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6日星期四

土鲁番的地下长城

在新疆天山山脉,东南面的博格达山和觉罗塔山之间,有个5万多平方公里,低于海拔154米的盆地,维吾尔语叫做吐鲁番Turpan,意即“低地” 的意思。这个全中国的最低点,因为四周山岭高耸,盆地内部受热快却散热慢,形成了高温干燥的气候。这里全年日照很长,降水量非常少,只有16毫米,蒸发量却达3千毫米。有时,雨滴在降落过程中即被蒸发,地面不见滴水,这就是所谓的“干雨”。
干旱炎热的吐鲁番,夏日最高气温达到50度C,中午的沙面温度,有去到82度C,如果把鸡蛋埋在沙面下,一下子就会熟透。

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虽然气候极其干燥,却是瓜果葡萄盛产的好所在,原因就是在吐鲁番盆地上,分布着四通八达的坎儿井。



坎儿的意思,就是井穴,为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
因为土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西部的克拉乌成山,每到夏季,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地下变成潜流。久而久之,戈壁下面的含水量就会越来越大。更有的是,吐鲁番盆地和天山的落差相当巨大,沿着地势引水,通过挖掘疏导,水自往低处流去。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的土层,是沙砾石由粘土钙质胶结,质地坚实,挖好的坎儿井不易坍塌。

光头神探问:为啥坎儿井要在地下呢?
当然咯,吐鲁番干旱酷热,如果水道在地面,没两下子就给通通晒干;沙漠沙尘滚滚,水都全脏掉了!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的地方,先找到水源,然后在一定间隔,打深浅不等的竖井,接着根据地势的高下,在井底挖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和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到地面灌溉农田。
竖井就是开挖和清理坎儿井暗渠时,运送地下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气通风口。一般是越靠近源头,竖井就越深,最深的竖井有90米以上。一般每隔20到70米之间,就打一口竖井,井口呈长方形或圆形。一条坎儿井,会有十多个到上百个竖井不等。
 

旅巴经过戈壁滩,光头神探向窗外指着喊:看看看,那些一堆堆的土包,就是坎儿井的竖井口。可不知俺有没拍错?




开挖暗渠时,吐鲁番先民用木棍定向法来确定方向,减少弯曲。又用油灯定向法,在竖井的中线挂上一盏油灯,工人背对油灯,向自己的影子掏挖,就不会偏离方向,直到泉流淹没了筐边则为标准。暗渠越深空间越窄,天山融雪冰冷刺骨,工人蹼伏在不见天日的地底下,跪在冰水中,一寸一寸挖出那些坚硬的钙质粘性土,真是何其艰辛。所以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


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人们在一定地点建起蓄水池,那就是涝坝。
据史料记载,新疆坎儿井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多达1千7百多,和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兴建。清末大臣林则徐,充军到新疆,在吐鲁番看到坎儿井,大为赞赏。
1845年(清道光25年)正月,林则徐赴天山以南履勘垦地,途经吐鲁番县城,在日记中写道:“ 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弱,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坎儿井的清泉浇灌滋润吐鲁番的土壤,使火洲戈壁变成了绿洲良田,生产出中外驰名的葡萄、瓜果、粮食、棉花、油料等。



8 条评论:

  1. 好久以前看过电视纪录片的介绍,真是大智慧,在沙漠上也想到了这种取水的方法来。

    回复删除
  2. 阿卡臣,
    而加我地就要禁核,后人就唔会死于核。

    回复删除
  3. 山城客,
    早在2千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挖掘地下窖井技术的创造,称“井渠法”。传说汉通西域后,塞外缺水且沙土较松易崩,就将“井渠法”传授给了当地人民,逐渐发展成为适合新疆条件的坎儿井。
    后来,想是要给回当地人number satu,就支持坎儿井是本地人民根据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的说法。
    真是无法度!

    回复删除
  4. 新疆我都好想去走走! 妳就好可以經常旅遊!
    最近都很忙... 週末都要工作...
    很想12月放假再去旅行!

    回复删除
  5. Rafael,
    有工作才好嘛,忙一下又休息一会儿充充电,会觉得特别有意思。
    12月就不能去中国北方咯,在南部走走,拍多di靓照给咱们欣赏。

    回复删除
  6. 我在BBC有看过这样的井。
    其实挖这井很危险的哦。
    沙土松容易崩。

    回复删除
  7. londoncalling,
    昔の人は、とてもすばらしいですたね!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