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

可否让海龟活久一点?



孩子问俺,想不想跟他去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岛屿渡假。记得友人曾经说过,如果孩子请你外出用餐,叫你去那里玩,一定要连双脚都举起来赞成,表示你很乐意和年轻人同欢乐。所以,俺不假思索,立刻回应:“好得很呐!”

孩子问:“敢不敢坐快艇?”

快艇?俺坐过不少在湖中和江中绕来绕去的游艇和小船,至於快艇嘛,应该是没啥差别的吧!?不用想那么多啦!跟着去就是了。




行程开始,从吉隆坡乘一个小时左右的飞机,到达吉兰丹州的Kota Bharu 机场。

“我们不是要去离开丁加奴海岸20多公里的大停泊岛( Pulau Perhentian Besar)么?为什么会飞过来吉兰丹的呐?” 俺可有点搞不清楚。






有位马来老伯在机场接了咱们上他的的士,左转右转,转了大约一个小时,来到丁加奴北端的一个小镇Kuala Besut。原来往返停泊岛的交通生意,全由Kuala Besut 和吉兰丹的Tok Bali 码头所包办的。登上快艇,即刻展开一段很刺激的海上旅程。

随着陆地渐渐消失在视线外,船夫把速度加快,船头迎切着一波又一波的海浪,船身被冲击得不断飙起又落下,而大家还是坐得稳稳的哦!每个人的头发迎风飞舞被吹得乱七八糟,这时就可见得,马来妇女的tudung 也是很好用的啦!

在茫茫大海中,湛蓝的天空,连接着碧绿的海水,天连水,水连天,海水和天空合为一体,让人有点分不清是水还是天。经历了快艇在大海中被抛上抛下颠簸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行程,终於让俺深深的感受到,蓝蓝的大海是如此的神秘和美丽;辽阔浩翰的大海,是如此的博大与深邃;气势磅礴的大海,拥有深不见底的宝藏和强大的活力。




哗!终於可以看见沙滩了,咱们上岸投宿的地方名字很特别,叫做Bubbles。这里是大停泊岛南端名叫Tanjung Tukas 的海湾。以前,客人得涉水走上沙滩,旅社员工会帮忙扛行李,幸亏不久前,才刚刚添加了以铁桶和木板打造的浮动码头,让俺可以轻松的上下快艇,走上沙滩。






也是潜水教练的华人老板,带领着一群友善的马来员工,虽然在斋戒月,掌厨的马来大叔,照旧依时准备三餐给客人裹腹,煮的菜肴可一点都不辣,大人小孩都吃得好开心。

喜欢来Bubbles 的旅客,大部分是洋人,除了进行潜水、浮潜等活动,每当船只把饮用水食物日用品等运送到岸时,他们都会自发自动的帮忙搬东西。就在4月间的一个清晨,众人发现整片沙滩堆满了不知从何处冲上岸的一块块油污,全部大人小孩总动员,化了两天的时间,才把沙滩上的油污清理乾净,总共装满了60多个大大的黑色垃圾袋。




据说在2亿多年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海龟,海龟的寿命最长可以活到152岁。如今海龟的生存已经遭受严重威胁,海洋的污染、垃圾让海龟死亡;许多海滩的发展让海龟失去了产卵的所在;人类的活动和噪音干扰了海龟,使牠们不再上岸孵卵。沙滩的灯光、照相机的闪光灯,皆对海龟的产卵孵卵造成困扰。





每年的4月到10月是海龟的繁殖季节,在Bubbles, 有两位来自澳洲的海龟保育人士,加上分批来到岛上的国际学校学生的协助,他们每晚轮流守在乌漆墨黑的沙滩上,等待海龟产卵爬回海里去后,把像乒乓球般大小的海龟蛋收集起来,埋在特地打造的孵卵区里,过了大约50到70天左右,小海龟破壳而出,就把牠们放回海里去。



凌晨1点多,轻轻的敲门声把咱们唤醒,哦!有海龟上岸产卵了!
在漆黑的沙滩上,除了潮水的击拍声,四周是一片寂静。大家屏住呼吸不发一声,在学生们的引领下,慢慢走到离海龟下蛋的不远处。藉着洋妹子们手电筒的微弱昏暗红色灯光、以及天上连绵众多闪耀的星光照射下,约略可以见到两只体形巨大的海龟身影伏在不同的大坑里,耳里传来海龟的重重呼吸声和不断拨沙的声响。

