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星期二

天下第一雄关

万里长城万里长,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塞外游牧部落的侵袭,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雏形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尤以秦始皇时代的修城墙工程最为浩大,动员了全国二十分之一的人口,近百万劳动力去修筑长城。
由于时代久远,早期所建的长城大多已经毁坏,现今仍然保存较完整的只有明代所修建的长城而已。万里长城沿线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东端的山海关,以及西端的嘉峪关。




入门处,有脚踏车供游客租用,3人脚踏车好吸引人哦,可惜没人陪我一起坐,唉!

        

         走一段林荫行人道


          山坡上的嘉峪关,就外墙看起来,有一股雄伟壮观的气势。



公元1372年,明朝洪武五年,征虏大将军冯胜,在打胜仗班师回朝途中,看到嘉峪山西北麓这块地方,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东面连着酒泉、西边连接玉门、背靠黑山、南部又是祁连山的重要地势,于是选这里为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关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壮观,保存程度最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也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塞。




从最初的筑城设关开始,历时168年,直到公元1540年方建成完工。明朝弘治年间,为了防止吐鲁番东侵,嘉峪关再进行重修。关城依山傍水,扼守着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峡谷
南部的讨赖河谷,自然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具,加上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因此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称誉。



2011年11月27日星期日

夜光杯

知道这次的旅游行程中,有个项目是参观夜光杯工厂,夜光杯这3个字,霎时间从封存在陈年的记忆里跳了出来。当到达酒泉市,就迫不及待问地陪何时会看到夜光杯呢?
尤记得小时候,看过曹达华和罗艳卿主演的一套武侠片,内容是西域向中原皇帝进贡了一件宝物夜光杯,却被贼人半途劫走,于是饰演英雄的曹达华和侠女罗艳馨,在戏中就一直追寻夜光杯,追到将要散场时,只见皇帝一面捻着胡须,一面端详手中的夜光杯,龙颜大悦,然后封赐英雄侠女;众人拜谢皇帝的当儿,“剧终”两个字就“噹”的出现在银幕上了。从此以后,在俺的印象中,夜光杯是一种只会出现在武侠片里的玩意儿。



原来世间真的有夜光杯,是一种玉制的餐饮工具,为中国甘肃省酒泉特产之一。早在2千多年以前,酒泉就出产稀世之宝的夜光杯,著名西汉词赋家东方朔,在他的《海内十洲记》中的《凤麟洲》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

在西周时,已有夜光杯向中国皇帝进贡的历史。当时以和田玉制成的夜光杯,在运往长安和洛阳等地时,容易损坏,于是改为把和田玉运到酒泉,在当地制成夜光杯才送往朝廷。后来和田玉供应不上,而改用在祁连山开采的酒泉玉来制作夜光杯。













古时献给皇帝的夜光杯,色泽斑斓,宛如翡翠,倒入美酒,酒色晶莹澄碧;在皓月映射下,清澈的玉液透过薄如蛋壳的杯壁熠熠发光。



从一块玉石被磨成一个夜光杯,中间得经过很多个步骤。



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尽管这是一首悲壮的诗,却让酒泉的夜光杯名扬千古。夜光杯也从最初的帝皇之家,逐渐走入了民间,如今到酒泉的游客,除了可以买到传统的夜光杯,还可以买到夜光碗、夜光啤酒杯、夜光茶道具、各式各样的夜光装饰品,应有尽有。



2011年11月24日星期四

石室宝藏的劫难



从西汉开始,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了四个郡,由东到西,那就是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汉朝在这一带修长城、烽燧,派兵戍守,屯田积谷移民,把这个地方发展起来,成为汉朝北御匈奴、西通西域的一个重要地方。当时的敦煌,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和商业城市,开始了它辉煌悠久的历史。
到了宋朝初年,局面开始有所转变;因为被西夏占领后的敦煌包括河西走廊,由于丝绸之路被隔绝,突然间都变成了西夏的后院。敦煌,在过去的交通要冲那种情况已不复存在,更加上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渐有发展,海上丝路逐渐取代了传统丝路的地位,敦煌慢慢开始衰落,莫高窟也逐渐被世人遗忘了。


