7日星期四

今日无税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大街北首立有一块六角形石碑,上面刻着“今日无税”四字。究竟是谁人在周村立了块“今日无税”碑,使其成为清顺治年的“保税区”呢?

话说淄川县周村店人李化熙,於1634年(明崇祯七年)中进士,先做湖州推官(明朝时推官为各府的佐贰官——幕僚),后升为天津道尹(行政长官)。时值久旱大灾,灾民外逃,李化熙主持各地设立粥厂,救济河北、山东、河南灾民几十万。后改任陕西巡抚,还未上任,皇帝旨谕,命他任榆林三边总督,统理西征军务。


清兵入主中原后,李化熙无奈也当了贰臣,顺治元年九月,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次年转为工部左侍郎。他建议革去班军和大部边衣,得旨准行。顺治四年(1647年)兼任兵部侍郎,顺治六年加右都御史衔。顺治八年晋升太子太保。顺治九年擢升刑部尚书。李化熙认真查办了一批官员的贪腐案件,曾上奏一道特疏“慎刑五事”,请朝廷恢复朝审制度,派遣恤刑官巡治各地监狱,完善了司法建设。


清顺治十年(1653年)以家母年迈为由,辞官回乡。当时周村有荒粮地一千六百余顷,每年田赋由当地老百姓分摊,乡民负担很重。为此,李化熙公陈督抚,被特许免除。为振兴家乡经济,李化熙承担了全部市税,并在大街立下了“今日无税”碑,使周村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保税区”。


李化熙为人慷慨好客,健谈幽默,对庄邻灾民及贫困者时有周济帮助。除了每年代捐周村市税,他还建桥修路修祠建学堂等等义举。李化熙令地方政府整治市场,打击地痞流氓欺行霸市和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於是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做买卖,周村街市上的商号达数千家,丝市街、绸市街、鱼店街、油店街、银子市、棉花市等主要大街商贸活动十分繁荣。

康熙八年(1669年)李化熙逝世,周村商民十分感激他对周村商业发展的贡献,集资为他在西市场建了一座大祠堂,定每年九月九日为李化熙大瞻拜,往后成为了周村一个隆重的节日。





2022年6月28日星期二

周村烧饼


山东省淄(zi)博市西部的周村区,著名的传统小吃要数周村烧饼。周村烧饼源於汉代,成於晚清,是山东省名优特产之一。山东周村烧饼原料为小麦粉、白砂糖和芝麻,以传统手工制作,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有很多酥孔,比一般烧饼薄,又香又脆,入口一嚼即碎。

据考证,山东周村烧饼源於汉代的胡饼。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解释:“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以胡麻著上也。” 

溲就是浸泡、和面的意思;大漫冱指形状大而平整;胡麻就是芝麻。相传张骞得其种於西域,故名。从原料上看,胡饼就是铺满了芝麻的面饼,与吊炉烧饼无差别。

明朝中叶,山东省周村贾商会集,各种山东小吃应时而生。一种名为胡饼炉的烘烤设备传入山东周村,饮食店师傅们根据焦饼薄香脆的特点,用上烘烤胡饼的方法,创造出了山东大酥烧饼。

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山东周村郭姓烧饼老店对烧饼制作工艺更加用心研制几经改进,使山东周村烧饼以全新的面目和独特的风味面世。




首先把水和面进行生发,然后分成指肚般大小的剂子,在案板上进行揉炼加工,增加韧性和延伸性。再把球状剂子放在延盘内,用手沾水延展成浑圆而薄的生饼。经过水涝去皮炒熟的芝麻,放入木制晃盘内,双手端平,前后振晃,使芝麻均匀地排列在盘内。然后双手轻夹生饼,到晃盘中沾上芝麻,接着贴在烘烤炉的鏊(ao)子上,几分钟就烤好出炉了。

俺买了几包带回家,经过长途跋涉,当家人把盒子打开一看,“这是啥东东啊?全是碎片来滴?”。

“没关系啦!就算是碎片的周村烧饼,依然香脆可口,好好吃喎!”



2022年4月27日星期三

「中山公园」之樱

 



愣着愣着,转眼四月快过完了,山东省青岛中山公园的樱花也应该开始凋谢了吧?!

