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国有三项伟大工程,一是万里长城,二为新疆的坎儿井,第三就是京杭大运河。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抵浙江杭州,全长1794 公里,纵贯中国南北,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为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航线最长的人工河。大运河比起贯穿红海和地中海的苏彝士运河长十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多倍。
《左传》记载:“ 秋,吴城邗(han),沟通江淮。”
公元前486年,吴国在今扬州附近开挖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
战国中期,魏国於公元前361年前后开始挖掘改造鸿沟,北接黄河,南边沟通淮河北岸的几条主要支流。
西汉时期,运河向西延伸至关中地区,东汉时期开凿阳渠以沟通洛水与黄河。当时,由洛阳入汴渠,至徐州入泗水,由泗水入淮水,再转经邗(han)沟可达江南。
到了东汉末期,曹操利用黄河故道,开挖白沟等运河,使运河向黄河以北延伸,抵达河北东部地区。东晋南北朝时期,开凿修治运河的工程继续往东面的方向进行,把姚江、甬江、钱塘江、曹娥江等自然河流沟通。
经过千余年的营建,到隋统一中国之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贯通东西南北的中国大运河体系已初步形成。往后,隋唐就在前人所奠的基础上,再进行运河的大规模开挖、整治,以及发展逐步繁荣的大航运。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在前代开凿的几处河道基础上,疏通开凿整治大修,一是沟通了黄河与淮河,二是使大运河越过钱塘江沟通宁绍平原,三是在黄河以北开凿永济渠,直抵涿(zhuo) 州(北京南郊),修建出一条以洛阳为中心、东北方向到达涿州、东南方向延伸至江南的“ Y” 字形运河。这是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建成了从南方重要农业产区,直达中原地区政治中心和华北地区军事重镇的内陆水运交通动脉。
唐宋时期,朝廷对运河的职责是维护航道、大规模疏浚与改建部分航段,建立粮食仓储、转运等运河配套设施。
由於北宋晚期战乱不断,运河维护不周,不断淤积的航道,使航运中断。加上黄河泛滥,淮河以北的河道被泥沙堵塞,大运河的功能终告结束。
到了元朝,大运河被重新整治,开凿会通河,北通卫河,南接泗水、黄河,从此大运河不再流经洛阳,废弃了河南和安徽北部的河段,形成南北直行走向,缩短了千多里的航程。
公元1293年,连接北京城内与城东通州的通慧河建成,来自南方的漕粮可直接抵达城内的积水潭。
漕粮即封建时代,通过河运和海运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的税粮。
明清两代在元代大运河的基础上,亦不断进行整治修浚改建河道和水工设施。20世纪后,京杭大运河停止漕运,清政府不再疏浚运河,导致河段淤塞不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以南的运河河段才恢复运输的作用,黄河以北的河段重新整治,但京杭大运河仍未全线通水。
2022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於4月14日启动,至28日实现全线通水,这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开凿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仅次於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虽然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在水利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餐后,打车去杭州市拱墅区,在武林门码头购票乘坐水上巴士,一路向北到达拱宸桥附近码头下船。
在京杭大运河水道上的拱宸桥,是连接拱野区两岸的过河通道,也是拱野区运河两岸唯一的古石拱桥,桥面呈弧形,中段道路较窄,桥栏两旁设有四十八个望柱,柱头雕刻仰莲。桥名寓意“ 拱手相迎” 和“ 帝王宫殿”,象征对帝王的恭候和运河的政治意义。拱宸桥不仅是重要交通枢纽,也是运河南端、杭州北边繁华市镇的标志。
拱宸桥始建於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往后於清朝1711年、1726年和1885年三次的重建加厚加宽重修。近现代,拱宸桥进行多次大修加固工程,2016年4月,拱宸桥防撞墩修复完工,四只趴蝮重现。
趴蝮读作 ba xia,亦名蚣蝮 (gong fu),是神话中龙生的九子之一,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更接近於兽类,头顶有一对犄(ji)角。据传蚣蝮因触犯天条被镇压於龟壳下看守运河千年,后因护河有功获自由,民间将其形象雕刻於河岸石礅以镇洪水。
2009年,中国邮政发行特种邮票《京杭大运河》,其中包括拱宸桥图案。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是其最南端的部分,也是运河“ 活态” 遗产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现代杭州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