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3日星期日

云南的茶祖


在云南的历史上,曾经有两个从四川来的外地人,让云南人很佩服,第一位就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孔明)。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地方豪强趁机造反,诸葛亮先是修书派遣使者规劝,不果,终於公元225年3月,决定亲自率军出兵南方平定叛乱。

当时云南山区最威水的蛮王孟获,听说诸葛亮亲自出马,他舞动着手上的两把大刀哈哈大笑兼带着鄙视的口吻说:“人人都说诸葛亮很厉害会打仗,我才不相信!”

没想到头一仗,孟获就在一个山谷里被诸葛亮逮住了。诸葛亮打算通过生擒孟获迫使他归顺,从而达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於是把孟获带到营阵观赏,问他觉得蜀军如何?孟获回说:“ 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祗如此,即定易胜耳。”(之前不知道你军方虚实才落败,如今看了营阵,不过如此而已,湿湿碎,我赢梗了!)

既然孟获不服气,诸葛亮先把他放了。第二仗孟获又被打败,还是不服气,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若再被擒才服。诸葛亮听后爽朗大笑说,那你准备好了再来吧,便放他回去。



第三回孟获使了个「诈降计」,假装向诸葛亮投降,却被诸葛亮识破,逃到泸水的孟获被士兵截获,押见诸葛亮,孟获大喊不服,那是因为自己的弟弟孟优饮酒误事, 诸葛亮也不多说,就放走孟获。

诸葛亮手下大将很不甘心,都说:“我们从四川老远来到炎热的云南山区,就是要捉拿这个蛮王,丞相怎么老是放他走呢?”

诸葛亮对部下解释说:“ 大家不用急,听我说。虽然抓到了孟获好几次,但他心里不服,一有机会还是要造反。如果把孟获杀了,众多信服追随他的人就会群起反抗,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孟获口服心服,其他人也服气了,云南才能真正安定。”



孟获发了狠,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去挑战蜀兵。獠丁兵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涂着鬼脸,孟获穿上犀皮甲、骑上大红牛,率领十万蛮兵,呐喊着往蜀军营寨冲。诸葛亮下令关寨门不战,任由他们在外面叫骂了三天,忽然下令拔营后退。孟获以为诸葛亮害怕了,紧追猛赶到一片茂密的大树林,却见诸葛亮坐在一辆车上,冲过去便要捉拿,「咯踏」一声,孟获连人带牛和手下的好几个洞主,全跌进陷坑里。孟获气得大喊:“ 要是你敢放我回去,我一定还要报仇!”

诸葛亮大笑说:“既然如此,我再放你一回,这是第四次了。”

孟获躲入更南边山上秃龙洞,引诱诸葛亮上山去抓他。上山的路会经过几口有毒的泉水,只要喝上一口,即中毒甚至死亡。当地土人因为诸葛亮多次宽大的放回孟获和蛮兵,心存感激,指引诸葛亮的军队掘出冰凉清纯的泉水给大家解渴。

站在山上的孟获和其他洞主,看到诸葛亮的士兵挑水煮饭,给人马饮用,非但不死,反而精神百倍。蛮兵吓慌了,都以为有天神来帮助诸葛亮。银冶洞洞主杨锋感恩日前诸葛亮不杀其族人,索性在秃龙洞捉了孟获送给诸葛亮。孟获还是不服,要再决战於银坑洞,诸葛亮第五次放了他。



孟获在银坑洞召集了上千蛮兵,还找了西南方会使魔法的木鹿大王来助阵。木鹿骑着大白象,口念咒语,手摇铃铛,霎时一阵大风刮得沙石满天,还引出满山遍野的毒蛇猛兽,向蜀军营地迈进。

