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人把崇阳溪视为武夷山的母亲河,其两侧有两条如对称绿色之翼的溪流,那就是著名的九曲溪与梅溪。全长58.8 公里的九曲溪位於武夷山以西,而全长49.7公里的梅溪则位於武夷山以东。
梅溪源自武夷山境内最高峰的大王山——地处闽浙赣(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交界,海拔1554米,流经海拔1007米的鹅子峰西麓,绕开了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家乡白水村,进入三溪口,挨着逶迤高峻的梅岭继续往西奔腾而去,故称梅溪。 梅溪的上游叫上梅,下游叫下梅,两岸有许多村落景观皆和‘梅’字有关:如梅岭、上梅、下梅、梅溪冈、梅溪口。
据说南宋理学家朱熹当年时常往返於五夫里、上梅、下梅、武夷宫。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的朱熹, 出生在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朱熹14岁时,父亲朱松中年早逝,朱熹和母亲由三明迁到武夷山的五夫里, 寄居於朱松好友刘氏家。朱熹的一生与武夷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他的71年生涯中有40多年时光是在闽北和武夷山度过的。
梅溪不仅培育了北宋词人柳永与南宋理学家朱熹,也涵养了清代武夷山东部最繁荣的茶市下梅。在清代中晚期,梅溪发挥了重要的商贸水运作用,下梅村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成为武夷山的重要茶叶集散地。
下梅村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组成部分,位於武夷山市区东南十二里处,四面群山相拱,整个村落被梅溪环抱着。当溪是一条人工小运河,穿过下梅村,将村庄一分为二,沿河两岸建有凉亭栏杆也叫做美人靠,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充满了明清风格、古风淳朴的民情风俗。
自17世纪中叶以来,欧洲开始尚茶——品茶活动,尤以俄罗斯人,对中国茶叶的喜爱,几乎到达 “ 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 ”的地步。中国茶在俄罗斯利润巨大,晋商常万达看到了商机,从晋中迁居到中俄边境的恰克图。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指定中俄贸易统归恰克图一处,常万达深知俄人对茶品的挑剔,为在商业竞争中取得最大优势,毅然远赴武夷山购买岩茶。
当时的武夷茶,主要是乌龙茶和红茶,由水路远销广东和东南亚。梅溪已经成为繁忙的水运河道,多处河埠码头每天不停装卸吞吐着下梅茶市的货物。常万达选中了来自江西的诚实商人邹氏为合作伙伴,从景隆号茶庄码头装货的竹筏由芦下巷河埠下水,进入梅溪水路,成了下梅村当时盛况之一。据《崇安县志》载:“ 康熙十九年,武夷岩茶茶市集崇安下梅, 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
常氏父子在下梅设茶庄,顾佣当地上千工人,把收购的散茶加工成方便长途运输的红茶和砖茶。每当茶期,车马浩荡运输至河口,再雇佣船帮,走水路经信江、鄱阳湖、长江至汉口,沿汉水运至襄樊,转唐河,北上到达河南社旗,社旗有十家专为山西茶商兼做保镖的客栈,称十家店。然后转由马帮驮运到洛阳,过黄河,越太行,经长治、晋城,出祁县子洪口;换畜力大车继续北上,经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归化,再换骆驼穿越茫茫大漠,最终到达库伦、恰克图商城,全程3500公里。
(第3行是蒙古语,第4行为俄文)
常家的骆驼队在兴盛时达到上万,驼运甚至延长从黄河到莫斯科。从武夷山下梅到欧洲,这条纵贯中国南北,穿越中、蒙、俄、大漠,横跨亚欧大陆,全长1.3万公里的国际商贸通道,被称为 “ 晋商万里茶道”,而下梅村就是晋商万里茶路的起点。
由於和晋商合作贩茶,闽北有名的商贾邹氏,成为了下梅首富。每年获利百余万两银子,建豪宅七十多幢,修当溪建码头,立家祠设文昌阁,大兴土木。邹氏家祠是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还有打造富丽堂皇的邹氏大夫第,标示着主人公的富有与显赫地位。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5个通商口岸,武夷岩茶只要顺闽江而下就可以出口,武夷山地区的茶市中心从下梅转移到赤石,盛极一时的下梅逐渐走向衰落。
下梅山地资源丰富,如今下梅村民大都以农耕为主,发展林果业,茶叶栽培、种殖食用菌、生产烤烟、养殖家禽、民间工艺等。
下梅村的小孩长得可爱又伶俐,就连夫妻打铁铺的老板也有张帅气的脸孔咧!可能是下梅村生态环境好,山护村落,水养邑人,村民在此安居乐业,与世无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