随着伊斯兰教的势力在大部分中亚地区兴起,佛教逐渐在敦煌衰落以后,极少人会去到莫高窟这个非常乾燥的地方,约有五百多年,这里的塑像壁画一直都保存的很好,自然的破坏也几乎是零。
直到清代年间,莫高窟石窟的一部分变成了一个道观,道观主持叫做王圆箓。
1900年的某一日,道士打算扩建道观,把废弃的石窟清理,偶然发现石窟(编号第16窟)北侧甬道壁上一个小门,打开后,里面是一个方形窟室(编号第17窟),从4世纪到11世纪,也就是从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都被收藏在这个窟室中。窟室内壁绘有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高僧洪辨的坐相。洞中出土的文书,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不见有西夏文字,研究者推断,应该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僧人为了逃避西夏军队,在离开前把所有文物收藏在窟室内加以封闭,这间窟室,就是往后举世闻名的“藏经洞”。



藏经洞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刻本量少,汉文书写占绝大部分,其余的有古代藏文、梵文、佉卢文(最早起源于古代犍陀罗,为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的文字,原文为Kharosthi)、栗特文(也称窣利文-Sogdian Language,属于中期伊朗语的东部方言)、和阗文(也称于阗文-Khotan script,古代于阗地区称为“塞人”的民族所用的一种拼音文字)、回鹘文、龟兹文等。
所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其他是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扎、状牒等。


1900年(光绪26年),八国联军冲着腐败清朝政府的无能,分别侵犯割据中国领土;在遥远西北边疆的敦煌,由于发现藏经洞的消息被一群西方人知道了,所谓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争相跑去莫高窟,以极低廉的价格,向愚昧无知贪婪的道士王圆箓,骗取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

1907年,英国籍的匈牙利人考古学家Aurel Stein,向道士说他能帮助兴修道观,道士竟然让他进入藏经洞拣选文书,然后用200银两,就拉走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
1914年,Aurel Stein食髓知味,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银两向道士购得570段敦煌文献。
大英博物馆现拥有与敦煌相关藏品约1.37万件,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非它莫属了。
" Heaped up in layers, but without any order, there appeared in the dim light of the priest's little lamp a solid mass of manuscript bundles rising to a height of nearly ten feet, and filling, as subsequent measurement showed, close on 500 cubic feet. The area left clear within the room was just sufficient for two people to stand in "     by Aurel Stein, Ruins of Desert Cathay: Vol. ll




1908年,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Paul Pelliot,赶往敦煌,在洞中选了3个星期,以600银两换了1万多件敦煌文书,大部分存放法国国立图书馆。(上面就是Paul Pelliot在藏经洞里搜刮文物的照片)

1909年,Paul Pelliot 在北京向一些学者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才引起中国学界的注意,大家立时紧张起来,向清朝学部上书,要求甘肃和敦煌官员立刻清点藏经洞文献,马上运往北京。
甘肃布政使何彦升被指派押运文献,王道士在清点前,私自藏起了一部分;押运沿途,文物散失不少。到了北京,何彦升和他的亲友贪念难禁,偷取了一部分;由最初发现的五万多件敦煌文献,到最后只剩下8757件入藏京师图书馆。
而流失在民间的文献,有一部分被收藏者卖给日本人,也有部分后来回归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但更多是在人间蒸发掉了。王道士把藏匿起来的写本,卖了一部分给Aurel Stein,其他的也在1911年和1912年,卖给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日本净土真宗本愿寺派僧),计有600多件。

1914年,俄罗斯人Sergei F. Oldenburg带领考察队到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挖掘,获得一万多件文物碎片,包括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从哈佛大学来的美国人Langdon Warner,利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26块壁画,甚至有些只揭取壁画中一小块图像,把壁画的完整性澈底破坏,连带把彩塑也掠走。法国的Paul Pelliot 也如法泡制,莫高窟几乎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都全被盗光了。

道士王八蛋在打通部分洞窟时,毁坏了很多壁画。1921年,在苏俄国内战争中失败的几百个白匪军逃到莫高窟,他们在壁画上任意涂抹、刻画,并在洞窟内烧坑做饭,致使大批壁画被火燎烟熏,全部也完蛋了。

1940年至1942年,张大千两次到莫高窟描摹壁画,发现部分壁画有内外两层,一个自称为国画大师的张大千,不知是无知还是有意,竟然会剥去第一层的西夏壁画,然后又剥去第二层的晚唐壁画,只剩下最下面的盛唐壁画,而盛唐壁画因被人覆盖时,为了增加泥土粘合力,被划得面目全非。张大千剥损的壁画有30多处,墙上留下了他层层剥画的断面,被他破坏壁画的石窟有编号130窟、108窟以及454窟等。