诸葛亮轻摇手上的羽毛扇子,吩咐士兵拉出十辆红车,打开车门,里面是一头头木制巨兽,身上钉满了亮晃晃的铁爪钢铃,披着五彩刺眼的毛皮,肚子里塞满烟火弹药。脚下踩着轮子。诸葛亮下令点燃火炮,把木头巨兽推出去,木鹿大王的野兽被口喷烟火、张牙舞爪的木兽吓得掉头跑,把随后的蛮兵全踩倒了。银坑洞被占,隔天,孟获在大舅子的陪同下,往诸葛亮寨中假意投降,诸葛亮洞悉其诈,令军士把他们全拿下,并搜出各人身上兵器。孟获还是不服,说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诸葛亮第六次把他放走。



孟获连打六仗,老巢都没了,只剩下几百个小喽罗。走头无路之下,唯有去东南方求兀突骨,带领一队乌戈国藤甲军与诸葛亮决战。藤甲兵身上都穿了一付用藤编成的盔甲,能使射来的弓箭折断,砍过来的刀也弯曲,人掉到水里也不会沉下去。眼看诸葛亮的士兵对付不了藤甲军,孟获大乐,诸葛亮退兵,孟获不知是真是假,小心跟在后头。

走着走着,前面蜀军突然乱成一团,慌乱中丢下许多粮车和黑色的车辆,孟获令凶狠的藤甲兵趁机追杀上去。这时,从山上滚下许多大石头,堵住前后退路,接着千百支火把落下,原先里面装满了火药的黑车轰轰炸开,无惧刀箭和水的藤甲兵,被油车火药烧死无数,孟获刚想逃,才回身就被诸葛亮的大将一枪拐下马来。



孟获第七次给活活捉住,被带到大帐中,手脚也没绑,更没人看管,桌上摆着酒菜,诸葛亮却不见踪影。等了半天,才有个大将进来没好气的说:“你快点用餐吧!我们丞相说,他这回不送你了,你吃饱了就自己回去吧!”

孟获一脸尴尬,伸出双手说:“快绑了我带我去见你们丞相,天下只有他能把我七擒七纵,我再不认输,也知道羞耻!我服了,再也不起兵反抗了!”

孟获回去后,还说服各部落投降,自此,南中地区重新归蜀汉控制,夷人渐渐臣服於朝廷。
诸葛亮南征,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对南中既不须留兵,也不用运粮,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而南人上贡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 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为诸葛亮可以专事北伐中原,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山一带,居住着一个人口不足3万人的少数民族——基诺族。基诺族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和祖先,对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更是非常敬崇。

根据基诺族的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三国时期蜀汉军队的一支小部队。当年诸葛亮率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与雍闿(kai) 、孟获的叛军激战。有一天,因长途行军连日作战,部队在一片树林中休息。由於太过疲累,一些军士竟然没有听到出发的号令,等他们醒来时,大部队早已出发。於是他们急忙追赶,来到一条挡住了去路的大河,诸葛亮的大部队就在河的对岸。因为军纪严明,诸葛亮决定不派船接迟到的部队过河,只留下一点茶种、棉籽和粮食,让他们就地安居。

士兵们为表达对自己行为的后悔,他们按照诸葛亮帽子的样式,在当地建起了房屋,称之为「孔明帽」;后来基诺人在自己衣背中刺绣上诸葛亮的八卦印,以示崇敬和怀念,称之为「孔明印」。这些留居当地的蜀汉军人,就是基诺族的祖先。

据相关史料记载,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那段时期,足迹遍布四川、贵州、云南大部分地区,更远至缅甸东北部。除了镇压叛乱,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云南其他的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不少关於诸葛亮的传说。如佤族的祖先盖房子、编箩筐,相传就是诸葛亮教的,连稻种都是给之於诸葛亮。



在云南,诸葛亮被视为茶祖。据说诸葛亮率军南征云南地区,大山中的瘴气,让将士们中毒染病。一日,诸葛亮在梦中遇见白发长者,教他以茶祛病的方法,果然茶到病除,士气大振。有感於白发老人托梦之恩,也为了造福当地百姓,征战结束后,诸葛亮在云南山中播下大量茶籽,种茶成林,还把烹茶技艺传授给当地人。在云南古茶区,就有“孔明山”、“孔明茶”,每年农历7月23日孔明诞辰,当地人都要举办“茶祖会”来纪念诸葛亮。



2017年7月6日星期四

“不要放辣椒”


印象中,四川菜的特征,除了辣、麻、油大,许多还是冷冰冰油腻腻的凉菜。四川人连炒包菜都要撒一把花椒下去,还记得当年那股恐怖的花椒味,让俺在将要离开成都的那顿午饭中,仅以白粥裹腹!