海龟是保护动物,海龟蛋也是明文规定被禁止食用;去年,一群乌洞官员在山打根聚餐,桌上摆着一盘海龟蛋。照片在网络上疯传,遭到各界批评,而那只所谓的乡村及区域发展乌洞部长,明明自己面前堆着龟蛋壳,却矢口否认有吃过龟蛋。部长还说自己胆固醇高,没吃海龟蛋,也不知道有法律禁止食用海龟蛋这码子事。



长时间在水下生活的海龟,不像鱼类用腮来呼吸,而是用肺来呼吸,那是一种吞气式的呼吸方式,但牠的胸部不能活动,每隔一段时间,便得游上海面伸出头来呼吸。所以,另一海上热点项目,就是带游客乘船去追海龟。当看见有海龟出现,大家相继跳入海里跟着海龟游,直至牠们再次沉下海底。



海龟是一定要上岸产卵,每次可以生下50至200粒蛋,但是幼龟成活的机率只有千分之一。其实,在市场上,一粒像乒乓球大小的海龟蛋,可以卖到块多马币。据知在Bubbles的外国海龟保育者都是志愿工,辞职来到岛上做研究项目,每晚在沙滩上守夜拾海龟蛋,他们只被允许留下20%的龟蛋孵化,其余的80%都得交给某某单位;否则,这些「龟蛋」真系唔会放过佢地咁话喎!


2016年6月4日星期六

打麻将学英文



成都人最出名的就是赌,杜甫在《夔州歌十绝句》诗中写道:“ 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三峡一带的船工们,休息时也不忘在险恶的浪边,玩摊钱的赌博游戏。
宋代《悼蜀诗》中,“斗鸡破百万,呼虚纵大噱”,皆反映了当时蜀中的赌风之盛行。到了清代,更有大量移民从全国各地涌往四川,成都平原一带,融纳了南北各种赌博游戏,为赌风的全盛时代。

清末民国时期,在巴蜀地区的城市也好,乡间也罢,无论红白事都免不掉赌博。至今在四川和重庆流传着的民间风俗就是:“大事闹三天,小事闹三天,赌亦闹三天,不赌不闹不喜欢。”
民国时,有一首讽刺成都人是‘烂赌二’的打油诗,作者为教育家黄炎培:
“一个人无事大街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坐到晚,三个人猪狗象一例俱全,四个人腰无半文能把麻将编,五个人花样繁多五零四散,回家吃酸萝卜泡冷饭。”

前几年去成都,地陪就告诉咱们,飞机到了成都上空,就可以听到下面搓麻将的声音。成都孩子的启蒙教育就是麻将,还不会说话就懂看牌,成都婴儿开口学说的第一个字,不是叫爹也不是喊娘,而是‘糊’。
成都居民在夏天进山洞里避暑,把麻将桌子也搬进去。有记者写道:“成都人嗜赌成性,春天花海里打麻将,夏天水里打麻将,秋天银杏树下打麻将,冬天烤火打麻将”,你地话系咪好犀利咧?!


Image result for 成都学生打麻将学英文



Image result for 成都学生打麻将学英文




近日成都有所名叫「机投」的中学,中考即将来临,可是初三学生竟然在教室里打麻将。原来该校校长实在非常有创意,他利用学生们也喜欢打麻将的心理,把麻将牌上面的红中、白板、筒子、万子、索子等通通换成了英文字母,让学生在教室里打“英语麻将”。学生把摸到的牌,以牌上的字母进行组合拼成不同的单词,组词越多当然得分越多。学生每出一次牌,都会在自己的本子上记下一个单词,然后,谁的单词多就成了赢家。赢了的学生还得把糊了牌的词语拿来造句,这样才算打完一铺麻雀。

通过这样打麻将的方式,成都机投中学的学生不仅学了许多英语单词,还能好好的记下来,同时也帮助锻炼和加强他们的英语造句写作能力。其实,这就如同咱们平常玩的word puzzle games ,可以帮助锻炼思维,使脑筋转得比较快,更加敏捷。
打麻将也可以学英文,这真是成都之一绝也!







