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8日星期一

清词与纳兰性德 (1)

 

陈子龙


词,从南宋之后开始进入衰微期。自古以来,因为社会政治大环境的影响,是会加速让一种文体步入「寿终正寝」的阶段。根据学者们研究,从文学发展史来看,所有文体走的大致上都是相同的路线:发於民间,兴於文人,死於高端。一旦一种艺术形式进入格调化,高级化,变得呆板而高雅,丧失了创造活力,最终趋於平淡而式微。

北宋灭亡,生离死别国破家亡的悲痛反而激发了大量文人志士的创作热情,因为还有一线希望,那就是南方仍有生存的空间。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辛弃疾、张元干等词人。南宋末年,国家彻底灭亡,老百姓无能为力心感绝望,怀着颓废心思的文人只能自怨自哀, 词的内容仅剩下空洞和软弱,任何高雅的用词和精巧的格式亦抵消不了已经遗失的力量和气势。

唐诗和宋词的兴盛是文字和音乐的发展,当然也是由於朝廷推动科举,加上上层人士的爱好并带动整个社会倾向的结果。

进入元朝,汉人的生存空间完全被挤压,诗和词已经脱离了群众,掌控了政治和经济的游牧民族根本不懂那些高深的东西,取而代之的就是那些通俗易懂,兼加泼皮泼辣的散曲和戏曲。

明代,由於程朱理学(宋明理学派别之一)的盛行,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小说和戏曲等俗文学的繁盛,这些不仅对词的创作构成严重的束缚,同时在很大程度制约了词学的发展。

明代还有一种歪风,人们将填词当作酬应献谀的手段,更使词格越趋卑下。因此明中叶后,词的创作已渐凋敝。

明代末期,文学家、民族英雄陈子龙被誉为明代第一词人、清词中兴的开创者。身兼明末大臣的陈子龙,在抗清斗争中英勇牺牲,其门生夏完淳,年仅十七,也以身殉国。陈子龙对诗歌复古理论作了新的探索,是转变风气的第一人,他的诗歌充满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气节与文章交相辉映。在明末动荡的社会局势下,陈子龙将其忧世伤生的情怀、激浊扬清之愿望、痛悼社稷沦亡之志虑和痛恨外族侵略之民族气节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陈子龙、夏完淳以及屈大均、王夫之、金堡等人的出现,使得明末词坛焕发光彩,挽救了一代词运,也为清词中兴开了风气。


纳兰性德

“清词”就是明末与清代词的统称,清代词的中兴不是起源於清代,而是起源於明代。历史上政治史断代与文学史断代并不相符合,明末清初的文学就是一个例子。词在经历元明二代近四百年的衰微之后,在明末突然焕发出耀眼光芒。

清初诗人和词人,多是明代遗民和“贰臣”(即继续当官的降清明臣),如王夫之、屈大均、宋琬、曹贞吉等,这些是清代第一批词人。清朝第二代词人有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顾贞观、厉鹗等。

至於当行出色,以“词人之词” 著名的,首推纳兰性德,其次有顾贞观。

纳兰性德是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著名词人。纳兰自幼饱读诗书,修文习武,十七岁入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十八岁考中举人,隔年成为贡士(清朝时,贡士是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

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中进士,最初任三等侍卫,后授一等侍卫衔。表面看起来纳兰性德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一直把他带在身边,授一等侍卫衔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纳兰性德深受儒学的浸染,他的理想是殿试与翰林院。当时的政治文化是“ 非进士不入韩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纳兰入翰林的资格是卓卓有余的,那里充满了更多的理想色彩,偏偏就是长年被迫追随康熙左右,令纳兰非常的郁闷和愤懑。


待续


2022年2月22日星期二

虎山长城

 



在鸭绿江与其支流爱河交汇处有座突起的孤山,整个山体有如一只蹲着的老虎,故称“虎山”。不过在明代是称马耳山,清代则叫做虎耳山。可能是因为两座形状相似海拔相近的主峰恰似虎头上的双耳,亦称“ 虎耳双峰”。虎山山势陡峭阻断东西交通,南控鸭绿江水路,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虎山长城景区位於辽宁省丹东市城东12.5 公里,地处中朝界河鸭绿江畔。景区内的虎山长城是万里长城最东端的起点,西与甘肃的嘉峪关相连。