今次的东川行,发现南面一带的云南少数民族真是超爱吃辣,几乎每样菜都是以辣为主。在旅店的餐厅里吃饭,只见一锅红红油油的辣椒汤里面泡着咱们心目中最美味的kampung鸡,捞块肉上来,甩掉红油,放入口里,就是辣得不行,对俺来说,真是暴殄天物咯!

接下来一锅云南美食酸辣鱼汤被捧上桌,只见鱼也是躺在油亮的红水中,还有荀片炒猪肉、豆腐、青菜等等,没一样是不放辣椒的。本来是很好吃的一碟菠菜,岂知又加进了辣椒,这里的不知啥辣椒,比咱们 kampung 的小辣椒可辣上好几倍,辣得喉干舌烫,咳得眼泪鼻涕直喷。学乖了, 接下来的每一餐都得额外交待,“不要放辣椒”,如此方能吃上几顿好饭。




说起来,能让咱们吃饭吃得最开心、最心满意足的,莫过於在途中的农家小饭馆里用餐,因为在这里,咱们可以和掌厨的商量煮那一些不必放辣椒的餸菜。

“大姐,这个土鸡如果要煮汤你们通常怎么做?”

(放养的土鸡肉比较结实,俺认为用来煮汤是最恰当的,有鲜甜的肉吃,还可以喝到美味的鸡汤。)

“加几片当归,放几粒红枣煮鸡汤如何?”

“可以可以!”

(窗外,只见妹妹蹲着在拔鸡毛了!)



“排骨你们怎么做?”

“白萝卜煮排骨汤怎样?”

 “可以可以!”

他们的白萝卜就种在屋后的空地上,硬梆梆的排骨,也唯有煮汤才能吃啊!用汽压锅压一压,很快的,红枣当归鸡汤,白萝卜排骨汤上桌了。当然还有青葱炒蛋、大豆芽煮肉碎、豆味香浓的豆腐、没有放辣椒白白清甜的鱼汤和鱼等等。新鲜的食材,简单的烹煮,都是原汁原味,配以本土优质的米所煮出来的饭,咱们可以把两锅汤和肉,以及其他菜肴,全部吃个盘底朝天,滴汤不剩。

在这些地方,可别奢望店家能把排骨来个或焖或炸或炖,他们连蒸水蛋是啥东东也不知道,而是鸡蛋只能配后院的青葱来炒。这里的农民依然保存着一贯的单纯和简朴,有次俺教一个厨娘倒点酱油加点水到锅里煮热,淋在那些看来已经摆了好些时候的卤鸡上面,讲了好几遍,那个大姐对着我一直笑却不断摇头,就是不明白也搞不懂俺的意思,最后我也唯有投降放弃,乖乖回桌去啃那碟放凉了的卤鸡。




昆明市近郊有个水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县,叫做「宜良」,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非常优异,有“滇中粮仓”、“鱼米之乡”、“花乡水城” 以及“烤鸭之乡”的别称。



原来宜良烤鸭是云南省经典且具有地方风味的传统名肴,以芦苇杆塞进鸭屁股,用干松网结成团来烤的鸭子,肥瘦适中,皮酥脆,肉香嫩,光亮油润,色泽红艳。

据说宜良烤鸭起源於明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洪武年间,明朝开国将领傅友德被朱元璋封为征南首领,率30万步骑出征云南贵州,还带上私家厨师“李烧鸭”李海山。后来云南统一,受封为颖国公的傅友德,遭疑忌心偏重的朱元璋无罪赐死,傅家后人全部发配辽东和云南。厨子“李烧鸭” 吓个半死,连自己南京老家也没敢回去,隐姓埋名在宜良狗街、宜良蓬莱乡的李毛营开“滇宜烧鸭店”。如今的“李烧鸭” 已是第28代传人。



