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续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法:
善智识,千万别听我说空又执着空。最重要的第一点,就是不要执着空,如果空了心去静坐,那就是着了所谓的‘无记空’。
(为什么叫无记空呢? 就是说,既不是止,也不是观。止是定,观是慧。那个无记空没有定也没有慧。没有定、没有慧,就是空心静坐,就是无记空,不是真正的坐禅。所以六祖在后面还讲到,只有定慧等持才是真正的禅定。一些打坐的人,喜欢住在无记空的境界中,而且还有特异功能出现,以为这个便是禅定。实际上,这个离佛教真正的禅定、真正地得大智慧相距很远很远。)
善智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好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都是含藏在虚空中。世人的妙性真空,也是能同样的含藏万法。
(世间的虚空比喻人的自性真空具足一切。世间的虚空能含万物,世人的性空亦复如是。不要听说佛性含有万物,就去执著、就去贪恋。作为修行人,一定要把修行的目标定位在一切对立面的消失上,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性空的道理。所以说,修行一定要体会自性本空、不着一法。)
善知识,自性能含藏万法即说是大,万法即在诸人自性中。如果见任何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也不别有所染着,心境洒落如同虚空,名之为大。所以梵语称作[摩诃]。
(自性能含万法,所以是大。万法都在人的自性当中,所以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开悟时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是悟到不心外求法、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是悟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神通妙用都是本自具足。所以说,当见到人的恶或是善,都要不取也不舍。取与舍是一对矛盾;不取不舍,才是矛盾的统一。也不等于说看到别人在那里做恶事,不去劝说,不去开导,而是该做的时候就去做,看到善就赞叹随喜,看到恶就开导阻止,但不会贪着,这就是空。)
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是口说,悟了得智者则在心行。又有一辈迷人,死心静坐,着于无记空,自以为这就是大这一辈的人不足与说摩诃般若之法,因其已落在邪见的原故。
(迷失的人只是口里说说而已,有智慧的人则用生命去身体力行。对于这样的人不可理喻,想开导也不行,因为他是邪见,也听不进去,还可能会谤佛谤法。
修心行一定要见于自性上面,不着机境,佛和法也是机境,不要着空,把空见也破除。)
善知识,自性心量广大,周遍于法界。用时了解分明无有障碍,用后感知一切圆融相即。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去来自由,心无所滞,这就是般若。
(论议)
遍周法界,也就是说,十法界都具备这个自性之大。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和六凡法界。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分为三善道、三恶道。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三恶道,地狱、鬼、畜生。
六祖劝人修行,一句话头,一门深入,如果能在一个地方突破——领悟,则其它地方也能随之迎刃而解。这就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如能达到,就能来去自由,心体无滞,没有障碍,这就是般若的功用;不过,一定要自己去发掘才行。
善智识,千万别听我说空又执着空。最重要的第一点,就是不要执着空,如果空了心去静坐,那就是着了所谓的‘无记空’。
(为什么叫无记空呢? 就是说,既不是止,也不是观。止是定,观是慧。那个无记空没有定也没有慧。没有定、没有慧,就是空心静坐,就是无记空,不是真正的坐禅。所以六祖在后面还讲到,只有定慧等持才是真正的禅定。一些打坐的人,喜欢住在无记空的境界中,而且还有特异功能出现,以为这个便是禅定。实际上,这个离佛教真正的禅定、真正地得大智慧相距很远很远。)
善智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好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都是含藏在虚空中。世人的妙性真空,也是能同样的含藏万法。
(世间的虚空比喻人的自性真空具足一切。世间的虚空能含万物,世人的性空亦复如是。不要听说佛性含有万物,就去执著、就去贪恋。作为修行人,一定要把修行的目标定位在一切对立面的消失上,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性空的道理。所以说,修行一定要体会自性本空、不着一法。)
善知识,自性能含藏万法即说是大,万法即在诸人自性中。如果见任何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也不别有所染着,心境洒落如同虚空,名之为大。所以梵语称作[摩诃]。
(自性能含万法,所以是大。万法都在人的自性当中,所以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开悟时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是悟到不心外求法、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是悟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神通妙用都是本自具足。所以说,当见到人的恶或是善,都要不取也不舍。取与舍是一对矛盾;不取不舍,才是矛盾的统一。也不等于说看到别人在那里做恶事,不去劝说,不去开导,而是该做的时候就去做,看到善就赞叹随喜,看到恶就开导阻止,但不会贪着,这就是空。)
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是口说,悟了得智者则在心行。又有一辈迷人,死心静坐,着于无记空,自以为这就是大这一辈的人不足与说摩诃般若之法,因其已落在邪见的原故。
(迷失的人只是口里说说而已,有智慧的人则用生命去身体力行。对于这样的人不可理喻,想开导也不行,因为他是邪见,也听不进去,还可能会谤佛谤法。
修心行一定要见于自性上面,不着机境,佛和法也是机境,不要着空,把空见也破除。)
善知识,自性心量广大,周遍于法界。用时了解分明无有障碍,用后感知一切圆融相即。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去来自由,心无所滞,这就是般若。
(论议)
遍周法界,也就是说,十法界都具备这个自性之大。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和六凡法界。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分为三善道、三恶道。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三恶道,地狱、鬼、畜生。
六祖劝人修行,一句话头,一门深入,如果能在一个地方突破——领悟,则其它地方也能随之迎刃而解。这就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如能达到,就能来去自由,心体无滞,没有障碍,这就是般若的功用;不过,一定要自己去发掘才行。
我那天还在想,Ninie会不会写般若?今天就看见你post了。上次我在那所中文学校听完行由品便没有再继续。So sad!
