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星期五

沙巴行(2)「 古达」





                                 风景迷人访古达
                                 左伴南海右苏禄
                                 浪花如雪晚来风
                                 夕阳落霞云雾中。



从亚庇行车大约3个多小时,咱们来到了曾经是北婆罗洲的第一个首府古达——Kudat。古达是沙巴州最北部的一个市镇,这里的原住民是卡达山—杜顺族( Kadazan— Dusan) 所分支出来的龙古斯族 (The Momogun Rungus )。





而龙古斯族的代表乐器就是铜锣(gong),本来当天是去了Kumpung Sumangkap 准备参观铜锣的制造,偏偏那里刚好有村民逝世。对 Rungus people 来说,为了尊重逝者,村里所有活动全部暂停。



19 世纪末,英国北婆罗洲渣打公司( the British North Borneo Chartered Company) 派员在离开古达 26公里处找到了石油, 英国人遂把古达作为他们在北婆罗洲殖民占据领域的首府。英殖民官员不忘闲时作乐,1900年初,占地3千多米拥有九个洞的高尔夫球场给建起来了。英国人需要更多苦力来开发古达,於是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运了很多华工过来,英国人发现这些被卖猪仔到婆罗洲的番客,比当地人勤快得多,工作效率超倍,因而更多华工尤其是客家人,远渡重洋到古达,从此落地生根。





婆罗洲是世界上第3大的岛屿,它的最北岬角刚好处在南中国海与苏禄海的交汇点,这里也是沙巴其中一个最热门的旅游景点。



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是驻守海盗出没的地方,“Tip of Borneo”——龙古斯族语为 Tanjung Simpang Mengayau ,意即:战争的交汇点( the battle at the tip)。

渔民曾经在这里附近海域发现古老的沉船残骸,把打捞到的古董出售。历史学者们推断那些应该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商船,在往返印尼的苏拉威斯岛(Sulawesi )运载香料途中,经过Tip of Borneo 时遭遇狂风巨浪被击沉在南海与苏禄海交汇的海域底下。





杵立悬崖边上,凝望南海与苏禄海,耳中风声呼呼和海浪冲击岩石的咆哮声,眼帘下千变万化的云雾,落日努力在云层的缝隙间作最后的浓妆艳抹,瞬间即被登场的黑夜甩到天幕后方去了。


2018年11月19日星期一

沙巴行 (1) 「亚庇」




                                    圣母同窗情意浓
                                    闲来拟一沙巴行
                                    古达亚庇昆达山
                                    潇遥自在同游乐

许多人都说,去沙巴没啥东西看,去沙巴只是吃海鲜,买冰冻的七星班、大虾、黑胡椒、虾米等等-------。於是上网查阅,自编了沙巴5天4夜行程,交给旅行社代为安排一切,一行十几人,浩浩荡荡兴高彩烈踏上一段沙巴之旅。


自从发生了中国女人在沙巴水上清真寺范围内跳舞事件,如今入门处设下闸栏,连围墙外都有帐篷栏杆围住,想在围墙外拍照得每人付马币5元,还得排队。当守卫听见咱们说是来自西马的ka ki lang,他的反应是:“Oh, Malaysian, datang sini ! ” 结果咱们一行人快速免费走进围墙外拍个不亦乐乎。
仅有沙巴水上清真寺,是允许游客进入回教堂内参观,问题是规定要付马币5元租借那些不知被多少人用过的头巾长袍穿戴才能进入,卫生起见,还是免了吧!










据说离开亚庇市区约6公里的Tanjung Aru Beach ,是观赏日落的好所在,如斯美景,又岂能错过?只见丹绒亚路海上的落日,倾尽一天的余晖,洒向海面,洒向旷野,洒向俺专注的眼里和心里。



当天的午饭和晚餐的菜肴,自然是少不了当地的各类海鲜。上图这盘不知名的螺,女侍示范用木签随便一挑,就把螺肉轻易给挑出来,俺挑来挑去,螺肉却总是半途缩回壳里不愿出来,最后还得烦劳同学帮忙,才能尝到QQ的螺肉。






2018年11月7日星期三

旭常回乡行



                旭常返乡节目多
                先到韶关转一圈
                继往清远后广州
                众亲济济聚一堂
                杯觥交错欢笑间
                佳肴美食尝不尽。
                清远鸡与石锅鱼
                山珍海味英德笋
                传统小吃荔枝湾
                浓情美味灌满怀。
                不辞劳苦还心愿
                赤岗琶洲走一回
                昔日工友重相见
                温情满满暖人心。

俺有个堂兄近日从温哥华飞回中国探亲,众亲也趁机来个大团聚,天天在微信晒那些韶关清远广州美食。堂兄大半生在加拿大经营一间杂货店,挨到腰也弯了背也驼了,他依然专程去探望旧日的工友,甚至步上7楼探望一位中了风行动不便的老同事,大家都称赞他有爱心,实是难得。


2018年10月26日星期五

「煎堆雪」也可以卖得很红火

             
                                                    RM 5.50 / bowl

女儿说,网友推荐,八打零17区有档煎堆雪ho ho jiak (好好吃),要带咱们去尝尝。一栋组屋楼下的一间小店,里面摆了几张木桌,木凳全坐满了「煎堆雪」的年轻粉丝群,看大家都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啊!何时这些「绿蚯蚓」竟然会获得这么多人的青睐,争先恐后甚至大排长龙就为了尝一碗煎蕊雪呢?


