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8日星期一

清词与纳兰性德 (1)

 

陈子龙


词,从南宋之后开始进入衰微期。自古以来,因为社会政治大环境的影响,是会加速让一种文体步入「寿终正寝」的阶段。根据学者们研究,从文学发展史来看,所有文体走的大致上都是相同的路线:发於民间,兴於文人,死於高端。一旦一种艺术形式进入格调化,高级化,变得呆板而高雅,丧失了创造活力,最终趋於平淡而式微。

北宋灭亡,生离死别国破家亡的悲痛反而激发了大量文人志士的创作热情,因为还有一线希望,那就是南方仍有生存的空间。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辛弃疾、张元干等词人。南宋末年,国家彻底灭亡,老百姓无能为力心感绝望,怀着颓废心思的文人只能自怨自哀, 词的内容仅剩下空洞和软弱,任何高雅的用词和精巧的格式亦抵消不了已经遗失的力量和气势。

唐诗和宋词的兴盛是文字和音乐的发展,当然也是由於朝廷推动科举,加上上层人士的爱好并带动整个社会倾向的结果。

进入元朝,汉人的生存空间完全被挤压,诗和词已经脱离了群众,掌控了政治和经济的游牧民族根本不懂那些高深的东西,取而代之的就是那些通俗易懂,兼加泼皮泼辣的散曲和戏曲。

明代,由於程朱理学(宋明理学派别之一)的盛行,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小说和戏曲等俗文学的繁盛,这些不仅对词的创作构成严重的束缚,同时在很大程度制约了词学的发展。

明代还有一种歪风,人们将填词当作酬应献谀的手段,更使词格越趋卑下。因此明中叶后,词的创作已渐凋敝。

明代末期,文学家、民族英雄陈子龙被誉为明代第一词人、清词中兴的开创者。身兼明末大臣的陈子龙,在抗清斗争中英勇牺牲,其门生夏完淳,年仅十七,也以身殉国。陈子龙对诗歌复古理论作了新的探索,是转变风气的第一人,他的诗歌充满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气节与文章交相辉映。在明末动荡的社会局势下,陈子龙将其忧世伤生的情怀、激浊扬清之愿望、痛悼社稷沦亡之志虑和痛恨外族侵略之民族气节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陈子龙、夏完淳以及屈大均、王夫之、金堡等人的出现,使得明末词坛焕发光彩,挽救了一代词运,也为清词中兴开了风气。


纳兰性德

“清词”就是明末与清代词的统称,清代词的中兴不是起源於清代,而是起源於明代。历史上政治史断代与文学史断代并不相符合,明末清初的文学就是一个例子。词在经历元明二代近四百年的衰微之后,在明末突然焕发出耀眼光芒。

清初诗人和词人,多是明代遗民和“贰臣”(即继续当官的降清明臣),如王夫之、屈大均、宋琬、曹贞吉等,这些是清代第一批词人。清朝第二代词人有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顾贞观、厉鹗等。

至於当行出色,以“词人之词” 著名的,首推纳兰性德,其次有顾贞观。

纳兰性德是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著名词人。纳兰自幼饱读诗书,修文习武,十七岁入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十八岁考中举人,隔年成为贡士(清朝时,贡士是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

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中进士,最初任三等侍卫,后授一等侍卫衔。表面看起来纳兰性德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一直把他带在身边,授一等侍卫衔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纳兰性德深受儒学的浸染,他的理想是殿试与翰林院。当时的政治文化是“ 非进士不入韩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纳兰入翰林的资格是卓卓有余的,那里充满了更多的理想色彩,偏偏就是长年被迫追随康熙左右,令纳兰非常的郁闷和愤懑。


待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