古时称老边墙的虎山长城,开始建於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位於虎山南麓,由当时的辽东副总兵韩斌督建。明朝当年修建虎山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崛起的女真人入侵。




据明史记载:「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ji) 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九镇)」。

明朝末年,明神宗不理朝政,满朝贪官污吏,公元1617年努尔哈赤伺机反明,1619年在萨尔浒(位於辽宁省抚顺市东部浑河上游)之战中大败明军,虎山长城做为阻挡后金的军事要塞已无用武之地了。清朝入关后,虎山长城已彻底失去军事防守意义,从此荒弃。




努尔哈赤当上皇帝后,为了保住其“ 龙兴之地”, 颁布法令严禁山海关以内的人到关外去,关内的人民亦不允许在满人发祥地的范围内耕种和狩猎,更在东北地区筑起土壕,堤上种植柳树,谓之柳条边。在修柳条边时,包括虎山长城在内的大部份辽东长城被拆除掉了。

自此,虎山长城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淹没了好几百年,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将万里长城东端起点,误认为是“ 天下第一关” 的山海关(位於河北省秦皇岛)。





1989年,通过飞机航拍实地调查考证,文物考古部门在虎山两侧发掘出连绵不断的长城墙体和墙基。1990年,经罗哲文等长城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认定为明长城东端起点,它横越虎山向北向西经辽宁省的抚顺、沈阳、辽阳、鞍山、锦州与河北省境内的山海关长城相连接。这一发现使明长城延长了1000多公里, 更改了历史教科书上讲述的长城东端起点为山海关的说法。亦引证了明代辽东地区大部份时间均在明朝军事的控制下。

政府部门随即组织展开大规模的修复工作,如今呈现在眼前的虎山长城是依据1992年通过的《虎山长城修复设计方案》,在明长城遗址上修复起来的。





修复后的明长城依山就势,蜿蜒北去,与丹东市区近在咫尺,隔江对面就是朝鲜。已修复的虎山长城无论走势,敌楼的位置均与历史相吻合,主要包括长城墙体、墙台、敌台、烽火台、战台、马面等,这些设施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冷兵器的古代,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 瓮城”,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的城防设施,俗称“马面”。 





刚想着主峰才146.3米的虎山长城也不难走啊!眼前这个告示牌却让俺停下了脚步,望着旁边那些很陡的石级,接下来的行程可不简单。地陪小杨带着几位团友继续往上爬,说是要到达峰顶可以一览两国风光。俺在四周拍拍照,还未过30分钟,小杨和团友连滚带爬回来了。

“你地好犀利喎,咁快就爬到顶?睇咗啲乜嘢靓景啊?”  

团友摇头甩手喘着气回答:“ 唔-----唔------唔------系啊!上边啲路原来好----好----好----难行,好----好----辛苦爬架!我地投降咯!”






没关系啦!咱们根本就没有准备好去攀爬更险峻高处的部分长城滴。往下一望,好家伙!城墙下面大叔摊子那些又红又大的苹果可吸睛咧!

“ 老板,苹果怎么卖?” 

旅行社老板兼领队的声音穿越了城墙。

卖苹果大叔循着声音往城墙上望去,心里可能奇怪怎么会有群人不去看上面的烽火台又不去走千米栈道,却光盯着城墙下方那些大大粒的红苹果?

“ 两块钱一个。 ” 

“ 好的,就给我10个。 ” 

可怎么拿咧?有办法,领队走下旁边的一道石梯,隔着铁门和铁丝网,大叔努力踮起脚跟,成功把红苹果交到客人手上。等下午餐时,大家就有机会吃到虎山长城附近农家种的红苹果咯!



