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译文:
法海比丘,唐朝韶州曲江县人。初次参礼六祖时,以【即心即佛】的问题请求指示。
六祖说:【前念不令杂起妄想当下就是真心,后念通达不令断灭当下就是佛;能变成万法一切相的是心,能远离万法一切相的是本来清净佛。我若要这样全部解说出来,就经无穷劫的时间也是说不尽。
且听我为你说一偈颂:无念即心名叫慧,离相即佛就是定;定和慧均等修持,心意自然常清净。能悟这顿教法门,由你习性所自得。定体慧用本无生,定慧双修才是正。】
法海在六祖的开示下即时豁然大悟,於是以偈颂赞叹说:【前念不生即心原是佛,不悟自性是自我委屈;我已明白定慧的正因,当定慧双修离诸物相。】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颂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也?】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皆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知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
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颂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 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願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 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 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师曰:【 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偏,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 止!此经原来以因缘出世为宗。从说多种譬喻,亦无越於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
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於相离相,於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译文:
法达比丘,洪州人,七岁出家,常常诵念妙法莲华经;有一天前来向六祖顶礼,头不著地。六祖诃斥道:【顶礼头不著地,又何须拜谒?你心中必定有自负之事,究竟有什么事物蕴积在心呢?】
法达说:【我念诵妙法莲华经已经有三千部了。】
六祖说:【你若是念到一万部,领悟到经中大意,而不自负以为超胜他人,那就能和我把臂同行。你今竟自负有这诵经千部的事业,一点都不知自己的过失!
现在且听我说偈:拜谒行礼的本意是去除我慢,你为何不依礼,头不著地?就是因为存有我慢、我执,为何顶礼而头不著地?心存我慢罪业即生起,心无求功德福无可比。】
六祖又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法达说:【我叫法达。】
六祖说:【你的名字叫法达,你何曾通达妙法?】
於是又说一偈:【你的名字叫法达,勤诵经典不停息;光是念诵有何用?要能证到真心、本心,才是菩萨。你我今日有缘,所以为你示说,只要信佛法大义,深信佛之本怀,且能不起意识作用,妙法莲花自然从口而生(此乃喻清净之意)。】
若能没有自己的想法,在讲经说法时,自然就像莲花般的清净,一切言说皆从自性流露而出。
法达听了偈言后,对六祖懴悔谢罪说:【从今以后,必定谦虚恭敬一切。弟子虽然诵持妙法莲华经,但并没有了解经中的意义,心中常常有疑。大师智慧深广博大,希望能为弟子开示经义。】
六祖说:【法达!佛法本来就很通达,你今天不解经义,不能通达,是妄心、意识心所造成的,经义是无可怀疑的,是你心中自起疑惑。你念这部经,知道此经的宗趣何在?】
法达说:【弟子根性愚钝,向来只依经文诵念而已,那里会知道以什么为宗趣!】
六祖说:【我不认识文字,你试拿经本读诵一遍給我听听看,我就为你讲说。】
於是法达高声诵念经文,念到譬喻品时,六祖说:【停下来!这部经原来是以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为宗。再下去纵使说了许多种譬喻,也不会超越这宗旨。什么是因缘呢?经中说:诸佛世尊,都只为一大事因缘所以出现於世间。所谓一大事,就是佛的真知见。世间的人,不是在外执迷著相,便是在内执迷著空;倘若能够在一切相上而即远离一切相执,在空见上而即远离空执,这就是内外不执不迷。如果悟得这一法门,一念之间心地开朗,这就是开佛知见。】
论议:
六祖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楞严经亦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诵经要在明了经旨,心行体会,悟入自性佛自见,才得转经功德受用不尽。若口诵心不悟,徒执所诵经部遍数之多,则经法反成机境,早已转落机境去了。那岂不是失却了诵经的本意了么?
法达和尚认为念三千部法华经是件大功德,因此被执著功德的心念所障蔽。无论是在家或出家,不可以执著自己诵了多少部经,念了多少遍佛号,或做了多少功德。执著自己有很大的功德,或是自认自己功夫很好,心中就会产生贡高我慢,看不起他人。我慢没有折伏,就有我相、人相,没有恭敬心,就会产生罪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