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4日星期日

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假如上天也有感情,亦会随着岁月蹉跎而老去的)

诗人因病辞职,由长安到洛阳途中,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作诗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在李贺的诗中,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一种穷困潦倒、命途多舛的无奈,也指自然法则是无情的。。

至於毛泽东的《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则化用此句为: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李贺的诗是突出送别时深沉郁愤的情绪,表达他对当时所处时代的无奈及悲天悯人的情感。毛泽东也用这句控诉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不过他以「沧海桑田」表达了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真谛,表明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谁也不能逆历史潮流而行。



话说明朝洪武年间,有户朱姓人家,从湖南省流徙到云南省的建水,一直到明末清初,朱家几代人都是经营茶叶、丝绸等等小生意。

清朝同治年间,到了朱广福这一代,朱家从旧居迁到建水的老马坊村,买田又买地,造房子兼开碾坊酒坊。当时建水东南部有个小镇叫个旧,这里的锡矿业日渐兴旺,个旧和建水之间的“临安大道”,为滇中、滇南通往省城云南府(昆明)的交通要道,有生意头脑的朱家成立马帮经商,获利丰厚。接着朱广福成立了“朱恒泰”商号到个旧开采锡矿,买下多处矿场,建冶炼厂,富庶的朱家,已经成为清朝临安府巨富。



光绪初年,朱广福的儿子和孙子在建水城内购了30多亩地,大兴土木建盖家宅宗祠,化30余年才全部完工。这座雄峙南滇、声名远播的建水朱家花园,可也诞生了一名清末民初革命志士,他是朱广福其中的一个孙子,名叫朱朝英。

出身富庶家庭的朱朝英,深受康有为和梁启超维新思想的熏陶,在地方上享有威望。1883年,法国入侵云南,法国佬首先要修建滇越铁路,以便控制云南的铁道,同时把云南的矿产抢夺到手。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滇南爆发了“反清仇洋”矿工起义,朱朝英资助建水西庄人周云祥领导中国工人革命,成功迫使滇越铁路避开建水,改道个旧。由於事件牵扯到官府利益,清廷派兵镇压,朱朝英被迫逃亡日本,朱家被清政府抄家。

1909年,清朝日渐衰落,朱朝英流亡6年后回到云南,当时为辛亥革命酝酿之期,朱家在云南仍然有相当的影响力,朱朝英被说服参加辛亥革命。1911年10月30日,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在昆明起义,宣布云南独立。临安起义成功后,朱朝英得到蔡锷的赏识,朱家得以东山再起。



中华民国成立,朱朝英被委任为临元镇总兵,偏偏遇上了黑煞星袁世凯要当皇帝,朱家被卷入了暗流涌动的政治风暴中,再次面临一场巨大的灾难。碰巧朱朝英兄长朱朝琼因私自贩卖军火,被军阀强行抄家,土匪趁机作乱,把朱家商铺洗劫一空。

最初,朱朝英是投靠在广东的同乡龙济光,偏偏姓龙的是袁世凯的亲戚。蔡锷、唐继尧在云南组建国军讨伐袁世凯, 被袁世凯任命为司令的朱朝英与其部队,在云南遭护国军击败。战后,朱家在建水和昆明的财产被全部查抄没收,在个旧的 矿山和在昆明的商号也全被查封。



袁世凯死后,云南督军唐继尧任命朱朝英为第五军参谋长,朱家的财产被尽数归还。此时的朱朝英已经无心官场,辞去职务专心开发个旧的矿业,可惜朱家的命运多舛,最终仍然沦为军阀混战的牺牲品。

1927年,云南被一个叫做龙云的家伙执政,这孬种竟然招抚了建水巨匪和土匪的绿林武装来对付敌派。巨匪觊觎个旧丰盛的财源,趁机带着贼兵跑到个旧开赌档、搜刮公款、敲诈勒索无恶不作,个旧的富商被吓得举家逃难。



1928年,巨匪和土匪的部队,与个旧县防团大队长朱映椿(朱朝英侄儿)的部队爆发冲突,并故意纵火烧店铺,趁机抢劫财物。连烧了数天的大火烧毁个旧城上千户房屋,万余人无家可归,烧死无辜老百姓数百人。
(所以说,从古至今,无论何时何处,如果当政的是一群孬种,势必招致祸国殃民!)

