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不一样的东北之旅”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不一样的东北之旅”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5年6月18日星期四

巴哥犬和东北粽



去年在哈尔滨的某个早晨,只见酒店对面小商店的老伯,在店前行人道旁优闲的吃着早餐,身旁一大巴哥犬(pug)和小吉娃娃( chiwawa)不停的跑来跑去。




不久,老伯的儿子和胖媳妇,也从店里出来同坐一桌吃早餐。小吉娃娃从男女主人的手中,吃了不少面包,而大巴哥在旁边等了好久好久,却还未轮到有机会吃上一口。




大巴哥心理不爽,觉得有点委屈,於是跑到邻居大妈那里蹲着生闷气。邻家大白哥哥跑过来安慰大巴哥:“ 给小的让一让,没关系啦!”




大巴哥问大白哥哥:“ 大妈们在忙啥呀?”

“包粽子哟!”

“ 那等下我们不是有粽子吃咯?”

俺也凑过去八一八,看东北大妈包的是啥粽子。
东北大妈把浸透的糯米,用勺子盛入折成三角形的粽叶中,然后塞入一粒金丝枣,再盛几勺水倒入粽叶包的米中,使米压得更紧实,包好再缠上水草,待下全部放入锅里加水煮熟,那就大功告成了。

我告诉大妈,南方人包的粽子,馅里有咸鸭蛋黄、猪肉、栗子、虾米、绿豆、眉豆、冬菇-----

“ 哎哟!那个我们不喜欢!我们只喜欢吃这样子的!” 大妈耸耸肩膀,一面摇着头说。

 原来南方人喜欢的咸肉粽,对东北大妈来说,竟然是难以下咽的食物;东北粽子的馅,只有大枣、小枣、金丝枣而已,以甜味为主。




大巴哥虽然跑到邻居大妈身旁待着,可目光没有一刻离开过小吉娃娃和主人。

“ 喂!主人在叫你咯!” 邻家大白哥哥在提醒那神情还是有点忧郁的大巴哥。




“乖乖,你跑那儿去啦?我们怎么会不理你呐!”

大巴哥摇着尾巴,津津有味吃着男主人手中的面包,先前的郁闷,早已经一扫而空。

2014年10月1日星期三

逛大街




吃饱饱,接下来已没啥节目,众人只好去逛街。在哈尔滨逛街,当然是要去中央大街,那是目前亚洲最大又最长的步行街,也是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





中央大街被区分成多个不同的段落,两旁耸立着大型的酒店、饭馆、百货公司、时装店、精品店、药店、银行、邮局、电影院,医院等,啥店都有,真是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在完全没有车辆行驶的街道上溜达,行人可以自由自在的逛街、购物、在特色的食肆中大啖着各式各样的小吃。



这么一大串的原来是炸玉米片,至於那些炸虫虫和蚂蚁,种类可丰富的很呐!







久违了的棉花糖哟!记得咱们小时候常吃的棉花糖,竟然在这里出现了。只见老板把一勺白糖放入快速旋转的机器中,然后用一根小棒绕着一层白白的丝线,拉长拉长再拉长,层层的白丝线,逐渐卷成了一团雪白蓬松的棉花糖了。





马迭尔宾馆和华梅西餐厅,皆为中央大街的典型建筑。马迭尔宾馆建于1906年,属新艺术运动建筑。华梅西餐厅则建于1925年,以俄式西餐、尤以它的一流设备而著名。





1906年,有个法籍犹太人在哈尔滨搞了个名为马迭尔品牌的冷饮企业,马迭尔就是modern (摩登)的意思。中央大街的马迭尔冰棍,日售一万多根,据说冰棍特点是“甜而不腻,冰中带香”,没有加膨化剂。咱们也买来吃吃,对咯!没放那么多化学剂,多放点牛奶和鸡蛋,真材实料,就是古早味的冰棍,当然会比较好吃嘛!