2016年5月20日星期五

邦咯岛掠影(2)



隔天清晨6点多,独自往海边走一趟。只见偌大的沙滩上,四处静悄悄空无一人,看来这个甘榜的居民很好命,不用早起去捕鱼,可以睡到自然醒!





为了继续保持这份宁静,不想急着把「好命的人」从梦中吵醒,就连海浪也放缓了脚步,小心翼翼地徐徐往岸边移动,温柔轻撫着仍在沉睡中的沙滩。




早起的犀鸟(hornbill)飞来说声“早安”,顺道把隐藏在羽翼间的丝丝欢乐,尽情往空中挥洒。



据统计全世界的犀鸟共有大约54种,属於热带森林鸟类,主要分布在非洲及亚洲南部,其中泰国具有13个品种,而砂劳越则拥有8个种类。
体重2至3公斤,身长有3至4 尺的马来犀鸟(the rhinoceros hornbill),分布在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马来半岛、新加坡以及泰国南部。

犀鸟在生态中扮演某种重要的角色,如散布牠们所吃的果实中的种子,和控制某些寄生的物种。曾经,科学家利用犀鸟当作生态的指标,去了解森林的状态是否良好,森林资源是否能够出产足够的食物并能维持大树的生长。



犀鸟有双大眼睛和粗长的睫毛,又大又长的嘴就占了身长的三分之一,加上头顶突起的头盔(casque),看起来真是很漂亮。犀鸟是非常珍贵的鸟类,牠们喜欢栖息在雨林的最高处,寿命可以活到35岁以上。

犀鸟深受砂劳越人的喜爱和崇拜,为当地人心目中的神鸟,地位非常尊贵,砂劳越(Sarawak)的州徽也是一只犀鸟形象,砂劳越的别称叫做“犀鸟之乡”。

由於许多热带雨林已被砍伐,栖息地和树巢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犀鸟的数量大为减少,加上还被人类狩猎盗猎,导致犀鸟面临灭绝的危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已将其列为受保护的稀有物种。





下午5点多,海上活动开始了,热闹的沙滩,连海浪也被感染得激动起来,浪花随着弄潮的人不停的前后汹涌舞动。太阳的余辉依然灼痛了皮肤,两只猫咪赶忙找个阴凉的地方休息,一面讨论着目前番薯邦最受「欢迎」的物种是:鸡?河马?犀鸟?猫?








2016年5月9日星期一

邦咯岛掠影 (1)



七早八早来到红土坎,随行的印度朋友直奔嘛嘛餐厅,在人生路不熟的情况之下,别无选择,俺唯有勉强的去选一样可以充饥的食物。印度朋友喝拉茶,吃印度包配咖哩汁,俺吃那个孟加拉伙计说不辣的 biryani rice,把配饭的咖哩汁也给了印度朋友,他们吃咖哩好像喝汤一样,嗖嗖三两下,然后把剩下的一小块印度包往碟子上一抹,就把干干净净的碟子推回俺面前。





终於等到众友齐集码头,准备乘坐渡轮前往邦咯岛(Pangkor Island)。中午时分,烈日当空,热得头昏眼花汗流浃背,坐在黄色渡轮的船舱里,就好像在蒸浴房里焗sauna。





在船舱里焗了大约有40分钟左右,邦咯岛已近在眼前。提起邦咯岛,自然就会想到中学时的一位来自邦咯岛的王同学。毕业后当上灵魂工程师的王同学,於某年的「冬至」,和家人在邦咯岛上一家餐厅用餐,当步落楼梯时,那道木楼梯突然崩塌,王同学整个人给摔了下去,就这么的一摔,把一位年轻人美好的人生给砸个粉碎,把王同学宝贵的生命也夺走了!
这残酷的消息确实令同学们震惊痛心万分,从此以后,在咱们的圈子里,邦咯岛和王同学的意外,成了永远绑在一起的话题。




印度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在邦咯岛的马来甘榜开了这家旅舍,印度老板说他崇尚大自然,建筑大部分都用天然的木板材料,大家也相当欣赏。只不过,后来发现,冲凉房里的木板因潮湿所致,到处爬着斑斑黑藓,连一朵朵的菇菌也冒出头来探望四周的环境,潮湿的木板还发出刺鼻兼刺激眼睛的强烈怪味。印度朋友说,为了老板本身的利益着想,一定要让他知道去改进才行。




在这个邦咯岛上的马来区,几乎每一寸的土地都建了旅舍,显得有点杂乱无章。海滩两旁布满了马来摊档,像一道长长的屏障,把沙滩和海阻隔在视线之外。俺只好沿着梯级爬下沙滩,下午2点多,海滩仍是一片寂静,匆匆拍了几张照片赶快逃回旅舍。印度朋友见俺汗如雨下,问说:“做么你好像刚从海里捞上来酱子的?”




