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历史悠久,随便踢到一块石头,很有可能那是一块具有超过300年历史的石砖。在杭州余杭区良渚镇,就存在着一处5千年历史的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距离杭州国家版本馆大约5公里左右,良渚古城遗址由良渚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祭坛墓地和外围郊区等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其中良渚古城核心区面积为80 公顷(800万平方米=8平方公里),等如4.2 个香港维多利亚公园,比北京故宫略大(故宫占地面积约72 公顷)。
良渚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上世记30年代:
1935年5月,浙江省立西湖搏物馆的地质矿产组助理员——施盺更,参加了在杭州一个叫古荡遗址的发掘工程。在整理出土器物时,一件有孔的石斧引起了施盺更的注意。良渚一带盛行盗挖文物,从小生长在良渚的施盺更,对那些散落在盗坑附近的石器陶片有深刻印象,良渚和古荡遗址的石斧有什么关连?带着疑问回到良渚的施盺更,经过多次调查采集了一些陶片,他隐约感觉到良渚似乎有一个遗址的存在。经过当时西湖博物馆领导的同意和支持,施盺更和他的团队开始对良渚遗址进行正式的田野考古发掘。
从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考古发掘共进行了3次,出土了大量黑陶、石器、玉器,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玉器上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 天人合一” 观念的体现和信仰,从玉器和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施盺更於1937年春,撰写5万余字的《良渚》一书,亦称《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制图100余幅。文槁付排后,抗日战争爆发,印刷中止,许多出土珍品毁於战火中。1938年秋,浙江省教育厅出资付印,《良渚》一书问世,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瞩目。1939年,抗战时期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施盺更患猩红热而不幸英年早逝。
1959年,中国箸名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夏鼐(nai) ,在长江流域考古工作会议上正式把施盺更当初编入的“ 龙山文化”,提出改为“ 良渚文化” 的命名,将其确立为长江下游独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首次确认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等礼器属於新石器时代,而非商周遗物。
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被发现,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这几年,良渚文化遗址从40多处增加到135处,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
1986、1987年,从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财富的玉器和象征神权的玉琮(cong),还有象征军权的玉钺(yue),为研究阶级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994年发现了超巨型建筑基地,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0.3平方公里,等如半个北京故宫),确认是人工堆积的大土台,土层最厚处达10.2米,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见。考古学界认为“ 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古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战国时期出版的一本先秦典籍《鹖( he) 冠子》记载:“ 成鸠氏之国------兵强,世不可夺”,也就是说良渚文化集团武力强大,天下无敌。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於专业化,琢玉工业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慕;贵族大墓和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已经分化成不同等级的阶层;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的前奏。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确认了城墙、水利系统,后续的考古工作,尤其是反山、瑶山、古城遗址的发掘,逐步揭示其文明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走入良渚遗址公园,到处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地,“ 地下气象万千,地上土丘一片”,历经5千多年的沧桑,地面上除了台地、土坡和被植物覆盖的水坝遗迹等,看不到明显的建筑遗存。
公园内是通过不同植物来标识不同的遗址,比如:水稻种植区域代表古城的水域,狼尾草区域代表良渚先民堆筑的生产生活区——台地,土坡上长满了三叶草,代表良渚先民夯筑的南城墙。公园的每一寸土地下都埋着文物,这里一坨土也不许带走,别地是遗址外面造公园,此处是遗址里面有公园。
这里是现实与过去的倒置,有如历史轮回了一遍。5千年前一股旺盛的生命力於此肆意生长,繁华的都市,喧嚣的土地,可以称得上古老文明的良渚古国;5千年后这里是一片圈养的荒野,草长莺飞白鹭起飞,加上一群梅花鹿。游人呼吸着弥漫在空气里5千年的历史,双目所及之处,皆是5千年前历史的重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