松花江畔防洪纪念塔广场的老人,以“听涛观海”,来形容他对松花江的爱护与期待。





2014年9月23日星期二

我爱东北菜 (2)——馒头



东北人口味重,所泡制出来的菜肴有三大特点,油大、盐多、菜码大。所以每到一处餐厅,肥仔地陪特别交代厨师们,放油放盐都得轻手一点。



在中国其他地方进餐,餐厅服务员首先必定把一大盘白饭摆上桌,跟着上的才是菜肴。而东北的情况则是相反,上了一盘又一盘的菜、馒头、窝窝头,甚至连荞麦馒头也上了,就是不见白米饭。

尽管你喊了很多次:“服务员,请先上白饭!”
 答案也总是:“哦!请稍等一下!”




咱们就一直等一直等,看来那些馒头也很不错、很特别啊!好奇心加上肚子饿,於是大家试食馒头。一面咬着馒头,一面吃着菜,吃了一大半,美女服务员才肯把一碟白米饭捧出来,此时,每人的肚子,已经塞下好几个馒头了。东北大米煮出来的饭,又软又香,又是特别好吃!咱们这些南方人,肚子根本就是饭桶,真是一日无饭不欢。



这次在东北旅游,早午晚每日三餐,桌上必有馒头,早餐是各式馒头和小菜配小米粥,不过如果午餐也馒头,晚餐也馒头的话,十天下来,可真叫俺们吃不消,大家都觉得自己也快要变成馒头了!




馒头是中国北方的主食,种类繁多,有白面馒头、玉米面馒头、菜馒头、肉馒头等。馍馍、窝窝头是不带馅的馒头,而包子,就是有馅的馒头。

明代学者朗瑛在他的著述《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六纵收服了蛮将孟获。平定了南蛮后,班师回朝途经泸水,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搞得众人就是无法渡江。诸葛亮把孟获召来问明原因,孟获说:“这些年来一直打仗的结果,让许多战死在这里的士兵们,永远也回不了家园。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祟,凡是要在这里渡江的,必须用49颗人头祭江,方能风平浪静。”
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终於想出了一个妙法,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人头的形状,并陈设香案,酒洒祭江,把包着肉的面团投入江中以祭亡魂。据说这就是馒头的起源,距今也有1700多年了。



记得曾经读过一则有关馒头和金子的故事:
话说在某个乡镇,有天狂风暴雨导致洪水成灾,到处泽国一片,乡民争相逃命。有个穷汉阿甲,匆忙拿着两个馒头爬上大树去避难,又有另一紧握住一小包裹的男子阿乙,也跟着爬到树上,两人分别抱着树幹疲累的睡去。
醒来时只见树下还是汪洋一片,阿甲肚子饿了,从怀里摸出两个馒头,分一个给阿乙,阿乙却不要,他觉得不是很饿,最重要是抓紧小包裹,绝不能失去。隔日,水还没退,阿乙感到身体虚弱,饥饿难耐,不得已向阿甲要一个馒头。阿甲却不答应,因为馒头仅剩下一个,阿乙从小包裹摸出一块金子,打算换阿甲的馒头,阿甲不肯换,宁要馒头也不要金子。不久,阿乙怕是饿昏了,竟失足掉落水中,阿甲害怕得大呼救命,等到有人来营救,阿乙早已被水淹毙了。有时候,确实金子也比不上一个馒头来得更贵重!




这一大块圆圆的东西就是玉米饼,可以折起来成一个信封般大小,肚子饿了,撕一小块放入嘴里,喝点水吞下去,肚子就不会空得难受。




外皮硬硬的荞麦馒头,很有嚼劲,只须咬一小口,喝点水,肚子就有充实的感觉。荞麦有降血压、降血脂作用,荞麦馒头和玉米饼,营养强化,更具保健功能。看来如果要去荒山野岭探险,只要带着玉米饼、荞麦馒头和饮用水,就不怕会挨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