2016年4月23日星期六

奇怪的日本人


9278158_orig.png

直至上个月,福岛核电站事故已迈入第5个年头,剧毒的辐射,从一开始就没有歇止过、由四个熔化的反应堆不断向四周释放,放射性污染物也没完没了的继续泄漏到太平洋去。可是,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从不报告真实的情况,核灾的严重性缺乏被广泛认之。日本政府告诉它的国民,一切都很安全,他们大可以回去福岛的家园生活了。

回忆当年切尔诺贝利 (Chernobyl)核事故发生,核辐射尘埃笼罩了欧洲大陆,约两千公里外的德国,把估计有好几万亩受辐射污染的蔬菜销毁,湖泊鱼类也发现核辐射。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法国的葡萄、荷兰的马铃薯,所有欧洲的蔬果和食品,人们都不敢买来食用。

切尔诺贝利核子反应堆发生意外,苏联政府派出无数人力物力,化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终於把反应堆的大火扑灭,同时控制了辐射的外泄。他们担心反应堆核心内的高温铀与水泥熔化而成的岩浆,会穿蚀厂房底板进入地下,苏联政府派出大批军人和工人,给炸毁的四号反应堆,修建了钢筋凝土的石棺,将其彻底封闭起来。


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苏联上将尼古拉。安托斯金(Nikolai Antoshkin)指挥一批苏联飞行员,从空中向反应堆投掷铅、沙石及泥土以控制辐射物扩散。灾难发生后的十天中,他的飞行员们共飞行了4千多次,将自己曝露于巨大的辐射中。当然,飞行员们是知道后果的,只是,他们也知道,反应堆需要被尽快覆盖。这一批执行任务的飞行员中,多位已经死於癌症。

至於日本东电公司,对福岛核反应堆发生事故则显得一筹莫展,拖泥带水,好像那不是啥严重大事。也不接受Nikolai Antoshkin的建议去封闭出事的反应堆,就任由那些反应堆一个接着一个爆炸。也漠视许多核能专家的警告,任由堆芯熔化(meltdown)的发生,这是核电站发生事故中最为严重的事态。然后,日本东电向媒体承认,它们低估了反应堆堆芯熔化。

你们说,日本人是不是很奇怪???


福岛那4个爆炸后裂开的反应堆,辐射粒子每分每秒四下飘散,还有的是,东电把核污水拼命往海里倒,还说那是没办法的事。而离开福岛仅仅200公里的东京,竟然好像啥事都没发生过,一片歌舞升平,日本还坚持於2020年在东京办奥运。


1945年,日本经历了第一次的核灾难,美国以广岛和长崎作为它们的新武器——原子弹的试验场所。一名经历了广岛轰炸而存活下来的Tomiko Matsumoto 说出她的经历和心中的感慨:

“ 广岛人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也经历了同样的灾难,但是他们会互相歧视排斥。幸存的女子不能结婚,没有人会认同她们。当然,这些「被爆者」(Hibakusha)因为在原子弹爆炸中,受核辐射影响而出现身体健康状况异常,根本没有人会给他们工作的机会。
除了身上的疤痕被嫌弃,体力的不足,通常会患上白血病、癌症等。人们害怕受感染,都不敢接触这些人,最终让他们像一群怪物似的、在社会的边缘苟且偷生。


二战后,日本政府为「被爆者」提供特别的身份证,被爆者将身份证和保健医疗卡一起出示,便可以在医疗部门接受免费的诊疗、药物以及住院等服务。偏偏,日本人竟然会妒忌那些持免费医疗卡的「被爆者」,害怕遭受歧视的「被爆者」,都不敢出示他们的医疗卡,宁愿自己付钱。有的连医疗卡都不要申请,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支付医疗保健固然是一项重担,而被歧视,则是有如雪上加霜,是更加严重的悲剧。”

你们说,日本人是不是真的很奇怪???





