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星期三

京杭大运河 (2)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北起余杭塘栖,南至钱塘江,全长39公里,贯穿杭州市中心。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工程的京杭大运河,自隋唐以来就是连接南北的经济与文化大动脉,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写下不朽诗篇,这些诗词或咏其繁华,或叹其功过,或抒旅途之思。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此为评论大运河最著名、最是一针见血的诗。诗人反驳了将隋唐灭亡简单归咎(jiu)於运河开挖的观点,指出直到唐朝,人们依然依赖这条“ 千里通波” 的河道进行运输。如果不是隋炀帝杨广为了享乐,建造“ 水殿龙舟” 南巡劳民伤财,单就运河本身的功绩而言,其贡献足以和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论。

《 浪淘沙。其三 》——唐。刘禺锡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雅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此诗以优美的笔触勾勒出汴水(运河的一段)的春日晨景。水流泛起虎眼般的波纹,淮河清澈映着鸭头绿般的春色。后面两句由景入情,发出深沉的感慨:你看那渡口淘沙的地方,千百年来,这河水已经渡过了人世间的多少人啊!运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充满了时空流转的哲学意味。


漫步拱宸桥西侧的桥西历史直街,这里保留了大量的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筑和工业厂房,如今被改造为中国扇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等,形成了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历史文化街区。


相比於桥西历史街区,小河直街更显静谧和原生态。街道沿河而建,保留了老杭州的市井风貌,白墙黑瓦、木门木窗,如今开设了许多咖啡馆、茶馆、手工艺小店。




杭州的伞,不仅是遮阳挡雨的工具,更是一件承载了千年历史与江南韵味的艺术品。无论是工艺精湛的西湖绸伞、古朴耐用的油纸伞,还是家喻户晓的天堂伞,都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



西湖绸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制作的油纸伞为浙江省非物质遗产,承载古老记忆。杭州天堂伞业集团生产的钢骨三折伞,以轻、新、牢、美著称,俺也忍不住选了一把带回家。

展馆的一偶设置了一处“ 烟雨江南”的光影布景,参观者还能沉浸感受一下撑着油纸伞,俳徊在悠长雨巷中的意境。

一转角,又到了另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展厅。博物馆从文化遗产的角度,生动诠释了“ 物开一刃为刀,两面开刃为剑,双刀相交为剪” 的独特内涵。不仅展示了从古代吴越宝剑到现代刀具的演变,还收藏了像瑞士军刀、克力士剑等世界各地的著名刀具。


小剪刀里的大智慧,让大家可以了解到这把日常工具背后不寻常的故事。从美容美发到医学治疗,从艺术创作到各地风俗,剪刀的应用无处不在。


运河杭州景区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包含历史街区、博物馆、寺庙和工业遗迹,集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线性空间。



创建於1649年的方回春堂拱宸桥馆,不仅是一家医馆,更是一处可以体验中医文化的好去处。原来有很多本地人来这里挂诊,他们推崇中医“ 治未病” 理念,未病先防,即病早治,已病防变,痊后防疫,养生保健,亚健康调理。

不知不觉,已近黄昏,乘搭最后一班水上巴士回到武林门码头。


2025年9月19日星期五

京杭大运河 (1)

 

古代的中国有三项伟大工程,一是万里长城,二为新疆的坎儿井,第三就是京杭大运河。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抵浙江杭州,全长1794 公里,纵贯中国南北,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为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航线最长的人工河。大运河比起贯穿红海和地中海的苏彝士运河长十倍,比巴拿马运河长二十多倍。

《左传》记载:“ 秋,吴城邗(han),沟通江淮。”

公元前486年,吴国在今扬州附近开挖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

战国中期,魏国於公元前361年前后开始挖掘改造鸿沟,北接黄河,南边沟通淮河北岸的几条主要支流。

西汉时期,运河向西延伸至关中地区,东汉时期开凿阳渠以沟通洛水与黄河。当时,由洛阳入汴渠,至徐州入泗水,由泗水入淮水,再转经邗(han)沟可达江南。

到了东汉末期,曹操利用黄河故道,开挖白沟等运河,使运河向黄河以北延伸,抵达河北东部地区。东晋南北朝时期,开凿修治运河的工程继续往东面的方向进行,把姚江、甬江、钱塘江、曹娥江等自然河流沟通。

经过千余年的营建,到隋统一中国之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贯通东西南北的中国大运河体系已初步形成。往后,隋唐就在前人所奠的基础上,再进行运河的大规模开挖、整治,以及发展逐步繁荣的大航运。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在前代开凿的几处河道基础上,疏通开凿整治大修,一是沟通了黄河与淮河,二是使大运河越过钱塘江沟通宁绍平原,三是在黄河以北开凿永济渠,直抵涿(zhuo) 州(北京南郊),修建出一条以洛阳为中心、东北方向到达涿州、东南方向延伸至江南的“ Y” 字形运河。这是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建成了从南方重要农业产区,直达中原地区政治中心和华北地区军事重镇的内陆水运交通动脉。

唐宋时期,朝廷对运河的职责是维护航道、大规模疏浚与改建部分航段,建立粮食仓储、转运等运河配套设施。

由於北宋晚期战乱不断,运河维护不周,不断淤积的航道,使航运中断。加上黄河泛滥,淮河以北的河道被泥沙堵塞,大运河的功能终告结束。

到了元朝,大运河被重新整治,开凿会通河,北通卫河,南接泗水、黄河,从此大运河不再流经洛阳,废弃了河南和安徽北部的河段,形成南北直行走向,缩短了千多里的航程。

公元1293年,连接北京城内与城东通州的通慧河建成,来自南方的漕粮可直接抵达城内的积水潭。

漕粮即封建时代,通过河运和海运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的税粮。

明清两代在元代大运河的基础上,亦不断进行整治修浚改建河道和水工设施。20世纪后,京杭大运河停止漕运,清政府不再疏浚运河,导致河段淤塞不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以南的运河河段才恢复运输的作用,黄河以北的河段重新整治,但京杭大运河仍未全线通水。

2022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於4月14日启动,至28日实现全线通水,这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开凿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仅次於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虽然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在水利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餐后,打车去杭州市拱墅区,在武林门码头购票乘坐水上巴士,一路向北到达拱宸桥附近码头下船。


在京杭大运河水道上的拱宸桥,是连接拱野区两岸的过河通道,也是拱野区运河两岸唯一的古石拱桥,桥面呈弧形,中段道路较窄,桥栏两旁设有四十八个望柱,柱头雕刻仰莲。桥名寓意“ 拱手相迎” 和“ 帝王宫殿”,象征对帝王的恭候和运河的政治意义。拱宸桥不仅是重要交通枢纽,也是运河南端、杭州北边繁华市镇的标志。



拱宸桥始建於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往后於清朝1711年、1726年和1885年三次的重建加厚加宽重修。近现代,拱宸桥进行多次大修加固工程,2016年4月,拱宸桥防撞墩修复完工,四只趴蝮重现。

趴蝮读作 ba xia,亦名蚣蝮 (gong fu),是神话中龙生的九子之一,头部有点像龙,不过比龙头扁平些,更接近於兽类,头顶有一对犄(ji)角。据传蚣蝮因触犯天条被镇压於龟壳下看守运河千年,后因护河有功获自由,民间将其形象雕刻於河岸石礅以镇洪水。

2009年,中国邮政发行特种邮票《京杭大运河》,其中包括拱宸桥图案。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是其最南端的部分,也是运河“ 活态” 遗产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现代杭州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