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5日星期六

潍坊的风筝


清代诗人高鼎於晚年归隐闲居农村时,藉着春天来临的喜悦,看到孩子们放学后玩风筝的情景,写下一首七言绝句《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记得俺小时候,也挺喜欢跟随兄长和邻家那些大男孩,到屋后精武体育馆那一大片沙地上看他们放纸鸢,有时放纸鸢的场地也会移到附近的近打河堤上去。印象中,那些纸鸢制造非常简单,几乎全是菱形。男孩们会把玻璃碎蜡在纸鸢线上,放纸鸢时互相较量看谁能把对方的纸鸢线割断,然后看着那只断线纸鸢直直往下堕落拍手叫好。

很久很久以前,古人把这个扯飞上天的玩意儿叫做纸鸢,以绢或纸为材料,放飞时有如一雄鹰在空中翱翔。一直到现在, 广东人还是会说:放纸鸢。
到了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作成哨子,在风中发出如筝如琴的鸣声,所以才称作“风筝”。



风筝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大多数人认为风筝起源於中国,随后广传於全世界。
东周春秋时期的墨子(墨翟),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以木板制成木鸟,还化了3年的时间才研制成形,但只飞了一天就坏掉。“墨子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据说墨子在潍坊制造的木鹞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公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墨子. 鲁问篇》中说,鲁班(墨子的学生)从老师的失败中学习改进,以竹子做风筝,他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喜鹊的模样,竟然可以在空中飞了三天。

中国有六大传统风筝产地,而全国最大的风筝制造地是在山东的潍坊,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扎的风筝新颖好看,可以放得更高更稳,放风筝也逐渐成了当地人们在清明节前后的踏春风俗。潍坊风筝远近闻名,甚至年年有民间或官方举办的风筝赛会,许多外地的风筝商贩和风筝艺人亦慕名而来。





位於潍坊市郊寒亭区的杨家埠村,兴建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风筝制造厂,内有杨家埠木版年画陈列馆、杨家埠风筝陈列馆、民俗院、婚俗馆。杨家埠风筝制作者多为农民和手工艺人,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习惯,无拘无束随性表达,把年画特点结合在风筝的创作上;杨家埠的木板年画亦是中外驰名。





作为世界风筝发源地的潍坊,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是山东潍坊汉族传统手工艺珍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今世界上70%以上的风筝皆出口自潍坊。潍坊风筝可分为软翅、硬翅、串式、板式、立体、动态风筝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硬翅工笔人物和龙头蜈蚣风筝。潍坊风筝多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以及手工绘画。

1984年4月1日,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节正式开幕,共有11个国家参与,和地区的18团队进行放飞表演,放飞的风筝多达70余种。从2012年开始,每年4月第三周的星期六,是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日,有30多个参赛国家和地区代表团。



集艺术与文化结合的马来西亚Wau Bulan ,亦是潍坊风筝博物馆收藏的其中一件艺术品。



中国有句谚语:“鸢者长寿”,意即经常放纸鸢的人寿命长。怎么说呢?当人们眺望自己的作品在万里晴空摇曳时,这种专注、欣慰、恬静的精神状态会自然而然强化了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功能,促进了机体组织、臟器生理功能的调整和健全。在风和日丽的大自然中放纸鸢,感受阳光和空气的滋润,心旷神怡,跑跑跳跳的肢体运动可帮助增强心肺功能,达到新陈代谢、体质增强的效果。

清代诗人兼画家郑板桥曾在潍坊做了7年的县令,他以一首诗描绘出阳春三月,人们在户外尽情放风筝、荡秋千的场景,把潍县的风筝特点和放风筝的风俗描写的淋漓尽致: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