来到昆明,当然要赏一赏著名滇菜之一的汽锅鸡,那是把鸡块放入中间有嘴的陶器小小汽锅隔水蒸,蒸气通过中心的嘴进入汽锅把鸡蒸熟,就有如炖鸡汁一般。如今商业化的汽锅鸡,容器比俺家的饭碗要小一点,有一支盛汤的小茶匙,一茶匙一茶匙慢慢喝,就可以分开好几次把 mini 汽锅里的汤喝光。




云南著名地方小吃过桥米线,为当地人最爱的食物。他们会把买回来新鲜的米线在滚水中烫熟盛入碗,加进各色调料和辣酱,再舀入汤料即可。在云南的每天早餐,俺也吃不加调料和辣酱的米线,可以作为没有酿料粉吃暂时解馋的代替品。





在过桥米线专营餐馆,吃法就复杂一点,服务员为每个客人把一整“套”的米线搬到桌上。配料分成好多小碟,有切成薄片的火腿、鸡肉,各色蔬菜、菊花瓣、鹌鹑蛋等等等等。一碗烫熟的米线,还有一个巨碗里面是热热的汤,把一碟碟的配料全倒入巨碗中,再用筷子挑入米线,完成“过桥”的动作,虽然没加任何油盐酱醋,倒是汤底也挺鲜甜美味。





2017年6月21日星期三

古老的云南故事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几千年来,在以中原为主体的华夏文明中,它被认作是蛮夷之邦
。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有一种刑罚叫做“流放”,那就是把犯人押送到边远荒凉的地方,让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劳动,而当时的统治者竟然自诩这是一种“仁慈”的刑罚。

《大清律例. 名例律上》有所谓“不忍刑杀,流之远方” ,在古代,流刑是仅次於死刑的重刑。历代统治者还煞费苦心,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西北绝域、西南烟瘴和东北苦寒之地,甚至一些鸟不生蛋的海岛,都被选作流放犯人的地点,「云南」,就是其中之一处。

不过,在这块偏远的莽荒中,也曾经崛起过古老而辉煌的文明。



据说大约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滇池沿岸出现了一个古老的王国,在《史记》中,司马迁称之为“滇”。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服了西南夷,赐滇王金印,曾经延续了五百年历史的「古滇王国」从此归顺了大汉王朝。可是,就在司马迁将其载入典籍后不久,这个曾经创造了辉煌青铜文化的古滇王国,突然从历史中消失了,所有的臣民不知去向,它的神秘失踪,有如一个亘古的谜,永远也解不开。



大约2400年前,“哀牢夷” 族群在云南怒江、澜沧江流域地区崛起,创立了「哀牢国」以及独具特色的“哀牢文化”,其中包含耕织、服饰、饮食、婚姻俗葬、音乐、舞蹈等等。哀牢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文化发达、物产丰富、民族众多,为云南历史上著名文明古国之一。哀牢古国亦称“达光王国”,最初和汉朝接触时,达光王国的国王叫做“哀牢”,所以汉史就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



在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221年的秦朝初期到东汉初期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个名为「句町」的古国。句町是由9个原始部落、部族所组成的国家。公元前111年,句町归附了汉朝。到了西汉末年,句町国成为横跨桂林广西、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广州西部等范围的文明古国。



公元738年,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中国西南部建立了「南诏国」,族人主要是乌蛮和白蛮。从748年开始,南诏国的势力不断向外扩张,云南全境、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老挝北部以及缅甸北部地区,都在其统治下。直到902年,当过大官的郑买嗣起兵灭了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



还有一个比较为人所知的「大理国」,那可能是因为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的“段王爷”和“一阳指”,其背景就是大理国。

自从南诏国被灭,接下来大长和国又被「大天兴」所取代,然后又是「大义宁」。公元937年,大义宁被段思平灭掉,建大理国,自南诏时传入云南的佛教,在大理受国人尊崇,所以亦被称为「妙香国」。

