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芈氏族群於商代往南迁徙到楚地,周成王时期,楚人首领熊绎受封,就在楚地开始建国。楚国,即周朝时期汉族所建立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
据说,汉代以前,古人的姓与氏是分开的,男子不称姓,称氏,女子则称姓。姓大氏小,氏是从姓分化出来的。在古代,一个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有一个总名,那就是姓。随着这个宗族不断分裂出多个分支,各分支就有各自的别名,那就是氏。
在周代,姓与氏截然不同,男子称氏,可以表明自己的族属,让人知道从属於那一宗族和那个分支;女子称姓,是为了严守同姓不婚的原则。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芈熊通,赐封自己的儿子「瑕」到「屈邑」这个地方去做首领,当地人就称这个瑕王子做「屈瑕」。自此,屈瑕的子孙也就以封地为氏,遂称屈氏。
来到公元前340年,在楚国丹阳(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三闾乡乐平里,就在正月初七那天,一个小男孩诞生在一户芈姓人家,名叫伯庸的男主人,给小孩取名平、字原。屈原从小就喜欢阅读,勤奋好学,年少时接受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胸怀大志。
虽说屈原的祖先是楚国屈瑕王子的后代,也算是楚国贵族的后裔,可是到了屈原的父亲这一代,已是家道中落。尽管如此,从小生活在平民百姓中的屈原,对弱势群众具有强烈的同情心,懂得体恤和帮助他人。
公元前475年~221年之间,为东周后期,朝廷衰弱,各诸侯国整天互相打来打去争做霸主,这就是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321年,秦国派兵攻打楚境,屈原把家乡乐平里的年轻人召集起来,向敌人奋力抗击。屈原开始展现他非凡的才华,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击退了敌人,另一方面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
公元前320年,屈原被楚怀王召到京城当官,在鄂渚(鄂州=武汉市武昌)做县丞(副县长)。隔年,升官当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是楚国特有的官名,那究竟屈原要干些啥任务呢?左徒的职位看来也挺重要,在朝廷里,就和国君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一切政策文告,皆出於其手;出外则要接遇宾客,应对其他诸侯,主持外交事务。往后,「左徒」也成为了屈原的别称。屈原也在这一年的深秋,首次出使齐国。
公元前317年到315年,屈原忙於变法改革,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屈原为了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改革,必然要触及某方既得利益,也必然会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对;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同时也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必会遭到阻力的原因。
那些利用职权而长期吞噬着国家利益,贪刮着民脂民膏的蕃薯乌洞政府官员和朋党,又岂能容许蕃薯人民天天喊着要“烈火莫息”,要铲除贪污,要重整社会,竭力要把一个被乌洞朋党害到污烟瘴气的蕃薯邦,从破产的边缘挽回呢?所以,历年来,乌洞政府不断对蕃薯民恐吓、施催眠咒语:“不要变,要稳定!”
屈原成为了楚国兼管内政外交的重要官员,自身性格耿直,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受到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反对。尤以上官大夫靳尚对屈原非常妒忌,以公子兰为首,还有怀王宠妃郑袖,这些权贵只顾着维护本身的贵族特权,无视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批人常在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说屈原夺断专权,不把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多了,愚昧的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除了左徒的职位,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战国时代的大环境下,衍生了许多所谓的策士,这些人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游走,劝说君主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可以谋求高官职位。当时有个魏国人叫做张仪,曾和苏秦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游说之术。后来张仪到秦国被秦惠王收为客卿(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外国人)。
中国传统上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苏秦搞的是合纵策略,张仪则是玩连横的把戏。被后人称为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的张仪,此人诡计多端,朝秦幕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加上那张超级厉害的大嘴吧,可以同时把几个诸侯国的国君,玩弄在股掌之间。太史公司马迁给苏秦和张仪的评价为:“ 此两人真倾危之士!”
公元313年,屈原第一次被流放汉北地区。
强大的秦国,时常攻击六国,名士公孙衍和屈原共同努力,促成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君王结成联盟。张仪认为六国之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就会完蛋了。
於是张仪先去楚国,重金收买靳尚、公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利用人性的贪念,诱骗楚怀王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盟约。怀王也笨得实在厉害,还把楚国的相印交给张仪,馈赠大量财富,派使者去接受张仪谎言中的六百里土地。怀王受骗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结果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楚军大败,楚国又再割让两座城池给秦国才停息了战争。屈原被召回来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阻,应秦昭王之邀在武关相会。结果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客死异乡。公元前296年,怀王死於秦国,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的职位,放逐江南。从公元前294年到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时间长达18年,期间,屈原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
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楚,占领郢(ying)都,楚襄王逃难至河南淮阳。消息传来,屈原重返郢都的希望彻底破灭,作诗篇《怀沙》,在极度悲愤和完全绝望的心情下,於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终年62岁。
屈原在政治上被迫害、被流放到荒蛮之地,就算在困恶的环境下,依然执着於自己的理想,坚贞不屈,所写的作品,具表现出个人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渔夫》,即表明了屈原不与世沉浮的决心: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夫劝屈原:“圣人不会死板的对待事物,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何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让自己落个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闻,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江鱼腹中。怎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夫莞尔而笑,鼓枻(yi)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哇,你去酱多地方吃风!
回复删除中马票没有告诉我们?!哈哈
中马票?等我发下梦先!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