Fairewinds Energy Education 的 Arnie Gundersen ,在日本探访了一个福岛灾民安置小区,那里住了66个家庭,那天有22名妇女愿意接受Gundersen 的访谈。其中一名妇女告诉Gundersen:

福岛灾难发生后,她的头发大量掉落、天天流鼻血、身体遍布荨麻疹斑点和疮疖,医生叫她别担心,那是压力所致而已,她应该相信医生的。Gundersen与同僚惟有向妇人解释,她身体的症状是由於高辐射量所致,她需要得到特别的治疗。可是妇人认为,医生会很关心她的身体状况,她实在不好意思、也不敢再向医生提出任何疑问,况且,这些情况在安置小区里的灾民中,几乎是很普遍的。

5年来,从未有任何官员到安置区探访这些灾民,和他们谈灾后的健康教育,谈辐射的问题,这些安置区的灾民,就有如被社会遗弃的一群异类。


更令人不解的是,如今大多数日本人,竟然把福岛县人视为是导致核灾难的罪魁祸首,对他们简直是充满了敌意。所以当某些福岛居民要到外地时,就得把车牌转换成另外一个地方的车牌,因为当外地人看到福岛县车牌的车,这些车就遭殃了,一定会被刮个大花脸,表示人家不欢迎福岛县人。
可是,当福岛县人驾着挂上外地车牌的车回到福岛时,这些车也会通通被刮大花脸,因为他们被当地人认为是「叛徒」。

你们说,日本人奇怪不奇怪???


 secause I was discriminated against by Hiroshima people. We lived ether in the samd Ha people knohapped but they ch

2016年4月5日星期二

「填房」的终结战


一直以来,清明时节都是雨纷纷的嘛!可是今年的清明节,却是热得人人头昏脑胀晕陀陀。记得家里的老人家说过,也确实曾经看过好几个例子,不懂什么原因,在清明期间,那些大限将至的老弱残兵,多数会选择在清明的前几天匆匆离开这个世界。

上个星期,一名80多岁的老街坊,也是一名退休老师,突然呼吸困难,在送往医院途中离世。
退休老师原本在北马一个岛屿当小学教师,当年40多岁无忧无虑快活自由自在的单身贵族,突然只身南下,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城市去嫁给一个60几岁的男人。所谓矿家的男人的妻子,50多岁因哮喘病去世,家人看他夜夜外出花天酒地,担心他等下娶一个不三不四的女人回家,於是多方打探寻找,要帮老男人娶回一个「填房」。

以前老一辈的人,妻子死后,把再娶回来的大龄姑娘,或是年青寡妇,均称作「填房」。外表看起来斯文大方的老师,被男人和他的亲戚们相中了。在老男人的儿女以及一群姨妈姑爹努力游说撮合之下,终於,身著旗袍、一身端庄打扮的老师被迎进了男人的家。后来,左邻右舍就把这家的新女主人叫做“填房老师”。

最初的两三年,填房老师和老男人以及家人的关系,可说是非常的融洽,当老师炫耀着左手戴着后辈送给她的翠绿玉镯子时,让一众邻里羡慕不已。每逢学校假期,老男人必会带着「填房」出国旅游,据说,那是他以前从未和死去的老婆做过的事情。

好景不常,由於早期夜夜笙歌的关系,才60多岁的老男人,健康开始走下坡,吃药的份量比饭量多了好几倍。填房老师白天要去教书,回家就得当护士。早上,老师把病人搁在轮椅上,推到庭院晒太阳,手里拿着一把尺,要病人举手抬脚做运动。偏偏病人又不听话,当惯了老师的「填房」气起来,把老公当小学生来训,禁不住一面骂,一面用尺敲他的手。从此,邻里每天都会听到老师中气十足的唠叨声,以及老男人上气不接下气的衰弱漫骂声。

最初,邻里看见老师单枪批马、嫁入老男人这户向来以势利和霸道著名的人家,确实有点为她担心。岂知老师并非省油的灯,所谓“一物治一物,糯米治木虱”,老男人的子女以及姨妈姑爹不单止欺负不了她,反过来是家族的财产竟然被她掌控了。一旦牵涉到利益和金钱,各人的伪装都不自觉的卸掉了,原本的真面目自然都显现出来了,家庭斗争也陆续上演了。邻里对这家人如此戏剧性的故事,不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就好像追看那些婆妈又煽情的TVB电视剧集一样,时时追探剧情的新发展。

老师刚演完了今世的「填房」角色而离去,如今,那家人的子女最关心的事情就是:留下的房子和财产,究竟会给谁?