回复删除文中提到“不要听说佛性含有万物,就去执著、就去贪恋。”我不明白的是佛性怎么含有万物?佛,不是一直都在劝世人要抛空一切么?或者,这里的“一切”是指所谓的特异功能?我总觉得这个“空”字要有很大的智慧才能领悟其真正的含义。
玉燕,
回复删除“空”是佛法中一个最根本的哲学概念,空在梵文里叫做 Sunyata,事实上,不能简称为‘空’,应称为‘空性’。ta是一个接尾词,Sunya是一个语根。
ta的意思有性质、实在、形态等义。所以空与空性是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心经的七种译本中,般若共利言译作“五蕴性空”,而不是五蕴皆空。在藏译梵文本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
“空”应该按“性空”之意来理解,玄奘的译本是“五蕴皆空”。当时没有引起误解,而且当时对“空”字的解释也相当清楚。只是后来时代的变迁,语言文字的意思也随之改变,于是有人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来理解,遂引起不少误解。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的《论声明与修行的关系》论文中有很清楚的解释。
文中写道:佛法认为凡是缘生的事物,就必然具备下列三个特点:
1、缘生事物不可能离缘而存在,也就是没有脱离它的产生条件(缘)的独立自主性,这就叫无自性,佛法谓为无我。
2、缘生事物都是随缘运动着变化着的,不可能脱离它产生条件的变化而保持不变性,这就叫无永恒性,佛法谓为无常。
3、凡是缘生事物都必然随着它产生条件的规律,回归到它应该回归的地方去,也就是按照它自身规律而成住坏空、生住异灭和生老病死,这叫做寂灭性,佛法谓为寂静。
概括缘生事物这三个特点,就是佛教小乘的三法印:1、一切无我;2、诸法无常;3、涅盘寂静。
佛教发展至大乘,将无我、无常、寂灭归为空性,即无自性、无永恒性、寂灭性,均是万有实相空性之表现。
将三法印演进而为一法印,即一实相印。这一实相,就是性空。以是空性,成就万有一切。
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
但是不能执空,以为真有一个空,则又是自性不空了。
所以“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人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所以“空不空”的般若实相,就是万事万物的本体,也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般若。
唯是般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谓为空不空。这就是佛法。……说它胜义有,它又自性空;说它毕竟空,它又方便有。如此不可究竟,无第一因,才正是佛法之真实,圆满和具足。
而世界虚空能含万物,就是比喻世人性空能含万法,借以说明心量的大。
也可以说to learn with an open heart。
你懂得真多,让我羡慕。那,“空”是不是”无”?
回复删除其实佛理和天文学很相似呢。
回复删除空就是有,有就是空。
最近BBC总是播放有关天文学的纪录片。
有些道理还很难明白呢。
我对佛教讲的“空”也一知半解,看了妮妮的讲解,总算明白了一些。
回复删除原来空还有“空性”之分,不是什么也没有的意思,以前我确实是这样解释的。。。。。
谢谢分享。
玉燕,
回复删除如果照字面来说,‘空’means empty 咯!
哈哈哈-----ma gai du mao sai loh-----
londoncalling,
回复删除ええ、そうです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WxmeOqYtB0
見でください、おもしろいですね!
山城客,
回复删除最初俺也是酱认为,以为涅磐境界即四大皆空咯!呵呵,原来不是这么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