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长期以来,后人对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间有不少争议,具体主要有三种意见:(1)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
(2)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所作。
(3)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写。
而南京大学徐有富教授则认为,从王安石的行程和心态来推算,《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应当在神宗熙宁元年春天。
宋仁宗嘉祐八年八月(1063年),王安石因母亲病逝,遂辞官回江宁中山(今江苏南京)守丧。宋英宗在位时(1063年至1066年),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此后王安石便一直在江宁钟山为母亲居丧。
宋神宗即位,治平四年(1067年)闰三月,王安石出知江宁府,复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神宗熙宁元年春,四月,王安石以翰林学士身份应诏入京,由京口渡江泊船瓜州时,写下了这首被后人广为称道的七言绝句——《泊船瓜州》。
王安石在离开钟山前还写了《题南涧楼诗》以表达他当时的心态:
“ 北山云漠漠,南涧水悠悠。
去此非吾愿,临分更上楼。”
虽然王安石出生在江南抚州临川县,江宁却是王安石长期读书生活工作的地方,也是他父母和兄弟的墓园所在地,因此对他心目中的第二故乡——江宁尤其是钟山特别的依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站在瓜洲的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长江,舟行迅疾,顷刻就到,回望自己居住的钟山,已经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自己应当留在家乡与家人一起共度美好的春光。由於公务缠身,不得不与家乡背道而行,留给自己的是对家乡无尽的思念。“ 明月何时照我还”,对着象征团圆的月亮,王安石寄重回钟山与家人团聚的希望,对家乡眷念之情溢於言表。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真宗天喜五年(1021年)出生在抚州临川镇(今江西抚州),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仁宗景祐四年,十七岁的王安石跟随着身为判官的父亲王益调往江宁上任。仁宗宝元二年,王益病逝任上,葬在江宁牛首山,自此王家子孙遂以江宁为家。
据南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八对王安石这首诗有一段记载:王荆公(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荆公)绝句云:“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万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 又到江南岸”。圈去“ 到”字,注曰“ 不好”,改为“ 过” ,复圈去而改为“ 入”,旋改为“ 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 绿” 。
原来王安石写这首诗时,曾经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决定用“ 绿”字。本来是个形容词的“ 绿”字,在句中却用成了动词,既起了动词的作用,也收到形容词的效果。一个“绿”字不仅使全句神韵顿生,而且成为修辞学上的著名例子。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因一字生辉而万口流传,也为后代的诗人在创作上提供了一个典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