2011年11月22日星期二

浏览莫高窟


参观莫高窟的游客,随身的背包、大手提袋、照相机、摄录机等一律寄存,不能带着入内。排队时,竟然看见有人背着三脚架、长镜,左搭右搭的摄影器材包包,哇!他们想干嘛呢?
很快的,守卫拦下这些全副武装的“摄影家”,指着面前大大的告示牌,叫他们看清规矩。
人们来到莫高窟,应该是抱着朝圣之心,来此瞻仰这个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游客应该知道,每闪一次镁光灯,洞窟内那些上千年的艺术作品的寿命,就会遭受多一次的破坏。今天,游客有幸能够目睹这些艺术宝藏,但每一个人也应该有责任同时去珍惜和维护这些千年遗迹,让它们能够世世代代的永远保存下去,把昔日的辉煌,向一代又一代的游人,再细说当年。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千6百多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远观可有点像蜂巢。
每天,莫高窟会轮流着开放15个洞窟给游客参观,每一个洞窟都有一名非常专业的讲解员。这天,咱们有幸参观了11个洞窟。
莫高窟现存由北魏到元朝的洞窟,计有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北区有248个洞窟,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其他都是僧侣修行、居住以及死后掩埋的场所。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有壁画和塑像,几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莫高窟也叫千佛洞,是一座集绘画、雕塑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莫高窟山壁土质松软,不适合作石雕,除了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的都是木骨泥塑。彩塑形式则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都是充满了丰富想象力、造诣高深、精巧逼真的作品。
环顾洞窟四周、窟顶和佛龛内,到处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画(用佛像来解释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神怪和供养人自己的画像,以及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画作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充分展现出不同朝代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第96窟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附岩而建的九层遮檐,也叫做“北大像”,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处在崖窟中段,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檐角系铃,随风作响。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世界最大的室内大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是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4层,至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


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

敦煌、莫高窟


走过新疆的乌鲁木齐、哈密、以及甘肃的敦煌,看到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城市。相比起来,敦煌的面积较小,人口也只有18多万,可是今天敦煌在世界的名气,是可以媲美、甚至超越了当初从西汉开始,一直到宋朝初年那段光辉的日子。如今,丰富的农业和旅游业,给敦煌带来了很大的经济优势,加上它以往的辉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使它驰名于中外。




在古代,敦煌的位置就是各民族交往的十字路口,它的北边有蒙古高原;西边是西域,也就是新疆;南边有青藏高原,东边就是中原大地。敦煌,也是河西走廊最西边的一个地据要位的城市。
河西走廊就是在它南边的祁连山脉,和北边的沙漠、戈壁、荒山之间一条狭长的地带。这地带被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滋润成一连串的绿洲,加上外面的草原,河西走廊遂成为了丰富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好所在,甚至于中亚西亚、印度、伊朗、阿拉伯和欧洲的商人,也自然会把这个狭窄的河西走廊,变成为其中一条繁荣的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发生了所谓“五胡十六国”的民族动乱,也就是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在河西这地方先后建立了五个政权,即五凉——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和南凉。敦煌因为最靠近西边,受影响最少,许多难民就从中原往这地方迁居,其中包括了一些高层次文化的移民,逐渐,文化的积淀在敦煌越来越变得丰厚。外来文化如佛教,因为得到当时统治者的提倡,也在敦煌慢慢的兴盛起来。



据莫高窟碑文记载,公元366年,有位叫乐僔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当时刚好是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僧人举目但见山顶上万道金光,有如千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飞天在金光中飘舞。虔心修行的乐僔,震撼于这沙漠中的奇景,深为感动,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为佛祖圣地无疑。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此拜佛修行,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以后人们陆续修建,经过十几个世纪的努力,先后开凿有一千多个洞窟,佛门弟子、达官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从前秦到元朝,修窟开窟的活动一直不断,其间敦煌历史虽经几起几落,但是佛教始终兴盛,直至元朝,方告一个段落。



2011年11月17日星期四

敦煌飞天






提起敦煌,不期然就会想到飞天女神的形象。敦煌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也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的象征。飞天,是敦煌壁画中一种优美多姿的艺术造型,不象西方的天使造型,敦煌飞天没翅膀、没羽毛、也没有头顶光环,亦不依靠云彩,主要是借着身上飘曳的衣裙和飞舞的彩带而凌空在天上飞翔。