说起煎堆=煎蕊= cendol,记得小时候,那些满脸胡须打着半截格子纱笼的印度老伯,挑着扁担沿街叫卖 :“ cendol cendol ”。
时代逐渐进步,印度小贩开始推着三轮车在路边卖煎堆雪。一个塑料碗里刨入碎冰,小贩用手捏一捏,成了一个小山丘,放上一些煎蕊,淋上一小杓黄糖水,大姆子按着荷兰水樽的瓶口,摇几下,洒出一滴滴白色的椰浆落入碗里。 搅动一下,只见溶掉的冰混在褐色的液体中,浮着一条条像绿色蚯蚓的东东,看着看着,就是感觉心里有点发毛。

煎蕊最初来自何处,其实已无从考究,只知道许久以前在中爪哇Banjarnegara 就流行着吃
cendol ,不过在那里是被叫做dawet 。在冰箱还未出现的年代,那时吃cendol 当然是没有加碎冰的啦!

根据 the Malay Concordance Project 记载, “cendol ” 这个食物名称,是於1932年第一次出现在吉隆坡。煎蕊冰是普通老百姓随时在路边摊档就可以来一碗经典又便宜的冰凉甜点,咱们常吃的ice kacang 里面,也必定会加入“绿蚯蚓”。




                                                          RM 4.00 / bowl

有次到芙蓉,孩子又依着waze 来到一家外墙涂上绿色的嘛嘛店,说那里的煎堆雪很出名。当然是又得排了好一会儿队,self service 方捧回几碗 cendol 上桌。

曾经在商场里看到售价马币7 块的煎堆雪,俺如大乡里出省城惊愕得还未回过神来的当儿,孩子已捧着两碗加上两个空碗回来,那碗的份量是较大一点,可以分着浅尝。环顾身旁的食客,却是每人一碗,加上其他辣沙粉面糕点什么的,吃得脸不改色。何时煎堆雪竟然会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每张桌子都挤满了顾客呐!?

昔日在路边卖50仙一碗cendol 的印度伯,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cendol 会成为普罗大众所追捧的美食之一。
那些用玉蜀黍粉加班兰叶或色素加碱水弄成的「绿蚯蚓」,加上椰浆、椰塘和碎冰,再放点红豆或其他如罐头玉米等稍微点缀一下,就能把馋嘴的尤其是年轻食客们,为了一碗煎堆雪可以驾着车东找西寻,在烈日下耐心的大排长龙,一面玩手机一面拍照打卡。可是对俺来说,「煎堆雪」真是有那么好吃吗???



2018年10月22日星期一

古萧关,今宁夏





纪行诗《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公元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克什米尔北部),隔年春天,河西节度副大使在青涤西击败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凉州,赴边疆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乘机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诗人描绘了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同时把内心的寂愤、抑郁,悲壮情怀和孤寂情绪皆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萧关,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宁夏回族自治区处於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东邻陕西省,西、北部靠近内蒙古自治区,西南、南部和东南部则与甘肃省相连,恰是中原文明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十字路口。贺兰山缅亘於宁夏的西北部,古称陇上的六盘山,则位於宁夏的南部。




历史记载,最初西周建都於镐(今西安市西)其统治中心在陕西关中,故以北地区 ,保括内蒙河套,宁夏全境及陕西、山西北部称为「朔方」。



秦朝时宁夏为北地郡,郡治在甘肃宁县,并在此地修建了秦长城和秦渠,引黄河水灌溉农田。汉朝属朔方史部,西汉时将北地郡治往今甘肃环县,固原设定安郡,宁夏分属北地郡和安定郡。汉武帝两次巡视宁夏,移民70万,朝廷大量“募民徙塞下屯耕”大兴水利。



北魏、北周时继续推行移民兴屯,得到有效的开发,宁夏始称“塞上江南”。宁夏逐渐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产粮区。



唐朝时期,宁夏全境属关内道,设6州,原州、灵州、西会州、安乐州、雄州和警州。公元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登基为唐肃宗。





北宋时,宁夏地区属秦凤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后宁夏北部被党项族李继迁占领,北宋只控制宁夏南部,宁夏南部改属泾原路。1038年,党项族李元昊在宁夏建立了西夏王朝,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的局面。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发动六次战争历时23年,攻占兴庆(今宁夏银川东南),蒙古人大肆屠杀军民,西夏灭亡。公元1271年,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时期在西夏国故地置宁夏行省(今宁夏银川东南),取夏地安宁之意,宁夏由此得名。



2018年9月29日星期六

悼亡兄



魂归天家过一载,无限唏嘘遗世间,

昔日画友灵前作,焚为青烟伴汝行。

水彩创作永不歇,挥笔一甩水漫天,

淅淅沥沥细雨声,一抹彩虹挂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