2016年3月20日星期日

这些匙羹真好味





数年前去台湾旅游,到外面用餐,发现那里几乎有80%以上的店家,提供给客人的皆是“即用即弃餐具”。勿管台湾小吃被形容得有多么美味,当俺看着那些盛在尼龙发泡胶碗碟中的卤肉饭、蚵仔面线、牛肉面、关东煮等等,还有各式各样的奶饮茶饮,想到难免已经有少许塑料溶入了食物和饮料中,禁不住起了鸡皮疙瘩,面对各式各样美食,竟然有食不下咽的感觉。
除了当地人,台湾观光业发达,想到一天下来,光是“ 一次性使用免洗餐具” 所制造的垃圾,很可能要堆满几个足球场,而对我们的地球来说,实在是太太太不友善了!!!


Narayana Peesapathy 是一名地下水研究者,他也是Bakeys 食品公司的创办人,企业的宗旨,就是 “ 着重於环境和社会的改善”。
话说有一回,Peesapathy 买了一包印度蒸米浆糕 (idli )配搭印度酸辣酱(sambar) 当午餐,摸到附送的塑料匙羹油腻油腻的,那本来是即用即弃的匙羹,一定是被用过了又循环再落到自己手中。含致癌化学物的塑料餐具,既不卫生,更对环境造成灾难性的污染,Peesapathy 立定主意,要打造出一项健康的替代品。

在印度,大多数公共餐馆也都在使用含致癌化学物的塑料餐具,这些餐具还是“不可以生物降解塑胶材料”(non-biodegradable)。(据说,一个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杯子,也得经过50年以上,方能化解在土壤中。)而每年,近乎有1千几百亿件塑料餐具被丢弃,为了要缓和这种恶劣的情况,Peesapathy 创立了Bakeys 食品公司,并用小米(millets)、大米(rice)和小麦(wheat)来制造出许多可以食用的餐具,如:匙羹、叉和筷子。

2011年,Bakeys 食品公司成立於印度中部一个名叫Hyderabad 的大城市里,先后已出售超过1百50万件可食用餐具。


比利时有一对年轻夫妇 Mr & Mrs Thibaut Gilquin,在一次宴会后,看着那些堆集如山待洗的碗盘,先生对太太说:“ 不如我们把这些碗碟吃掉吧!” 一句开玩笑的话,却让两人兴起了研发可食用餐具的念头。经过多次尝试后,他们把面粉、水和油组合,成功制造出材质坚固、可以盛装各种食物和酱料的可食用餐具,连同食物一并吃下,也容易消化,既能节省清洗碗盘的时间,也可以减少清洁剂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这种餐具可经生物分解,也可放入烤箱使用。
Thibaut 夫妇成立了一家小公司研发相关产品,除了可食用的食物容器,他们还计划开发其他可食用的物品,发展新策略,希望进一步吸引顾客,并将产品推广到法国、西班牙和瑞士等国家。







现今社会,即弃产品比比皆是,塑胶餐具、木筷子、胶袋等等。据统计,快餐店如KFC 、麦当劳最糟糕,每个顾客吃一个快餐,就会用上9件至12件即弃用品。
目前,市面上的一次性快餐盒,大多是由石油中提炼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原料,加上发泡剂而成。而由polystyrene 制造的餐盒,在普通环境下,它的降解期长达200年左右。假如混在垃圾中焚烧,就会产生10多种有毒气体,直接造成大气污染。因为要使快餐盒成型,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加入各类添加剂,如果把混在垃圾中的餐盒一起掩埋,时间一长,其中部分有毒添加剂便会逐渐释放出来,对土壤以及水源造成破坏。

聚苯乙烯是一种致癌的环境激素物质,这类餐具在高温下,会产生二恶英(Dioxin),也是“最凶狠” 的致癌物质。由此可见,一次性塑料餐具无论对环境、对人体健康都有极大的危害。
为了爱地球、爱自己、爱家人、即日开始,请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请拒绝使用即用即弃餐具吧!