在佛经中,飞天是乾闼婆(天歌神)和紧那罗(天乐神)的合称,她们的职能是侍奉佛陀和天帝释,能歌善舞,全身发出香气,所以也称为“ 香音神” 。古印度佛教中,通常把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 飞天”,所有佛窟墓室的壁画中,都会画上“ 飞天”。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本来是印度的乐神干达婆,经过中国艺匠们逐步演化,最后就变成了后世敦煌石窟中的飞天女神,也是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加上文化艺术互相揉合下的一种杰出产品。

与敦煌石窟创建开始,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也在那个时期开始出现。经过了十几个朝代,历时千多年。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艺术形象、风格姿态和意境,也陆续在不断地转变。

最初兴起的时期是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公元366——535年,当时的飞天形象显得粗犷朴拙。
创新的时期应该是从西魏到隋唐,公元535——618年,这时期的飞天丰富多变,飞天艺术达到发展的高峰,创造了很具中国风格的模式。飞天,凭借一条舞带凌空腾飞,也就是在隋唐时代所表达出的审美理想和高度的想象力。艺匠们把飞天脱胎换骨,赋以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公元618——970年,大约有3百年之久,飞天艺术盘桓在一个鼎盛之期,奔放自由的飞天,几乎贯穿了整个唐代。
唐朝灭亡后,经过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的五代十国,然后是宋朝的灭亡,再经过97年的元朝统治,从公元907——1368年,从五代至元代,整整四百多年,伴随着动荡的时局,看着老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飞天变得刻板守旧,了无生气,飞天的艺术创作已经落入了衰退的时期。

今天,从敦煌石窟的壁画中,不同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飞天,在诉说着千多年来,历史的变迁,不同朝代的兴盛与灭亡,唯有飞天的艺术生命,才是永垂不朽的。



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

去东瀛否?

和同学聚会时,有人提议东瀛游。东瀛!自东电核漏事故,这两个字分分钟有使人神经绷紧的魔力。

“ 做么要花钱去东瀛吃辐射米呢?”

“别大惊小怪啦!怕什么?早就没事了!如果有事,政府都不会让国人去啦!”

还是回家上网浏览一下,看看最近日本的情况如何。

Nikkon Sports (日本体育报),也称日刊体育,还有Nikkei Shinbun (日经新闻),两家重量级的日本大报,在11月2日刊登了一则同样的新闻:在东京都世田谷区八幡山的超市附近,测量到最高辐射量为每小时170微希(microsieverts/hour radiation),政府顾了承包商去一处停车场挖掘,看看地下究竟有什么东西,因为那里的辐射量是每小时110微希。离地面大约40公分,工作人员找到了一个疑是有放射性物质的瓶子。瓶子被取走后,周围的辐射量急剧下降,为每小时25微希(其实这个数据已经是严重超标)。瓶内的放射性物质竟然是(镭)radium226。



自从在10月12日,东京都世田谷区,政府确认有9处道路的辐射量高达每小时2.7微希(看!2.7微希已经是很高的数据),隔天13日上午委托民间的专业公司检测,数据是每小时3.35微希。消息传出,舆论哗然,人们就是不明白,远离福岛第一核电站200多公里的东京,居然有这么高的辐射。

在千叶县柏市,从一块空地30公分厚的土壤里,被证实每公斤土壤平均含有27.6万贝克勒尔的高辐射量,主要元素是铯134和铯137。
(Sieverts-希弗反映人体组织被不同辐射照射后所吸收的能量大小;Becquerel-贝克勒尔用来横量放射源或土壤、水、粮食等物质中放射性核素放出放射线强度的大小)
由于地面辐射量低于地面下的土壤辐射量,文科省分析认为,很可能是福岛核事故后,黑雨从破损的沟渠里渗入周边土地的原故。

东京大学科技研究中心教授儿玉龙彦(Tatsuhiko Kodama),7月时在国会怒斥政客罔顾国民安全,(还有游客的安全呢?)他认为从儿童被害的情况来推测,国民日常食物中已存在很多高辐射食品,检验食品的缓慢程序,当然是不能和商品推出市场的超快速度相比。