1253年,忽必烈率领10万大军南下过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命令将士把杀死的牛羊塞其肛门, “元跨革囊” ,以渡江之用,直捣丽江,征服了大理国。1254年出逃的大理国王段兴智在善阐(昆明)被俘,大理国正式灭亡。



据报道:有位大理大学教授名张锡禄,读了《天龙八部》,觉得金庸写的大理国都没有历史根据,“就是乱写”。金庸把循规蹈矩、心地善良的段正淳(段和誉),写成风流倜傥放荡不羁的段誉;又把大理国第十八代国王段智兴写成根本不存在的所谓 “一灯大师”,让研究了20多年大理历史的张锡禄很不爽,於1997年写了封信给金庸,告诉他既然指名道姓写了大理历史,就应该要客观准确------信寄了出去,不过没有回音。


2017年6月6日星期二

哈尼人的天梯



历史记载,公元8世纪,也是唐朝开元26年间(738年),哀牢夷人(傣泰民族的先民)皮罗阁,於中国西南边陲的高原地带建立了南诏国。当第5代南诏王阁罗凤派使者到长安拜见唐朝君王,王问:“君在何方?” 使者遥指南曰:“南边云下。”
由此,在朝廷心目中,“云南” 便成为中国西南边疆地域的代称,阁罗凤也顺带被封为云南王。



其实云南也简称为滇,因为在战国时期到汉代,以滇池(昆明湖)为中心一带的地区,是由称为滇国的部族政权所统治。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从昆明建到中缅边境瑞丽市的Burma Road,就称做「滇缅公路」。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运输通道。





向来,在俺的心目中,中国地陪都是训练有素,在晃来晃去的旅巴上,仍能面对客人把每一个参观的景点,加上历史故事,讲解得淋漓尽致。可偏偏今次咱们遇上了一个“密口榴莲”地陪 ,搞到乜都冇得听!

第一天,圆脸小康在车上有提到一点点上世纪40年代、红军长征时渡过云南金沙江的历史故事。仿如一名没有温习功课又忘记做作业的小朋友,圆脸小康把老毛那首只有56个字的七言律诗「长征」背得掉七忘八,接着就说到云南的少数民族。

“如果你们想了解云南的少数民族,就一定要去看云南映象歌舞秀了!” 小康很努力的开始介绍。

当有一半的团友表示不想去看show,圆脸小康好像受了什么重大的刺激,突然噤声,然后一屁股坐在座位上,不发一言。




旅巴从东川往元阳方向走,窗外一幅又一幅迷人的景色,迅速往车厢后飞逝而过。途中偶见有大山、红色的河流,禁不住往前面喊:

“ 小康小康,为什么这里的河水是红色的呢?这里是啥地方啊?”

 圆脸地陪没半点反应,趋前一看,原来小康斜歪在座椅上正打着呼噜呢!



红河是中国云南省以及越南的一条跨境水系,由於流域多红色沙页岩地层,水呈红色,故称红河,在中国的上游河段则称为元江。根据史籍记载,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哈尼族先民“和夷”(古代羌人南迁的分支),在“黑水”(四川省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流域)一带已经懂得开垦梯田,耕种水稻。

大约1200多年前自唐朝初期,哈尼族、彝族、傣族、壮族等定居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并且开垦大量梯田。他们在大山上挖筑了许许多多数之不尽条用来灌溉的水沟干渠,条条沟渠有如银色的腰带,将座座大山紧紧缠绕,大大小小沟箐中流下的山水,全截进沟内,轻易解决了水利问题。




云南多山,亦多梯田,哀牢山哈尼梯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雕刻”,为云南梯田的代表作。元阳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是哀牢山夹缝中的一座县城。哈尼族多分居在1400米至2500米的上半山区,山高谷深,自然条件优厚。那里气候温和,日照雨量充沛,非常适宜水稻的生长。哈尼族随着山势地形变化,在山坡上延缓的地方就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一丁点土地也不会浪费,大大小小的梯田,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层层叠叠的梯田,有如一道道从山巅垂挂下来的天梯,又仿如一幅幅横挂在群山间的宏大水彩画,造成异常壮丽的景观。