龙云派人到个旧追查肇事者,本是凶手的巨匪土匪免予追究,而防团大队长朱映椿则被判罪为 “开火后不与双方斡旋协商,并四处搬兵参战”,被押往昆明处决。朱朝英以“纵容侄儿手下制造事端” 获罪入狱。朱朝英忧愤至极病倒狱中,家人接出治疗,不久抱恨病故。

滇南巨商朱家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由於上辈族人多已去世,后人移居他乡,曾经盛极一时的朱氏家族,终於烟灭在一个新旧世界交替的乱世中,昔日的豪宅朱家花园,渐显残败凋零。



本来抱着满腔热血参加革命、一心为国为民的朱朝英,结局却是悲惨的,无可奈何将星殒,正可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矣!


2017年8月24日星期四

建水


云南的旅游业,好像都只围绕在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等地,至於其他景致更加迷人的大自然和农村,因处地偏远交通落后,甚少人问津。仅有摄影发烧友、研究学者、纪录片拍摄团队以及小众旅行者,特别被这些山旮旯地方所吸引。在元阳的山路旁,就见到几个洋旅客在摄录水牛梨田。云南属於云贵高原,多崇山峻岭,交通不便,说实话,开发的确不容易。所幸近年来,高速公路把许多农村小镇串连起来,红河中游一带也开始有条件地发展它的旅游业了。





旅巴从元阳往西边继续行驶,经过了好几个哨站,每次都会派个年青英俊的军士上车检查,每本护照的资料也必需被详细录取。看来越是靠近缅甸越南边境,驻军防守更加严厉谨慎。
转转折折,途中旅巴穿过了好多个隧道,最后通过一个特别长的隧道,出口处,眼前的景物,从刚进隧道前的大山河流稻田以及零星点点的农舍物等,骤然变成了高楼大厦天桥加上许多穿梭不停的时髦名牌汽车。突然的转变,令俺感觉有点无所适从,就好像从六百多年前的明朝,穿越了「虫洞」,一睁眼发觉自己处身在另一个科技发达的世界。




建水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管治下的其中一个县,位於红河北岸,居民包括了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
据说在唐代,建水曾经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距离昆明220公里的建水,是省城通往红河南岸各县的物资中转站以及滇南商品流通中心。




古时称做「步头」的建水古城,大约在公元8世纪唐代年间,南诏国曾在这里筑「惠历城」。古时的彝语「惠历」,即大海的意思,汉语则译为「建水」。历经了12个世纪的建设,至今仍然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的建水古城,在1994年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视为“古建筑搏物馆”和“民居博物馆”。




云南境内规制最全、最知名的清代民居建筑,则非朱家花园莫属了。清朝光绪年间,乡绅朱渭卿兄弟在2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打造了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大宅院,其中包括家宅和宗祠。当年的朱家花园,房屋建筑均用上顶级材料,雕刻精美、结构精巧、布局考究,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有致,内雅外秀、布局灵活、环境清幽、色彩淡雅,在丰富的形式中包容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池前水榭是朱家的戏台,古时富贵人家,妇孺老幼皆三步不出闺门,主人家就在庭院中建设戏台,请戏班入府唱戏供家人娱乐。戏台前的一池浅水,作为水幕,其用意除了隔离表演者与观众席,更是为了有很好的音效。因为水波可以反射声波,声波在水面上反复反射,造成音波叠叠,产生震动共鸣,达到扩音效果,这就是古人的音响设备。水畔戏台的一个特殊用途,就在於利用水的回声使乐音更加清脆悦耳,古人懂得利用物理声学原理,让艺术有更好的效果,真是挺聪明的呐!

2017年8月12日星期六

云南的状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524年,明代文学家杨慎得罪了皇帝,被发配到云南充军,戴着枷锁,被押解途经湖北江陵时,见到渔夫和柴夫二人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风生,有所感触,请军士找来纸笔,写下了这首咏史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借叙述历史兴亡以抒发人生感慨。

除了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另一位受云南人爱戴的,就是来自四川的杨慎。 杨慎出生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七岁就把唐代绝句倒背如流,十一岁作诗,二十四岁高中状元。



杨慎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就连皇帝犯错,他也直接批评。明武宗朱厚照不理朝政,喜欢到处寻花问柳。1517年,杨慎呈上奏章,劝皇帝停止荒诞行为,朱厚照不理睬,依旧玩乐。目睹民不聊生,国事日非,杨慎气愤称病告假,辞官还乡。