2016年3月5日星期六

卫生棉先生





1921年,美国的Kimberly-Clark,也就是Kotex的总公司,生产了世界上的第一片抛弃式卫生棉。至於另一间公司Johnson & Johnson ,也在1927年推出了另一个卫生棉品牌——Modess。到了1970年代,随着“自粘式背胶卫生棉” 的诞生,卫生棉的演进有了重大的突破。

1989至1990年开始,陆续出现了有所谓的“好自在蝶翼” 、柔顺超薄型、超软型、加厚型、日用式、夜用式--------林林种种,多到让消费者们眼花潦乱。


2015年3月底,番薯国乌洞政府告诉番薯民不用担心,在4月开始实施消费税后,卫生棉的价格将会下降。因为市面上的卫生巾原本涵盖了10%的销售税,而消费税只是征收6%而已。到了消费税落实后,卫生棉价格根本没有下降,反而是持续的涨价。




在拥有12.1亿人口的印度,卫生棉的使用者却仅有2%的女性,因为市场上出售的卫生巾价格,远远超出许多家庭的承受能力。女生步入青春期后,很少能买得起卫生棉,唯有以其他布料来作为替代品,同时也增加了感染和患病的几率。




当时年纪只有29岁的Arunachalam Muruganantham,看见新婚妻子躲躲藏藏的拿着一块肮脏的破布,才发现她竟然是一直在用那么不卫生的方法,来处里每个月的经期。老婆告诉他,如果家里有几个姐妹用卫生棉,那么她们就不够钱再去买牛奶了。

 Muruga觉得自己应该送给妻子一份礼物,於是他去买一盒卫生棉,那几片看起来成本仅值几分钱、用棉花制成的白色东西,在商店里竟然要以几美金出售?Muruga 想了想,决定要研发出价格合理的卫生棉,让老婆和家里的姐妹们,以及全国其他的妇女们,在「大姨妈」驾临的日子里,能够以乾净的卫生棉来处里。

Muruga做好了第一片卫生棉给妻子试用,效果是糟透了,老婆说她宁愿去用回那些旧破布。然后Muruga继续改良制造卫生棉,还带了一堆去给念医科的女同学们试用。可是,女同学们觉得害羞死了,要告诉一个男人他做的卫生巾好不好用,这么尴尬的东西,叫她们如何启齿呢?最后,连老婆和甚至Muruga的姐妹全部拒绝合作,没办法之下,Muruga只好自己去试用卫生棉了。
他把动物的血装在瓶子里绑在腰间,透过一条管子连到垫上卫生棉的内裤,走路或骑踏车时,稍为压一下,血就渗出来,搞到又腥又臭,狼狈不堪。尽管失败又失败,还被邻里视为“变态佬”,Muruga 依然坚持的做,也终於发现到,需要用一种由松木中萃取出来的特殊纤维质,才把卫生棉制造成功。但妻子对他不谅解,离他而去,Muruga 还收到了离婚通知书。
接下来,Muruga 又化了4年的时间,打造一台简单的机器,让任何乡区的妇女,都可以在家里制造卫生棉。





Muruga 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在有生之年,让印度的妇女都能够使用卫生棉,也希望帮助更多乡下妇女改善生活,让她们过得更有尊严。他发明了运用低成本生产卫生棉的机器,却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以社会企业的方式进行,从而改变了许多印度女性面对月经的态度。

Muruga 说:他 把人分成3类:没有受教育的、受一点点教育的、受太多教育的。而Muruga 自己,就是一名仅受一点点教育的中辍生。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发明了什么,就立刻去申请专利,也不要像一般人在赚了几十亿的财富后,才去做慈善(what sort of charity?)。只受过一点点教育的Muruga,绝不像那些跨国集团,一味追求沾满血腥的金钱,他只把机器卖给印度的妇女自助团体。7年里,他持续对抗跨国大规模企业,安装了600多台机器,也创造超过100万的乡村就业机会。Muruga 没有觉得特别骄傲,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看到问题,然后变成去解决问题的人。 至於离家5年的老婆,最后也回去和Muruga 团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