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星期六

机缘品 第七 (1)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有魏武系孙曹叔良及居民,兢来瞻礼。

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於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跌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於二邑马。

译文:

六祖慧能自从在黄梅县得受五祖弘忍顿教法门后,回到广东韶关曲江县的曹侯村。没有人知道他是传承五祖衣钵的人。当时有一儒士叫刘志略,他很喜欢研究佛法,对六祖特别恭敬护持。刘志略有一姑姑出家做比丘尼,法名叫无尽藏,经常念诵《大涅槃经》。六祖偶然听了她念诵,即了解经文中的妙谛真义,於是給无尽藏解说经文。

比丘尼拿上经向六祖请教具体文字,六祖说“ 字我不认识,要是义理有问题我能回答。”

无尽藏比丘尼说:“ 字尚且不认得,怎么能够理解其中的意义昵?”

六祖说:“ 各种佛法的妙谛真义和文字没有关系,三世诸佛的微妙道理,并不就在文字上。”

无尽藏比丘尼听了非常惊讶,到处转告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老们,说这是一位有道高僧,应该礼遇供养。村中有个魏武侯曹操的玄孙叫曹叔良以及当地居民,都争先来瞻仰礼拜六祖。

当时村里的宝林古寺,自从经过隋朝末年的战火兵灾,已成废墟。於是就在古寺的原来基地上重建佛寺,请六祖居住,这里很快就成了弘扬佛法的宝坊圣地。

六祖在庙里住了九个多月,又被抢夺传法衣钵的恶僧党羽追寻迫害,六祖隐避在前山中;恶人放火焚烧山上的草木,六祖勉强将身体挤进大石隙中得以幸免。那块石头现在还留有六祖结跏跌坐的膝盖痕迹以及所穿衣服的布纹,后人称此石为【避难石】。

六祖记起五祖的嘱咐:“ 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於是就在怀集四会二县境内隐居下来。

论议:

这一品是记述六祖得法后,在曹溪宏化时,各方学者前往请益,所有师资投契的机缘,汇录於此,故以【机缘】为品题。

什么叫“机”呢?即所教化的一切众生,什么叫“ 缘”呢?

即是有缘的众生,堪来接受教化,所以叫做机缘。

机缘品,机就是根机,根机有利、有钝,有上上根、上根、中根、下根。过去薰修得很好,这一生就是上根利器;过去薰修得不好,可能就是钝根。从这个角度来看,根机是自己人理薰修来的,过去没有薰修,就要靠现在薰修。所谓佛性人人本具,何时开悟得靠因缘,因缘和合,因缘相遇了,自然一下就开悟了。

在禅宗的“ 灯录” 里,机缘有其独特的意义。“ 机”是指那些来参学的人各人的程度不一样,学问背境不一样,根性的利钝不一样。而教师则要根据各人不同的情况善於接引,两者一扣,就是“ 机”。投了机,合了缘,参学的人达到了目的,教师也完成了任务。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 有缘” ,故称“ 机缘”。

古人开悟的因缘非常多,有听到板声开悟的,有人听到钟声开悟,有的在工作时开悟,有的在听经闻法时开悟,有在参禅时开悟,有在读经时开悟,这些都是缘。一个是机,一个是缘,一切都要自己努力,修行不是等待,要靠自己薰修,自己努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