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北起余杭塘栖,南至钱塘江,全长39公里,贯穿杭州市中心。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工程的京杭大运河,自隋唐以来就是连接南北的经济与文化大动脉,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写下不朽诗篇,这些诗词或咏其繁华,或叹其功过,或抒旅途之思。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此为评论大运河最著名、最是一针见血的诗。诗人反驳了将隋唐灭亡简单归咎(jiu)於运河开挖的观点,指出直到唐朝,人们依然依赖这条“ 千里通波” 的河道进行运输。如果不是隋炀帝杨广为了享乐,建造“ 水殿龙舟” 南巡劳民伤财,单就运河本身的功绩而言,其贡献足以和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论。
《 浪淘沙。其三 》——唐。刘禺锡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雅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此诗以优美的笔触勾勒出汴水(运河的一段)的春日晨景。水流泛起虎眼般的波纹,淮河清澈映着鸭头绿般的春色。后面两句由景入情,发出深沉的感慨:你看那渡口淘沙的地方,千百年来,这河水已经渡过了人世间的多少人啊!运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充满了时空流转的哲学意味。
漫步拱宸桥西侧的桥西历史直街,这里保留了大量的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筑和工业厂房,如今被改造为中国扇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等,形成了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历史文化街区。
相比於桥西历史街区,小河直街更显静谧和原生态。街道沿河而建,保留了老杭州的市井风貌,白墙黑瓦、木门木窗,如今开设了许多咖啡馆、茶馆、手工艺小店。
杭州的伞,不仅是遮阳挡雨的工具,更是一件承载了千年历史与江南韵味的艺术品。无论是工艺精湛的西湖绸伞、古朴耐用的油纸伞,还是家喻户晓的天堂伞,都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
西湖绸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制作的油纸伞为浙江省非物质遗产,承载古老记忆。杭州天堂伞业集团生产的钢骨三折伞,以轻、新、牢、美著称,俺也忍不住选了一把带回家。
展馆的一偶设置了一处“ 烟雨江南”的光影布景,参观者还能沉浸感受一下撑着油纸伞,俳徊在悠长雨巷中的意境。
一转角,又到了另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展厅。博物馆从文化遗产的角度,生动诠释了“ 物开一刃为刀,两面开刃为剑,双刀相交为剪” 的独特内涵。不仅展示了从古代吴越宝剑到现代刀具的演变,还收藏了像瑞士军刀、克力士剑等世界各地的著名刀具。
小剪刀里的大智慧,让大家可以了解到这把日常工具背后不寻常的故事。从美容美发到医学治疗,从艺术创作到各地风俗,剪刀的应用无处不在。
运河杭州景区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包含历史街区、博物馆、寺庙和工业遗迹,集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线性空间。
创建於1649年的方回春堂拱宸桥馆,不仅是一家医馆,更是一处可以体验中医文化的好去处。原来有很多本地人来这里挂诊,他们推崇中医“ 治未病” 理念,未病先防,即病早治,已病防变,痊后防疫,养生保健,亚健康调理。
不知不觉,已近黄昏,乘搭最后一班水上巴士回到武林门码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