沿途只见许多梯田旁边立有墓碑,看来哈尼人把一生都投放在梯田里,死后也埋在梯田旁边的山坡上,就算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依然守望着梯田,守护着后辈们勤奋不懈地把哀牢山的千山万壑都开垦成片片田山。




由於河坝峡谷经年出现高温,使江河之水大量蒸发,巨量水蒸气随着热气团层层上升,在高山的阴湿高寒区受到冷气团的冷却和压迫,形成元阳上半山地区终年大雾笼罩,降雨极其丰富。所以,要欣赏元阳梯田,旅人必定要很有耐性的守候,要痴痴的等待,等浓雾被风吹散,等阳光透过云层, 方能从虚无缥渺的雾气下,一窥哈尼人世世代代在哀牢山所创造的梯田奇景。



20世纪80年代,经摄影家的介绍,红河哈尼梯田走出了哀牢山,名扬世界,举世触目,人们都被其壮美的自然景观所吸引。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7年5月27日星期六

上帝的调色板


曾几何时,摄影发烧友在中国西南部边疆地区的云南,发掘到了一处特美、特原生态的摄影天堂,它更被认为是上帝遗留在人间的一块调色板,这就是著名的「东川红土地」。带着有如去朝圣的心情,俺终於能和友人一齐踏上一趟「东川红土地之旅」。



距离昆明市区250公里最北端的东川区西南面40多公里的新田乡、有一处叫“花石头”的地方,这里方圆近百里的区域,是云南红土高原上最集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红土地。



东川境内为世界深大断裂带,地质侵蚀强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土壤由下而上分布着所谓的燥红土、红壤、黄红壤、棕壤、亚高山草甸土等5大类型,其中以红壤分布最广。



由於东川红土地土壤里含有丰富的铁和铝,在温暖湿润环境中经过氧化慢慢沉积下来,形成炫目的色彩。每年的1、2月,田里的小麦长高了;5、6月时,油菜花开了,麦子也成熟了;来到9月至12月,正是油菜、土豆、荞麦陆续收割的季节。这些色彩特别丰富的不同季节,也正是摄影者日夜守候着去扑抓镜头下呈现出千姿百态、奇异瑰丽的东川景象。



置身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放眼望去,大大小小的山头呈现出一片片暗红、紫红、砖红等各种不同的红色。绽放的油菜花和洋芋花(马玲薯),金色麦浪在山风的拂拭下左右翻滚,眼下是一层绿、一层白、一层红、一层金,层层叠叠絢丽斑斓的色彩,衬着蓝天白云,加上变幻不断的光束,构成了红土地壮观的景色。

据说有专家把东川红土地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红土地作一比较,结论是:东川红土地最有气势,景象也更为壮美。



5月中旬,从闷热的昆明来到寒冷的东川红土地,只是一个晚上,俺的鼻子也冷得出血了,手指头皮肤干裂斑驳,还有点隐隐作痛。早上6点半左右,顶着凛冽的寒风,往「打马坎」去拍日出。岂知当天清晨风起云涌,太阳被厚厚的云层挡压住,始终露不了脸。



特有耐性的摄影者们,在东川红土地上,几乎都会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感受着大自然赐予的任何一幅景色,细细的欣赏、默默的思考。



原来红土地是一种低产贫瘠土壤,红壤土质粘重、酸性强,有机质少。由於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时通常高温多雨,暴雨冲刷地表土壤,带走有机质。加上东川人多地少,过度开发,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区严重退化,形成了“红色荒漠化”。



经过东川农民祖祖辈辈辛勤的开垦,这些「艺术创造者」已经把贫瘠的红土地打造成为一幅幅色彩缤纷兼令人惊艳连连的杰作,让造访者尽情享受一幕又一幕的「视觉盛宴」。




在返回下榻的农舍途中,白茫茫的浓雾围上来和咱们拥抱道别,久久不舍离去,可让游人对这片红土地留下了更多美好的思念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