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书讽刺武则天被诬入狱,坐了一年牢於679年秋天遇赦出狱。是年冬天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於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途经易水时不由心生感慨,写了《于易水送人》一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此地曾是荆轲刺秦时,燕太子丹送别荆轲之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长期怀才不遇,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法施展。在易水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同时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骆宾王一生处於理想与现实、怀才与不遇的矛盾冲突中,造就了他耿介正直的性格和汲汲进取人生态度,他的诗文中贯注着饱满的激情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形成“刚健”“风骨”的精神气格。
骈(pian)文是一种文体,起源於汉末,形成并盛行於南北朝。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亦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锵锵。
骆宾王的骈文鏗锵有力,意象大气昂扬,具有一股催人奋发、激人前进、积极向上的力量。他的骈文抒情意味浓重,不论是求仕之情亦或批判之情,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运笔如舌,挥洒自如,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徐敬业讨武曌zhao檄xi》便是这样的代表作。
(曌)是武则天为自己选的名字,意即日月当空,普照大地。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掉了唐中宗,立睿宗,自己则临朝称制。武则天此举引发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曾经追随唐太宗平定四方、战功赫赫的徐世绩的儿子徐敬业。
徐敬业公开表达对武则天“牝鸡司晨” (pin ji si chen 古时比喻妇女窃权乱政)的不满,在扬州发动政变,挑战武则天。为了让自己师出有名,遂任命当时在他府中当幕僚的骆宾王起草讨伐武氏的檄文。骆宾王本是性情中人,嫉恶如仇,非常痛恨武则天的各种手段,於是,在徐敬业的支持下,一篇由文案高手骆宾王执笔的千古檄文《讨武曌檄》横空而出。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泊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bi 宠爱)。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hui di 皇后的礼服) ,陷吾君于聚麀(you 母鹿)。加以虺蜴(hui yi 毒蛇蜥蜴) 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姐屠兄,弑君鸩(zhen)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
辞藻华丽,文笔犀利,用辞猛烈,一气呵成,开篇即历数武则天罪行累累,罄竹难书,将武则天骂到狗血淋头。之后再点明武氏乃亡国之祸根,从而道出讨伐武氏之必要性;强调己方起兵完全是正义之举;最后是号召全国的功臣贵戚联手匡扶社稷。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pou)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助,无废旧君使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骆宾王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
“先帝的的话音好像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幼主不知被贬到那里去了!如果能把当前的祸难转变为福祉,好好送走死去的旧主,效忠当今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於废弃先王的遗命,各种封爵赏赐,当如同泰山黄河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目前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请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那家的天下。这道檄文颁布各州郡,让大家都知晓。”
这篇檄文被后人认为是千百年来檄文中之上乘之作,理直气壮,气势磅礴,在昂扬激越中,带着情感的笔端,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声泪俱下,具有极大的煽动力和鼓动性,借此希望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
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问谁是作者,旁人回答是骆宾王。武则天读完后拍案叫绝,感叹说:“宰相安得失此人?”
宰相真是失策咯,居然错过了如此大好人才!
才华横溢却看不清天下大事的骆宾王,以为天下的人都会参与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伟大事业中,事实上,响应的人极为有限。叛乱行动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武则天派出的军队镇压了。徐敬业兵败身死,作为讨武檄文的作者骆宾王亦难逃厄运,有传说他和徐敬业同时被杀;有人说他投江自尽;也有人说他逃出生天遁入空门,总而言之,一代唐朝历史上的大才子从此人间蒸发,不知所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