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8日星期三

曲阜孔庙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 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duo) ”,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统治者尊之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公元前483年,回到鲁国后的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和整理文献的工作,冬天,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第二年,孔子最爱的弟子严回也先他而死。孔子原本把严回视为继承者,严回早死,道统无人继承,天下苍生将如何?痛彻心扉的孔子叹曰:“ 噫!天丧予!天丧予!”  (天亡我也!)




伤心的孔子,感慨昔日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都不在身边了。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於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连串的打击,孔子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子贡来探望老师,孔子拄着拐杖靠在门前遥望,责问子贡为何这么晚才来。

孔子悲叹:泰山将要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如草木般枯萎腐烂了。---------------七天后,孔子病逝(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死后葬在鲁城北的泗水边上,弟子们服丧三年,子贡在墓旁建一屋,继续守墓共六年之久。大约有一百多家人包括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搬到孔子墓旁居住,把那地方叫做孔里。

公元前478年,弟子们将先师生前“故所居堂” 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里面收藏着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





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的规模亦不断加以扩建。现存的建筑群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4间,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与相邻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合称“ 三孔”。



咱们错过了早上8点的开城门仪式,小男孩应该起得特早,听说7点半就有好多游客占位了。

「万仞宫墙」典故出自《论语. 子张》:“ 叔孙武叔语大夫朝曰:「子贡贤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大意是说,叔孙武叔在朝上对大臣们说:「子贡比孔子的学问还要渊博。」子服景伯转告子贡。子贡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的房舍有多好看。老师的墙有好几仞高,只要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惜能找到门的人毕竟很少。所以叔孙大夫如此评价老师的学问,不也是很正常吗!」


「金声玉振坊」。孟子对孔子有如此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金声而玉振之也。金玉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金声、玉振皆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如同奏乐,以金钟发声,以玉磐收韵,集众音之大成一样,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 金声玉振”。 

小刘问:“ 有看到金声玉振那个玉字的一点放在中间一横的右边吗?” 

“ 对啊,什么原因?” 

小刘说:“ 据说古人把那一点放中间是意在突出孔子不上不下的中庸之道,还有说是表示声音适度最好听。” 

“哎呀!咁都得?”




「太和元气坊」。中国古代盛行阴阳五行学说,北宋哲学家张载用“ 太和” 一词形容气的絪(yin)缊(yun)未分之状态,即阴阳二气矛盾的统一体。

“太”,至高至极,“ 和” ,指对立面的均衡、和谐统一,“ 太和” 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冲和之气。“ 元气” 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元气即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 太和元气” 就是指孔子思想体现了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至圣庙坊」。这三个篆字是靠估(猜)的,第一个“ 至” 字做么又倒转来滴?原来呵,因为孔子是圣人,上不能封顶的,所以要倒过来写。



「圣时门」。《孟子》记载:“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识时务之圣人。据此,清世宗於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 圣时门”。



「弘道门」建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论语. 卫灵公》“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说:“ 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人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而并非用道来装点门面,标榜自己。

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命名“ 弘道门”,后由乾隆题写竖匾, 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集先圣先王之大成,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同时勉励后人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 弘道”之门,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方是前途无量。





当天只见有老师带着小学生们在大成殿前列队祭拜孔子。最初祭孔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二次。再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礼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和在学堂里的学子也得放假以示对先师的敬重。





1989年山东济南《走向世界》这本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作者是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吴耀德,文章中有提到:“ 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得奖者在法国巴黎开了一次会议,探讨后得出其中一个结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根据澳洲《坎培拉时报》的原版报道:Nobel prize winners have suggested that if mankind is to survive it must go back 25 centuries in time to tap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This was one of the conclusions reached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obel prize winners after deliberating over four days in Paris last week on the theme, " Facing the 21st century" ( reported by Patrick Marnham from Paris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