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地处贵州省的最南端、贵州广西省区的交界处,属於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区,地形聚集了贵州的高原和广西丘陵的综合优势,既有高山,也有丘陵,属於喀斯特地形地貌 (Karst)。
从平塘县到荔波车程大约两小时,在荔波吃午饭,只见桌上摆了一盆红鸡蛋,中间放个孔雀头装饰,导游说吃饭前用红鸡蛋在头上转三圈,然后在额头上磕一下,表示红运当头。
根据相关记载,最早於公元前221年,荔波为象郡毋敛县地(今广西崇左市境),后又在明太祖洪武元年、清顺治十六年等时间被划为广西境内。
而小七孔风景区中横跨响水河的小七孔桥则建於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是荔波作为贵州通往广西商旅大通道之历史见证,商人从荔波小七孔古桥、黎明关等地出发,经广西环江、最终到达广西怀远的“ 盐马古道” 。
荔波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凹陷地带,集山、林、洞、湖、瀑、险滩、急流於一体。小七孔景区以精巧、秀美、古扑、幽静著称,移步换景、令人耳目一新。
从小七孔景区的西门开始,一路可经过卧龙潭、鸳鸯湖、翠谷瀑布、水上森林、石上森林、断桥飞瀑、68级跌水瀑布、拉雅瀑布等景点,最后到达小七孔古桥。位於景区之首的小七孔古桥长25米,桥面寛1.8米。拱高4米,由麻石条砌成,桥身爬满藤蔓和蕨类植物,桥下是涵碧潭。
地无三尺平的贵州省,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有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 的贵州,到处都是地下河,这便是特殊的喀斯特水文地质二元结构。
降雨落於树冠后,从树干向地表径流至喀斯特石灰石裂缝和枯枝落叶间隙中,形成森林滞留水。溪水沿着洼地一侧流出,迂回穿插在森林间,再沿着地下河入口潜入地下无影无踪。突然又从地势较低的地下河出口猛然翻涌而出,自上而下形成了瀑布、潭等高低错落的喀斯特特有的景致。
荔波小七孔景区的一道小型瀑布横跨路面,游客从下方穿行。
卧龙潭就在距小七孔风景区西门数百米处,为喀斯特暗河,亦是卧龙河的源头。鸳鸯湖距离卧龙潭大概5000米 (5 km),典型喀斯特盲谷湖,其水域面积约20公顷,深约40米,位於黄后地下暗河下游明流段,主要由上下两个大湖组成。
(地表河流通过河床上的漏水孔转入地下,地表上的水流消失或河道终止,在地表形成没有出口的河谷,此谓“盲谷”。)
小七孔风景区的响水河为黄后地下河下游明流段,从龟背山脚冒出,长达1.6千米(1.6 km),落差314米,因河床瀑布众多,响声震天,故称“ 响水河”。
翠谷瀑布坐落於响水河上游,紧靠努内吉海湿地,瀑布高达60多米,是一个封闭的峰丛洼地,瀑布旁群山苍翠,翠谷因此而名。
历史记载,1944年底日寇进攻贵州,右路攻陷荔波,前锋止於深河桥,此进攻路线与旧黔桂铁路和贵南高铁吻合。旧黔桂铁路是在抗战时期,为了运送抗战物资生命线而紧急抢修,由於时间紧迫,沿途地质条件复杂,环境恶劣,铁路修得极其艰难。日寇攻下桂林和柳州,沿铁路和桂黔古道追击中国军队,一直打到紧邻都匀的深河桥,贵阳危在旦夕,幸赖军民殊死抵抗击退敌人。小七孔是水族和其他各民族同胞保家卫国,顽强战斗的精神坐标,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和传颂。
1984年,四川雅安人艾福田决定开发小七孔风景旅游区。作为荔波水电局设计勘测队队长,他不仅参与建设小七孔三级电站(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确定的示范电站),而且首先发现并积极向外推介“ 小七孔” 。在州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小七孔风景区从无到有,逐渐壮大。1988年,小七孔风景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84年开始,艾福田在景区相关建设中持续工作了五年,使小七孔风景区初具规模。
“ 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这是小七孔古桥头碑上刻的一句对联。小七孔古桥以及不远处的大七孔桥,皆非大清官府修建,它们是当地少数民族劳动与血汗的结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