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的第一个晚上,导游告诉我们,他要带我们去吃最著名的台湾小吃——蚵仔面线。而在台北最有名堂,最好吃的就是西门町的阿宗面线。
穿梭了几条大街小巷,来到一家店铺,哇!好多人排了一条长龙,我们也跟着一齐排排站。然后拿到一个塑胶碗,盛着满满一碗糊糊稠稠的面线,还有一个即用即弃的汤匙。
这里没有桌椅,每个人都是手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线羹,站在店前的骑楼下。舀一匙,嘴里吹着气,唏哩呼噜的吞下去。
这样站着吃东西实在很辛苦,更何况是一碗烫热的面线羹,见到店外路边有几张凳子,不管三七二十一,走过去,哈!年轻人果然懂得让位给长辈,乖!孺子可教也!
照片中这名伙计,只见他一手拿酌子,好像机器人一样,不停的把面线羹舀往碗里放。加上外卖,一个晚上相信会有上千碗吧!
这个阿宗面线创立了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据说最初是叫阿宗的一名老伯,推着小车,在台北大街小巷兜售自己制作的面线 , 后来在西门町有了一家小小的店,打着自己的名堂,开了阿宗面线以及连锁店。
因为我是第一次尝试这种小吃,根本就不会分好不好吃,只觉得还可以接受。阿宗面线为啥那么出名?还开店开到大陆去,中国人也赞得呱呱叫。
原来制作面线是要选用新鲜的米面,并且讲究现磨现做,还有三个很重要的程序。
第一就是和面,选一块鸡蛋大小的青石用火烧红,放入凉水中一激,“嗞喇”一声,青石水就成了,舀一小碗徐徐洒入面盆再揉和成面团。据说加入青石水,面线就筋韧耐嚼了。
第二是煮面。 面线不是有如普通面条般,用刀切出来,而是把一根像粗木条凳似的木架子架在大铁锅上,一个漏斗状的圆孔对着锅,将和好的米面一块块揉成团,塞入圆孔中,圆孔上方有个盖,形如活塞,只等用力将那塞子压下,条条细丝便入锅,这个环节叫做压床子。
上面压着,下面水煮着,等水一开,就要打断长条开始煮了。煮面最讲究火候,时间太短会生,时间过长又会烂。
最后将面煮熟,捞入温水盆中,加入卤制好切碎的大肠,放入以柴鱼熬煮的汤头,再以地瓜粉或太白粉芶芡 。 见到店员不断从后面搬出一大盆一大盆和好的面线羹,舀入碗中,浇上香菜和蒜泥,把馋嘴的食客们,从四面八方吸往店里来了。
蚵仔面线,源自于台湾早期农业社会的面线羹,是当时主妇们烹煮给农耕者的点心。为了便利多人享用,通常将面线煮成一大锅,并没有加入任何配料,不过由于靠海地区盛产蚵仔,所以丢入蚵仔来补充营养,后来就演变成蚵仔面线。
面线羹后来传到各地,依当地物料出产的差异,加入大肠,肉羹等不同材料。所以在台湾南部就可以吃到蚵仔面线,而在北部则较常吃到大肠面线了。
Ninie 喜欢吃面线?有没有尝过台湾的蚵仔煎?台湾小吃我最喜欢,我可以从街头吃到街尾,还有他们的kong ba beng, di ka, li zai xi xia mi bo?
回复删除我在伦敦的台湾菜馆也有吃过这面线哦。
回复删除不过,很难吃叻!
大肠洗得不是很干净,所以味道很重。
很喜欢吃台湾的蚵仔面线叻!
回复删除以前在台北工作时,常吃。
不过,你介绍的这家阿宗面线就没有去吃过,
以前都是吃路边摊的比较多。
那些在大马路边摆档卖蚵仔面线的,只有一两张小桌子,三数张凳子,都不够人客坐,所以我们大多时候也是站着吃的。
其实在大马路旁吃这种黏稠的面线很不卫生,
不过,见台湾人都是这样吃,我们也只好照吃
不误了!
玉燕,
回复删除我也是第一次吃,还算OK啦!因为没有放那么多浆糊,不过知道是大肠,心里作用,觉得有点怪怪咯!
di ka是猪脚?
kong ba beng是光饼吗?
wa du mm zai xi xia mi 哦!
akar akar luan luan chai air lah!
猜對了豬腳。kong ba beng 就是滷肉飯但是有些店會寫“礦肉飯”不知道為什麼。台灣話的滷肉不是叫“lo bak"咩?
回复删除londoncalling,
回复删除难怪这个阿宗面线出名咯!
他们很拿手清洗大肠,弄得没有异味,又QQ弹牙。
不知放些什么化学东西呢?
心配ですたね!ha---ha---ha----
玉燕,
回复删除lo bak是Penang style的卤味嘛!
原来卤肉饭叫kong ba beng。
我只知道ba guan 是那些里面有肉的鱼丸----
山城客,
回复删除做么你在台湾酱久也没吃过阿宗面线呢?
据说他家的面线最Q,汤头最整-----
因为没吃过别家的,所以也没得compare啦!哈---哈-----哈------
好像是用酸柑洗大肠吧?
回复删除对了,我也不知道第7张的花叫什么名字呢。
我问了其他人,看他们懂吗。
ninie有吃过福州面线吗?
回复删除下次来这里我带你去吃,看看是不是和台湾的阿宗面线一样。
爱买?:)
cindy,听说福州面线很出名,好好吃的,还有红糟鸡酒,是吗?
回复删除哎哟!流口水咯!哈---哈----哈------
一定好吃过阿宗面线,爱买----爱买-----
哈哈,我的飞机已经修好了。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