2022年1月24日星期一

锦州


话说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匈奴的一支),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从春天出征,凯旋时已是冬天,草木都变了样。大军在山谷里转来转去竟然迷了路。多批探子被派去探路,就是找不到出口离开山谷。时间一久,军队的给养出现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大军有可能困死在山谷里。

管仲思索良久,突然有了一个想法:离家很远的狗狗也能认路回家,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应该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於是他向齐桓公建议,让老马在前方领路带领大军出谷,齐桓公亦同意无妨一试。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那些马老爷在大军前面自由行走。老马即毫不犹豫朝着一个方向行进。大军紧随着牠们往东往西左转右转,终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而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燕国这所在地,就是今日的锦州。



锦州地处中国东北地区,辽宁西南部,沿海线124千米(124 km),为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交通枢纽。距离锦州市约35公里,离岸1.8公里的海中有座小岛,岛呈梭形,南北斜长1200米,东西最宽处220米,面积13万平方米。最高点海拔78.3米,全山3峰列峙,状如笔架,故称笔架山。

从北岸到笔架山有一条随着潮涨潮落忽隐忽现,缓延如蛟龙浮现海中的天然卵石通道,俗称“ 天路”。每当潮水落尽,直通笔架山的天路便完全显露出来,游人可以沿此段沙石路登岛上山。



当时看见突出海面的“天路” 有人正在行走,问地陪小杨:“咱们可以在天路上快快跑过去笔架山么?”

小杨掩住胸口一直摇头作惊吓状喊道:“ 不行不行,你们得坐船过去!” 

待得众人上了船驶离岸边不远,只见海水从两边向“天路”夹击而来,一条沙石路突然不见了好几段,年轻男女挽着鞋子手拉手继续涉水往岛上走去。在海浪冲击下的“ 天路” 渐渐变窄,直至完全隐去。




秋天到,锦州本地水果已经陆续上市,只见市内好几条街道一排排店铺全都是卖水果的,觉得锦州人真幸福,可以吃到那——么多种类的本地水果。锦州属於温带季风性气候,春季比较温暖多风,夏季比较炎热,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适合种植的水果有苹果、大枣、安果梨、葡萄、西瓜、油桃、李子、山楂、杏、草莓、树莓、蓝莓、火龙果、番石榴、猕猴桃、和鸭梨,还有锦丰梨、南果梨等等等等。





据锦州市果树工作总站专家介绍,锦州地区全年现有果树面积约64.94万亩,全市水果产量约80.35万吨。主要栽培的三大果树为葡萄、梨和苹果,栽种面积占全市果树栽培总面积的87.3%, 产量占全市水果总产量的90.8%。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国共内战立即重燃战火,东北成为争夺的焦点。锦州是山海关前一个重要据点,如果拿下锦州,接下来人民解放军就能顺利进军华北平原。 

毛泽东在他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中强调:“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他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系统地创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成功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在锦州战役中,老毛用了“ 关门打狗” 的策略,先打锦州,封闭东北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切断东北与华北联系,才能将国民党军一举歼灭。 锦州的解放给当时的东北人民极大的鼓舞。





据美国学者Suzanne Pepper 的著作《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中强调,中国如此之大,社会如此复杂,中国的内战最终结局是政治斗争的结果,即国共两党对城市和乡村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各阶层的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作者所关注的重点在於双方政策的实施,以及这些政策对一般民众的影响。

战争结束,国名党作为胜利者接收了一笔巨大的政治财富,却成为贪官污吏的“ 劫收”。国民党其中一名负责接收要员向蒋介石进言:“ 像这样下去,我们虽已收复国土,但将失人心”。

极尽腐败的国民党,瞬息让民心向背。当时盛行的民谣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当时即有舆论称这种“ 光复”为“ 胜利的灾难”。既无党内民主更无党外力量的制约,突然面对巨大财富,国民党无可避免更加腐败,民心尽失的国民党,在随后的“ 大决战”中注定“ 在劫难逃”。 

经过抗战,知识界争取民主、自由、宪政的要求更加强烈,更不能容忍国民党在“ 接收”中严重的贪腐现象。

《观察》杂志主编储安平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 在国民党的心目中,今日他们的最大敌人是共产党。可是他们没有反省,造就了共产党膨大势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假如二十年的统治不是如此腐败无能,何致使许多人觉得前途无望,心中彷徨,转而把希望寄於共产党?”。

偏偏这个世界是没有“ 如果(假如)” 的,任何事件的发生就只有前因和后果,因果定律是不变的法则。

毛泽东讲过一个“ 苹果里面出精神” 的故事:“ 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那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们的纪律就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边。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

从此,锦州这座城市和“苹果 ” 深深地凝结在一起,“苹果精神”也成了廉洁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