1521年,朱厚照酒色过度而死,因没有儿子继位,改由堂弟朱厚熜当皇帝,杨慎被召返京师,任职翰林院。按照皇室规矩,朱厚熜的生父只是皇叔,所以他应该要尊奉朱厚照的生父,也即是自己的伯父——孝宗为“皇考”(先皇),享祀太庙。朱厚熜即位第六天,就下令要将自己死去的生父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在传统的礼法角度来看,这是万万不行的,由是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大礼议”争论。



200多名官员上了80余道奏疏,却被一意孤行的朱厚熜下令锦衣卫逮捕下狱。朝臣抗争,杨慎与上百名官员在殿外哭谏,嘉靖皇帝朱厚熜大怒,索性全部拿下关进大牢并施以杖刑。
被板子打屁股可不是开玩笑的,那些年纪大一点体质较差的,有十六人当场被打死。才30多岁的杨慎,第一次被打得死去活来,隔了十天再打,几乎没命,然后流放云南。



禀性刚毅的杨慎,博学多才,家境优越,从曾祖父起,一门世代当官,不幸遇上了偏执暴戾的朱厚熜,致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带着杖刑重伤上路,杨慎伏在马背上行走了近万里路方抵达云南永昌(保山)。

据说原本杨慎是要被充军到山西雁门的,当时京城流行一句民谣:“宁充口外三千里,莫充云南碧鸡关。” 朱厚熜对杨慎嫉恨非常,於是将他改配到地处中缅边境的云南永昌了。



杨慎在放逐滇南漫长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并未因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仍然奋发有为,不肯向恶势力屈服,关心人民疾苦。当他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滇池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化公为私,敛财肥己,坑害百姓时,杨慎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还写信给云南巡抚揭发真相,制止了劳民伤财有名无实的一项伪水利工程。

所幸获得地方官员的善待以及当地人的同情和帮助,杨慎在云南的流放生涯还算过得优哉游哉,逍遥自在。他寄情於山水,足迹遍及滇西滇南和滇中,结交了一群云南名士一起诗酒唱和;更有不少地方学子,慕杨状元的盛名随他从游问学。



杨慎也曾经短暂的回家探视生病的父亲,3年后亦回乡奔父丧,可那个始终对他愤恨的朱厚熜,在位期间六次大赦,都不肯把他赦免。杨慎流放云南之初,一直是盼望能够被赦,以为还会被朝廷再次起用的机会,可是日子一天天、一年年的过去,过了30年,双鬓已经斑白了,还是没能等到朝廷的宽恕。
杨慎遇着了生命中的煞星朱厚熜,明代皇帝大都短命,偏偏嘉靖帝却坐了王位45年之久,对杨氏父子的恨始终未消。



然而,杨慎流放的数十年,其实也是他一生中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从1537至1554年,根据友人所撰年谱记载,杨慎的著作已多达117种。

杨慎说:“慎苟非生执政之家,安得遍发皇史宬诸秘阁之藏;既得之,苟非生有嗜书癖,亦安从笥吾腹;既兼有是,苟非投诸穷裔荒徼,亦不暇也。”

意思是:我如果不是生在官宦世家,怎能看到皇城中那么多珍贵书籍;看到这些书后,如果我不是个嗜书的人,怎能让学问都跑到我肚子里;能看到珍本,并把书消化透,如果不是被拘役在此荒凉之地,可能也没时间写出这么多作品。

1559年杨慎病逝,终年72岁,云南巡抚下令,让他归葬四川,陪伴在父亲杨廷和墓侧,杨慎终於永远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2017年7月23日星期日

云南的茶祖


在云南的历史上,曾经有两个从四川来的外地人,让云南人很佩服,第一位就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孔明)。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地方豪强趁机造反,诸葛亮先是修书派遣使者规劝,不果,终於公元225年3月,决定亲自率军出兵南方平定叛乱。

当时云南山区最威水的蛮王孟获,听说诸葛亮亲自出马,他舞动着手上的两把大刀哈哈大笑兼带着鄙视的口吻说:“人人都说诸葛亮很厉害会打仗,我才不相信!”