福岛核电站事故数月后,大气中的辐射指数虽然有减少,但落在树叶上、屋顶上、土地上的辐射化学元素,经雨水冲刷流进了下水道、江、河、湖、海里,水沟里的淤泥和食水、鱼、虾、藻类,都积聚了高辐射。由土壤中长出的蔬菜和水果,也自然免不了受到辐射的污染。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 在11月1日报道,为了证明政府净化福岛核电站放射性污染物已见成效,日本内阁府政务官-园田康博(Yasuhiro Sonoda) 当众喝下一杯来自核电站反应炉建筑物内的处理水。那杯水取自福岛第一核电站5、6号机组,曾被放射性碘131和铯134、铯137所污染。
记者反复逼问园田康博,有关政府净化核污染工作的进展,并要求他作出证明。既然政府告诉国民,辐射水对环境和健康没有影响,记者要求官员当场喝水示范。44岁的园田康博,唯有硬着头皮,抖着双手接过一杯辐射水,分成两口将水咽下,还把空了的杯子举到摄像机前面。事后媒体纷纷议论,认为园田康博此举,分明是在作秀。日本政府则是希望借这场秀,可以缓解民众对政府处理核污染的担心,更强调饮用经处理过的核污染水,是绝对安全的。

犹记得今年4月,当时的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Yukio Edano),就当众吃下一颗来自距离福岛核电站不到50公里的磐城(Iwaki)所出产的草莓。而在5月的《日中韩三国首脑会议》期间,温家宝和李明博,被设计当众吃下福岛的草莓和樱桃。

Yomiuri Shinbun 还有Asahi Shinbun(朝日新闻)分别在11月6日和7日,刊登了63岁的著名电视主持大塚範(Norikazu Otsuka),在10月28日发现颈项有肿瘤,过后被诊断出为急性白血病,如今人已经在医院接受化疗。大塚範曾经为了做富士电视台的推广福岛食品节目,于3月15日在福岛对着摄录机,大吃福岛出产的食品。

NHK新闻在11月5日报道了德仁太子9岁的女儿入院治疗她的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产经新闻(Sankei Shinbun) 则在10月12日报道了皇后在患病中,四肢严重疼痛。每日新闻(Mainichi  Shinbun)在11月6日报道日皇因肺炎入院。
日皇宫位于东京中心的千代田区(Chiyoda-ku),周围的辐射指数相对很高,皇宫的粮食如蔬菜、牛肉、牛奶、蛋,全部来自Nasu的皇家农场,那个地方是在本州的枥木县(Tochigi Prefecture),据说当地的辐射指数更高,附近的肉牛曾被检验出高含放射性铯。(这些都是宫内厅在7月21日所发出的公告)

小爱子今年的夏日假期就是在Nasu 渡过,那些被检测到含铯106,000 becquerels/kg 的稻米,就是生产在附近的那须盐原市(Nasu Shiobara)。那须盐原市位于枥木县东北部,有著名的那须温泉,日本皇室的避暑休闲御用宅邸就建在这里。

从4月到5月,一连7个星期,菅直人政府把日皇夫妇派去抚慰灾民。他们走过千叶(Chiba)、茨城(Ibaraki)、宫城(Miyagi)、福岛县(Fukushima)和岩手县(Iwate),吃了福岛食品,还带回很多手信给家人。

香菇也被测到有2770 becquerels/kg 的放射性铯,至少有256个小孩以及许多成年人,已经吃过辐射香菇。有些母亲吩咐孩子在学校吃午餐时,千万别吃便当里的香菇,老师看到学生没动过香菇,大声喝骂:“ 赶快吃下去! ”

一项由美国国家科学院-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所发出的报告:日本有更多地方,已经被铯137侵入泥土中,这些地方包括北海道(Hokkaido)、中部(Chubu)、Chugoku(在本州的西边,叫做中国,哈哈哈~~~)、四国(Shikoku)。

真不明白日本政客为何对当前这么糟糕的情况,仍然装得好像什么事都从未发生过一样?他们是抱着自欺欺人的心态?还是抱着驼鸟的心态?

最据戏剧化的就是四度当选东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Shintaro Ishihara),把岩手县的辐射垃圾运来东京处理,东京居民抗议,还被他骂,叫人家闭嘴。现在79岁的石原更打算和宫城签约,把女川町(Onagawa)的辐射垃圾也一拼运来东京,他还强言只有东京这么有能力的大都市,才可以帮忙复兴那些灾区。可怜今年的春天,东京居民才刚刚重选了他们可爱的知事,如今,真是要自求多福咯!

还有一项听了会叫人啼笑皆非的消息,日本外务省准备在12月23日,他们的天皇诞辰那一天,在世界各国的日本大使馆,用福岛食品招待宾客。外务省更准备先花11 亿日元邀请外国宾客游福岛县、宫城和岩手县,施以热切的招待,宾客尽欢后回到自己的国家,就会自然以一种回报的心态帮忙宣传。如此在各国日本大使馆,以福岛的菜和肉来招待宾客,根本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将在12月23日被日本大使馆邀请赴宴的贵客们,真是三生有幸了!