 回顾2018年4月初踏入青岛中山公园,迎面是一片正开得轰轰烈烈的白色樱花海,树下和人行道上则是人山人海。

向来俺只知道武汉大学的樱花每到花期出名壮观,没想到原来中山公园也有赏樱活动。据说青岛樱花会已有80多年的历史,每年4、5月间在中山公园举行。




1898年,德国侵占胶州湾,拿下青岛,先后於1902年和1905年把一个渔村里的房子拆掉,驱逐了三百多户村民,把全部土地用来作为植物试验场。找来世界各地花花草草二十多万株,果树林木百多种,还特别从日本移植了两万株樱花,搞了一个“森林公园”。 

1914年日本和德国较量一番,然后日本抢了青岛,在公园里再把樱花种成一公里的长廊,还把公园改名“旭公园”。

1922年青岛回归中国,赶紧改名为“第一公园”。为了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1929年5月再把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至於武汉大学的樱花则开在每年的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抗日战争期间,武汉沦陷,武汉大学被迫迁往四川乐山,日寇占用校舍辟为司令部和战地医院。1939年前后,日寇从日本引来二十多株樱花树苗种在校园通道两侧,在於炫耀武力和长期占领的意图,最无耻的说是为了缓解日军的思乡之情。

战后,1947年3月,武大生物系师生返校后发现校园的樱花树开花了。但这樱花是代表着国耻啊!有人建议把樱花树砍掉,而当时驻守在武汉的部队主张保留武大的一草一木。不过, 从1950年代起,这批象征日本侵华的罪恶之樱的生命期逐渐结束,陆续枯死。到了1957年,第一代日本樱花根本死绝。

1972年中日建交时,当年的日相访华,送给周恩来总理1000株大山樱苗,周恩来把50铢转送武汉大学。10年后某日本企业送给武汉大学100株垂枝樱苗。20年后,武汉大学再获赠200株樱苗。

如今武大校内有上千株樱花,其中不少是科研人员培育以及从国内其他地方移植过来的。




可千万别误会樱花产自於日本,据日本学者撰著权威性樱花专著《樱大鉴》记载,樱花原生中国,最早是从喜马拉雅山脉传入日本的。

远至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在宫苑之中就已经有了樱花栽培这类园艺。唐朝时,樱花已普及到私家庭院中。

唐朝白居易有诗云:

“ 亦知官舍非吾宅,且劚(zhu 砍削)山樱满院栽。

上佐近来多五考,少应四度见花开。”

诗人从山野掘回野生的山樱花,植於庭院以观赏。从有关文献资料中可知,中国古代已确有钟花樱、垂枝樱、山樱、重瓣白樱花等多种樱花。




盛唐时期,从官宦人家到平民老百姓的院子里,随处可见绚烂绽放的樱花。此时“樱花节”已经流行,出游赏樱亦成为平民百姓的幸福生活方式。当时万国来朝,樱花也随着建筑、服饰、茶道、剑道等一并被日本朝拜者带回东瀛。算起来日本栽种樱花的历史至今仅为千余年,比中国整整晚了一千年。




据文献考证,中国古代樱花与樱桃同种异名,实属同源,只是樱花品种更丰富。

话说白居易和韩侍郎、张博士三人一起到京城长安的曲江游玩,观赏樱花,途中下起大雨,弄得泥水满身,肮肮脏脏,不禁有所感叹: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行便当游。

何必更随鞍马队,冲泥蹋雨曲江头。”

早知道在附近的红樱小园子里走走就好,这样既赏了花也不累,那才是真正的看花赏花,怡情养性哟!



