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去中国旅行,多在10月和11月份,那时候,好像什么花也掉光光,黄黄的叶子就有得看。今年4月初,除了看到鲜红的木棉花,这些Hong Kong Orchid Tree也正开得很灿烂。
一名法国天主教会神父于1880年间,偶然在香港岛西面薄扶林附近一处废墟,发现了一株Hong Kong Orchid Tree,中文称为洋紫荆,于是他以插枝方式把洋紫荆移植到薄扶林道一带的修道院。
1908年,当时香港的植物及林务部总监S. T. Dunn,判定洋紫荆为新品种,把其归类在苏木亚科中的羊蹄甲属(Bauhinia),更为了纪念超喜欢研究植物的第12任港督Sir Henry Blake ,洋紫荆的学名就成了Bauhinia Blakeana。
洋紫荆的花朵和兰花有些像似,且容易培植,西方人最初把洋紫荆喻为“穷人的兰花”。洋紫荆树一般高约7米,可长至40年,这种植物随便扎根即能生长,不需特别环境,只要有广阔的空间,阳光充足,就可以长得很茁壮了。1965年,洋紫荆被正式定为香港的市花。
人们常把Hong Kong Orchid Tree统称作紫荆花,其实是有分别的。洋紫荆是亚热带花卉,为豆科苏木亚科羊蹄甲属有花植物,却不是紫荆属,为常绿乔木,花叶同在,多分布在中国南方。
而北方的豆目花卉紫荆属(Cercis),是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早春,在叶子还未长出来时就先开花,花小而密,缀满枝条,有“满条红”和“珊瑚树的别名。
相传东汉时期,有个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职位等同现代大都市的市长)田真兄弟三人分家,财产分配完后,庭院里只剩下一棵紫荆树,这三个家伙连一棵树也不打算益了其他兄弟,决定把它劈为三截来分。隔天一大早,三兄弟来砍树,发现一夜之间,树已枯萎,落花满地。田真方才觉悟,后悔莫及,不禁对天长叹:“人不如木也!”
后来,兄弟三人不再分家,和睦共处,紫荆树重获生机,逐渐变得花繁叶茂。
西晋文学家陆机为此而赋诗:“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
李白感慨而道:“田氏仓促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
在中国古代,紫荆常被用来比拟亲情,象征兄弟和睦,于是在描述手足亲情的诗歌里,它便成为思念亲人的知音。
唐代诗人韦应物——《见紫荆花》:
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
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
紫荆花成为故园亲情的代表植物,在遥远故居的紫荆,往往牵动着游子思归的感情。
杜甫——《得舍弟消息》
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
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
忧郁的诗人在颠沛流离中,和家人难以相聚,目睹紫荆落花满地,思念亲人的感触更深,当收到亲人一点音信时,不禁泪如雨下。
以上诗中的紫荆,都是指北方的满条红,不是Hong Kong Orchid Tree。2005年,经过研究证实,洋紫荆是红花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和宫粉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的混种。这个杂交植物(hybrid)开的花朵是不育的,连种子也是不能发芽的,唯有采用无性繁殖方法来繁殖,如插枝、压条和嫁接的方法,这些栽种方式更被美名为营养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