没想到头一仗,孟获就在一个山谷里被诸葛亮逮住了。诸葛亮打算通过生擒孟获迫使他归顺,从而达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於是把孟获带到营阵观赏,问他觉得蜀军如何?孟获回说:“ 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祗如此,即定易胜耳。”(之前不知道你军方虚实才落败,如今看了营阵,不过如此而已,湿湿碎,我赢梗了!)

既然孟获不服气,诸葛亮先把他放了。第二仗孟获又被打败,还是不服气,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若再被擒才服。诸葛亮听后爽朗大笑说,那你准备好了再来吧,便放他回去。



第三回孟获使了个「诈降计」,假装向诸葛亮投降,却被诸葛亮识破,逃到泸水的孟获被士兵截获,押见诸葛亮,孟获大喊不服,那是因为自己的弟弟孟优饮酒误事, 诸葛亮也不多说,就放走孟获。

诸葛亮手下大将很不甘心,都说:“我们从四川老远来到炎热的云南山区,就是要捉拿这个蛮王,丞相怎么老是放他走呢?”

诸葛亮对部下解释说:“ 大家不用急,听我说。虽然抓到了孟获好几次,但他心里不服,一有机会还是要造反。如果把孟获杀了,众多信服追随他的人就会群起反抗,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孟获口服心服,其他人也服气了,云南才能真正安定。”



孟获发了狠,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去挑战蜀兵。獠丁兵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涂着鬼脸,孟获穿上犀皮甲、骑上大红牛,率领十万蛮兵,呐喊着往蜀军营寨冲。诸葛亮下令关寨门不战,任由他们在外面叫骂了三天,忽然下令拔营后退。孟获以为诸葛亮害怕了,紧追猛赶到一片茂密的大树林,却见诸葛亮坐在一辆车上,冲过去便要捉拿,「咯踏」一声,孟获连人带牛和手下的好几个洞主,全跌进陷坑里。孟获气得大喊:“ 要是你敢放我回去,我一定还要报仇!”

诸葛亮大笑说:“既然如此,我再放你一回,这是第四次了。”

孟获躲入更南边山上秃龙洞,引诱诸葛亮上山去抓他。上山的路会经过几口有毒的泉水,只要喝上一口,即中毒甚至死亡。当地土人因为诸葛亮多次宽大的放回孟获和蛮兵,心存感激,指引诸葛亮的军队掘出冰凉清纯的泉水给大家解渴。

站在山上的孟获和其他洞主,看到诸葛亮的士兵挑水煮饭,给人马饮用,非但不死,反而精神百倍。蛮兵吓慌了,都以为有天神来帮助诸葛亮。银冶洞洞主杨锋感恩日前诸葛亮不杀其族人,索性在秃龙洞捉了孟获送给诸葛亮。孟获还是不服,要再决战於银坑洞,诸葛亮第五次放了他。



孟获在银坑洞召集了上千蛮兵,还找了西南方会使魔法的木鹿大王来助阵。木鹿骑着大白象,口念咒语,手摇铃铛,霎时一阵大风刮得沙石满天,还引出满山遍野的毒蛇猛兽,向蜀军营地迈进。

诸葛亮轻摇手上的羽毛扇子,吩咐士兵拉出十辆红车,打开车门,里面是一头头木制巨兽,身上钉满了亮晃晃的铁爪钢铃,披着五彩刺眼的毛皮,肚子里塞满烟火弹药。脚下踩着轮子。诸葛亮下令点燃火炮,把木头巨兽推出去,木鹿大王的野兽被口喷烟火、张牙舞爪的木兽吓得掉头跑,把随后的蛮兵全踩倒了。银坑洞被占,隔天,孟获在大舅子的陪同下,往诸葛亮寨中假意投降,诸葛亮洞悉其诈,令军士把他们全拿下,并搜出各人身上兵器。孟获还是不服,说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诸葛亮第六次把他放走。



孟获连打六仗,老巢都没了,只剩下几百个小喽罗。走头无路之下,唯有去东南方求兀突骨,带领一队乌戈国藤甲军与诸葛亮决战。藤甲兵身上都穿了一付用藤编成的盔甲,能使射来的弓箭折断,砍过来的刀也弯曲,人掉到水里也不会沉下去。眼看诸葛亮的士兵对付不了藤甲军,孟获大乐,诸葛亮退兵,孟获不知是真是假,小心跟在后头。