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与友人在离别时,摘下一枝樱花送与好友,就好譬临别折柳赠送一样,既表示依依惜别,也祝愿友人一路平安,元稹写道:

“樱花树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

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

分别以后,两地相隔,不免有所思念。只要看到这枝樱花,想到我们分别的这片樱花林,见樱如见人。那千枝万朵的樱花,就代表着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樱花的花期极短,很快就凋谢,日本人反而最爱的是片片花瓣掉落时那种短暂的“凄美”,樱花凋谢时“吹雪”的景象。

中国诗人对樱花却持有一种长久的快乐,白居易的一首《樟亭双樱树》就表达了这种愉悦:

“南馆西轩两树樱,春条长足夏阴成。

素华朱实今虽尽,碧叶风来别有情。”

不管是樱花树还是樱桃树,花谢了还有果实,果实掉了也还有茂密绿阴可供乘凉,春去花谢都不重要,快乐的时光依然不缺。


2021年12月8日星期三

曲阜孔庙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 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duo) ”,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统治者尊之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公元前483年,回到鲁国后的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和整理文献的工作,冬天,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第二年,孔子最爱的弟子严回也先他而死。孔子原本把严回视为继承者,严回早死,道统无人继承,天下苍生将如何?痛彻心扉的孔子叹曰:“ 噫!天丧予!天丧予!”  (天亡我也!)




伤心的孔子,感慨昔日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都不在身边了。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於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连串的打击,孔子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子贡来探望老师,孔子拄着拐杖靠在门前遥望,责问子贡为何这么晚才来。

孔子悲叹:泰山将要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如草木般枯萎腐烂了。---------------七天后,孔子病逝(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死后葬在鲁城北的泗水边上,弟子们服丧三年,子贡在墓旁建一屋,继续守墓共六年之久。大约有一百多家人包括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搬到孔子墓旁居住,把那地方叫做孔里。

公元前478年,弟子们将先师生前“故所居堂” 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里面收藏着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





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的规模亦不断加以扩建。现存的建筑群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4间,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与相邻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合称“ 三孔”。



咱们错过了早上8点的开城门仪式,小男孩应该起得特早,听说7点半就有好多游客占位了。

「万仞宫墙」典故出自《论语. 子张》:“ 叔孙武叔语大夫朝曰:「子贡贤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大意是说,叔孙武叔在朝上对大臣们说:「子贡比孔子的学问还要渊博。」子服景伯转告子贡。子贡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的房舍有多好看。老师的墙有好几仞高,只要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惜能找到门的人毕竟很少。所以叔孙大夫如此评价老师的学问,不也是很正常吗!」


「金声玉振坊」。孟子对孔子有如此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金声而玉振之也。金玉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金声、玉振皆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磐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一样,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 金声玉振”。 

小刘问:“ 有看到金声玉振那个玉字的一点放在中间一横的右边吗?” 

“ 对啊,什么原因?” 

小刘说:“ 据说古人把那一点放中间是意在突出孔子不上不下的中庸之道,还有说是表示声音适度最好听。” 

“哎呀!咁都得?”




「太和元气坊」。中国古代盛行阴阳五行学说,北宋哲学家张载用“ 太和” 一词形容气的絪(yin)缊(yun)未分之状态,即阴阳二气矛盾的统一体。

“太”,至高至极,“ 和” ,指对立面的均衡、和谐统一,“ 太和” 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冲和之气。“ 元气” 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元气即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 太和元气” 就是指孔子思想体现了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至圣庙坊」。这三个篆字是靠估(猜)的,第一个“ 至” 字做么又倒转来滴?原来呵,因为孔子是圣人,上不能封顶的,所以要倒过来写。



「圣时门」。《孟子》记载:“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识时务之圣人。据此,清世宗於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 圣时门”。



「弘道门」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论语. 卫灵公》“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说:“ 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人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而并非用道来装点门面,标榜自己。

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命名“ 弘道门”,后由乾隆题写竖匾, 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集先圣先王之大成,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同时勉励后人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 弘道”之门,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方是前途无量。





当天只见有老师带着小学生们在大成殿前列队祭拜孔子。最初祭孔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二次。再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礼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和在学堂里的学子也得放假以示对先师的敬重。





1989年山东济南《走向世界》这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作者是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吴耀德,文章中有提到:“ 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得奖者在法国巴黎开了一次会议,探讨后得出其中一个结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根据澳洲《坎培拉时报》的原版报道:Nobel prize winners have suggested that if mankind is to survive it must go back 25 centuries in time to tap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This was one of the conclusions reached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obel prize winners after deliberating over four days in Paris last week on the theme, " Facing the 21st century" ( reported by Patrick Marnham from Par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