走着走着,前面蜀军突然乱成一团,慌乱中丢下许多粮车和黑色的车辆,孟获令凶狠的藤甲兵趁机追杀上去。这时,从山上滚下许多大石头,堵住前后退路,接着千百支火把落下,原先里面装满了火药的黑车轰轰炸开,无惧刀箭和水的藤甲兵,被油车火药烧死无数,孟获刚想逃,才回身就被诸葛亮的大将一枪拐下马来。



孟获第七次给活活捉住,被带到大帐中,手脚也没绑,更没人看管,桌上摆着酒菜,诸葛亮却不见踪影。等了半天,才有个大将进来没好气的说:“你快点用餐吧!我们丞相说,他这回不送你了,你吃饱了就自己回去吧!”

孟获一脸尴尬,伸出双手说:“快绑了我带我去见你们丞相,天下只有他能把我七擒七纵,我再不认输,也知道羞耻!我服了,再也不起兵反抗了!”

孟获回去后,还说服各部落投降,自此,南中地区重新归蜀汉控制,夷人渐渐臣服於朝廷。
诸葛亮南征,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对南中既不须留兵,也不用运粮,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而南人上贡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 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为诸葛亮可以专事北伐中原,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山一带,居住着一个人口不足3万人的少数民族——基诺族。基诺族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和祖先,对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更是非常敬崇。

根据基诺族的民间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三国时期蜀汉军队的一支小部队。当年诸葛亮率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与雍闿(kai) 、孟获的叛军激战。有一天,因长途行军连日作战,部队在一片树林中休息。由於太过疲累,一些军士竟然没有听到出发的号令,等他们醒来时,大部队早已出发。於是他们急忙追赶,来到一条挡住了去路的大河,诸葛亮的大部队就在河的对岸。因为军纪严明,诸葛亮决定不派船接迟到的部队过河,只留下一点茶种、棉籽和粮食,让他们就地安居。

士兵们为表达对自己行为的后悔,他们按照诸葛亮帽子的样式,在当地建起了房屋,称之为「孔明帽」;后来基诺人在自己衣背中刺绣上诸葛亮的八卦印,以示崇敬和怀念,称之为「孔明印」。这些留居当地的蜀汉军人,就是基诺族的祖先。

据相关史料记载,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那段时期,足迹遍布四川、贵州、云南大部分地区,更远至缅甸东北部。除了镇压叛乱,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云南其他的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不少关於诸葛亮的传说。如佤族的祖先盖房子、编箩筐,相传就是诸葛亮教的,连稻种都是给之於诸葛亮。



在云南,诸葛亮被视为茶祖。据说诸葛亮率军南征云南地区,大山中的瘴气,让将士们中毒染病。一日,诸葛亮在梦中遇见白发长者,教他以茶祛病的方法,果然茶到病除,士气大振。有感於白发老人托梦之恩,也为了造福当地百姓,征战结束后,诸葛亮在云南山中播下大量茶籽,种茶成林,还把烹茶技艺传授给当地人。在云南古茶区,就有“孔明山”、“孔明茶”,每年农历7月23日孔明诞辰,当地人都要举办“茶祖会”来纪念诸葛亮。



2017年7月6日星期四

“不要放辣椒”


印象中,四川菜的特征,除了辣、麻、油大,许多还是冷冰冰油腻腻的凉菜。四川人连炒包菜都要撒一把花椒下去,还记得当年那股恐怖的花椒味,让俺在将要离开成都的那顿午饭中,仅以白粥裹腹!

今次的东川行,发现南面一带的云南少数民族真是超爱吃辣,几乎每样菜都是以辣为主。在旅店的餐厅里吃饭,只见一锅红红油油的辣椒汤里面泡着咱们心目中最美味的kampung鸡,捞块肉上来,甩掉红油,放入口里,就是辣得不行,对俺来说,真是暴殄天物咯!

接下来一锅云南美食酸辣鱼汤被捧上桌,只见鱼也是躺在油亮的红水中,还有荀片炒猪肉、豆腐、青菜等等,没一样是不放辣椒的。本来是很好吃的一碟菠菜,岂知又加进了辣椒,这里的不知啥辣椒,比咱们 kampung 的小辣椒可辣上好几倍,辣得喉干舌烫,咳得眼泪鼻涕直喷。学乖了, 接下来的每一餐都得额外交待,“不要放辣椒”,如此方能吃上几顿好饭。




说起来,能让咱们吃饭吃得最开心、最心满意足的,莫过於在途中的农家小饭馆里用餐,因为在这里,咱们可以和掌厨的商量煮那一些不必放辣椒的餸菜。

“大姐,这个土鸡如果要煮汤你们通常怎么做?”

(放养的土鸡肉比较结实,俺认为用来煮汤是最恰当的,有鲜甜的肉吃,还可以喝到美味的鸡汤。)

“加几片当归,放几粒红枣煮鸡汤如何?”

“可以可以!”

(窗外,只见妹妹蹲着在拔鸡毛了!)



“排骨你们怎么做?”

“白萝卜煮排骨汤怎样?”

 “可以可以!”

他们的白萝卜就种在屋后的空地上,硬梆梆的排骨,也唯有煮汤才能吃啊!用汽压锅压一压,很快的,红枣当归鸡汤,白萝卜排骨汤上桌了。当然还有青葱炒蛋、大豆芽煮肉碎、豆味香浓的豆腐、没有放辣椒白白清甜的鱼汤和鱼等等。新鲜的食材,简单的烹煮,都是原汁原味,配以本土优质的米所煮出来的饭,咱们可以把两锅汤和肉,以及其他菜肴,全部吃个盘底朝天,滴汤不剩。

在这些地方,可别奢望店家能把排骨来个或焖或炸或炖,他们连蒸水蛋是啥东东也不知道,而是鸡蛋只能配后院的青葱来炒。这里的农民依然保存着一贯的单纯和简朴,有次俺教一个厨娘倒点酱油加点水到锅里煮热,淋在那些看来已经摆了好些时候的卤鸡上面,讲了好几遍,那个大姐对着我一直笑却不断摇头,就是不明白也搞不懂俺的意思,最后我也唯有投降放弃,乖乖回桌去啃那碟放凉了的卤鸡。




昆明市近郊有个水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县,叫做「宜良」,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非常优异,有“滇中粮仓”、“鱼米之乡”、“花乡水城” 以及“烤鸭之乡”的别称。



原来宜良烤鸭是云南省经典且具有地方风味的传统名肴,以芦苇杆塞进鸭屁股,用干松网结成团来烤的鸭子,肥瘦适中,皮酥脆,肉香嫩,光亮油润,色泽红艳。

据说宜良烤鸭起源於明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洪武年间,明朝开国将领傅友德被朱元璋封为征南首领,率30万步骑出征云南贵州,还带上私家厨师“李烧鸭”李海山。后来云南统一,受封为颖国公的傅友德,遭疑忌心偏重的朱元璋无罪赐死,傅家后人全部发配辽东和云南。厨子“李烧鸭” 吓个半死,连自己南京老家也没敢回去,隐姓埋名在宜良狗街、宜良蓬莱乡的李毛营开“滇宜烧鸭店”。如今的“李烧鸭” 已是第28代传人。



来到昆明,当然要赏一赏著名滇菜之一的汽锅鸡,那是把鸡块放入中间有嘴的陶器小小汽锅隔水蒸,蒸气通过中心的嘴进入汽锅把鸡蒸熟,就有如炖鸡汁一般。如今商业化的汽锅鸡,容器比俺家的饭碗要小一点,有一支盛汤的小茶匙,一茶匙一茶匙慢慢喝,就可以分开好几次把 mini 汽锅里的汤喝光。




云南著名地方小吃过桥米线,为当地人最爱的食物。他们会把买回来新鲜的米线在滚水中烫熟盛入碗,加进各色调料和辣酱,再舀入汤料即可。在云南的每天早餐,俺也吃不加调料和辣酱的米线,可以作为没有酿料粉吃暂时解馋的代替品。





在过桥米线专营餐馆,吃法就复杂一点,服务员为每个客人把一整“套”的米线搬到桌上。配料分成好多小碟,有切成薄片的火腿、鸡肉,各色蔬菜、菊花瓣、鹌鹑蛋等等等等。一碗烫熟的米线,还有一个巨碗里面是热热的汤,把一碟碟的配料全倒入巨碗中,再用筷子挑入米线,完成“过桥”的动作,虽然没加任何油盐酱醋,倒是汤底也挺鲜甜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